中国馆:麦浪与天地人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中国馆:麦浪与天地人和0实习记者 / 黄丹露

“麦浪”

今年5月,中国馆以4590平方米的占地面积,作为第二大外国自建馆首次亮相米兰世博会,这是中国首次以自建馆的形式参加海外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团队项目负责人、清华美院副院长苏丹说:“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租赁场馆去做中国的展示,这种展示方式不符合一个大国推广形象的方式。”

“滋养地球,生命的能源”是本届米兰世博会的主题,聚焦农业、粮食和食品三大领域。中国馆的主题设定为“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整个场馆以现代设计手法为主导,融入“天、地、人、和”的核心概念,将几千年的农业文明特征浓缩在建筑上。

中国馆整个建筑外观形似“麦浪”,建筑主体搭建在2.2万根LED灯管组成的“麦穗”上,屋顶表面覆盖着一层竹编瓦片,呈现出不规则的波浪状。因为视觉和交通都相对开放、自然,游客穿行其中,能够感受到建筑的灵活与生动。

与以往“强势”的中国符号建筑不同,此次中国馆的建造呈现出更加开放、自然的形象。中国馆室内设计负责人、清华美院副教授汪建松表示,中国馆整体形态虽源自中国文化,但是表现手法打破了传统中规中矩的模式,在空间形式上也没有苛求中轴对称,选材上使用质朴、自然的材质作为空间装饰面。中国馆体现轻盈、自然、流畅的形态,充满了现代感。

超越中国符号

2013年10月份,世博会中国馆的中标书正式下发。

在此前的半年,清华美院的设计团队就已开始投入工作了。苏丹介绍,最初的团队有10个人左右,涵盖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展览设计、标识设计等不同专业的老师,还有史论系的老师负责梳理世博会文化。

前期准备过程中,清华美院的设计团队调研历届世博会中国馆、外国馆的演变情况。中国馆景观设计负责人、清华美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副教授崔笑声说:“此前关于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场馆设计,通常采用很强符号化的手法,比如常用剪纸、戏剧脸谱等元素。”因此,团队在设计之前就达成共识:不做中国符号的中国馆,也不做宣教式的中国馆,而要呈现一个新的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形象。

前期的头脑风暴阶段,设计团队讨论了30~40种方案。团队曾经想以二十四节气为主要脉络做设计,因为二十四节气的核心价值便是农时,也是中国农业的独有特征。崔笑声说:“我们为二十四节气的方案纠结了很长时间。二十四节气的主次关系如何?惊蛰对应的什么农作物?农耕饮食怎么做?”因为理念过于复杂,设计团队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方案。

团队又从文字角度考虑方案——田、亩、斗等——与农业、中国人日常生活有关的一些汉字,通过其演变过程去考虑建筑形态。他们设想从中国东到西、南到北,各抽样出一个1000公里范围的十字轴线,在此基础之上展开设计。但都由于中国农业的复杂性,在讨论过程中被团队内部否定了。

汪建松表示,中国地域广阔,农业地域差异很大。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不同的地方农业的表现完全不同,物种、土壤、环境成分也十分复杂。这使得在选择设计元素和提取概念的时候非常困难。中国的农业文明,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概念去概括。“因此我们必须站到更高的层次,用‘天、地、人、和’——这种抽象的哲学概念去表达中国农业文明。”汪建松说。

“天地人和”

顺着哲学化的思路,设计团队放弃了现实主义的思路,而是选择通过抽象、唯美的手法展示中国人对农业的美好愿景。“我们希望更哲学化,所以通过天、地、人、和去展现一个更宽大的情怀。”汪建松说。

中国馆场地南侧主入口和北侧景观河的两个主立面,汪建松就分别运用了“山水天际线”和“城市天际”的抽象形态,并以“loft”的方式生成了独特的展览空间。从建筑设计的表达来讲,体现了农村到城市的天际线的过渡。

团队最初创意受到了吴冠中先生的水墨精神的感染,用中国传统水墨的发散视角,去营造空间秩序。把中国馆上面的屋顶打开之后,下面的空间形式不是一个独立封闭的建筑体。而是一个自然、开放、通透、流畅的空间体,也体现了中国水墨画散点构图的自由意境。

在“天地人和”的核心概念影响下,中国馆室内设计是以一种开放的形式呈现给参观者。设计者打破了室内外、建筑与景观之间的界限,也更好地体现出中国友好、开放和变化的特征。

首层半开放式餐饮区里,使用取自于民间竹编图形的活动屏风,营造出盛夏之时光影斑驳,参观者坐在竹编屋檐下,能够回望到展区中间的麦田。餐饮区与展区空间是相融一体的。

“和剧场”是场馆的“高潮”区域。在这里,观众能看到关于中国农业文化的主题影片和相关演出。空间内部的台阶设置,类似哈尼族梯田的一种波浪线台阶式观众坐席,与哈尼梯田相映成趣。“这个剧场是整个中国馆最核心的空间。我们运用一个非常高的空间形态,寓意为中国谷仓。”汪建松说。

中国馆除了对大众的文化传播作用外,还要承担具体功能。世博会开馆期间人流量非常大,不同人群对空间的使用需求不同。餐饮区要承载大量顾客,设计成开放自然、自由的空间格局。宴会厅只有200多平方米的宴会空间,要承载一两百人进行各种活动。馆内布局形式都要兼顾到各种不同功能。

室内设计希望体现自然、环保的特征,运用了自然朴实的材质。在贵宾厅的部分墙面和顶面就使用了麦秸秆板材。这种材料虽然有很强的质感,但却无法大面积使用。主要原因在于意大利对建筑材料安全的严格审核。

世博会展馆的消防等级要求达到A级防护标准。在中国能够满足需求的材质,在意大利就受到了一定限制。麦秸秆板材在上海世博会有很多运用,但在欧盟的防护标准对麦秸秆板材有限制,最终替换成欧松板。虽整体效果接近,但在细节上与最初设想有一定差距。

节俭之道

在设计和建造的三年里,因为平衡各方需求以及现实难题,设计团队进行了许多调整。在清华美院中标之初,中方领导对苏丹说:“虽然你们中标了,但是要做好准备,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方案修改了48轮。”

中国馆前区有一片约1000平方米的室外园林景观,人们现在见到的是充满北京元素的景观,具有舞台功能的先农坛、具有舞台背景功能的故宫红墙、具有通行功能的北京胡同,以及具有主通道功能的意象江河等。

据崔笑声介绍,最初想在整个场地里面种麦子,安装喷水装置,以此达到麦浪的诉求。但世博会有184天的展期,因此必须在米兰准备两块地,提前把麦子种起来,长到成熟高度再移植。由于成本过高,麦子的设想便不得不放弃了。与此同时,前区部分改为花卉种植,中国的园艺技术可以保证花卉很长时间不凋谢。

“十八大”以来,倡导节俭之风。苏丹介绍,中国馆的预算是1亿多元,不到德国馆的四分之一。建筑材料则尽量低廉,而结构构件不能含糊,用的是最好的钢木结构。但是屋顶的材料用的是PVC的膜很便宜,那层表皮用的是铝合金框架。建筑没有木墙,四周通透有自然风,省了墙体钱、空调钱,运营费用也省了。 设计中国馆建筑天地人和米兰世博会麦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