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制造业重新洗牌?

作者:谢九

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日前发布一份报告——《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报告指出中美制造业之间的成本差距已经非常接近,如果将美国制造业成本指数视为100的话,中国的制造业成本指数为96,也就是说,如果一件商品在美国制造需要100美元,在中国则需要96美元,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制造对美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已经微乎其微。按照波士顿咨询集团的预计,到2018年,美国制造的成本甚至将比中国便宜2%~3%。

无独有偶,最近的《纽约时报》也报道了这样一个故事:中国杭州一家名为科尔集团的纺织企业,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投资2亿多美元设立纺织工厂,公司董事长朱善庆表示,在中国,纺织企业都在亏损,但在美国情况很不一样。按照《纽约时报》的说法,中国纺纱业的成本比美国已经高出了30%。纺织业曾经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制造业之一,但是现在,中国纺织业却将工厂开到了美国,虽然到目前为止只是个别案例,但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具标志性的事件。

中美之间劳动力成本差距缩小,是导致中美制造业成本日渐接近的主要因素。从中国劳动力成本来看,由于中国经济多年来保持高速增长,而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口收入也基本和经济增长同步。过去10年来看,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1万元上涨到2014年的2.88万元,涨幅188%;农村家庭人均收入从3200元上涨到1万元,涨幅超过200%。由于美国经济增速远低于中国,人工成本的增长也就远逊于中国。而美国制造业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制造业的人工成本,并且提升了制造效率。因此,在同等效率下,中美制造业的人工成本差距迅速缩小。按照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统计数据,过去10年,中国制造业工资上涨了187%,同期美国工资只涨了27%;按生产率进行调整后,中国工人去年每小时挣12.47美元,而美国工人时薪为22.32美元。虽然美国工人时薪仍然大幅高于中国工人,但是差距已经大大缩小。而且,随着未来中国劳动力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用工不足的现象将会越来越普遍,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变还将使得劳动力成本进一步上升,中美之间劳动力成本的差距还有继续缩小的空间。

除了人工成本之外,能源成本的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两国的制造业成本。美国近年来的新能源革命极大降低了能源成本,进而提升了其制造业成本优势。按照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数据,过去10年,美国的天然气价格降低了25%,美国的工业用电价格也比其他主要出口大国低30%~50%,而同期中国工业用电的价格上升了66%,天然气价格上升了138%。另外,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化也是导致中美制造业成本逼近的重要原因,人民币汇率改革10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经上升了35%。

美国次贷危机之后,由于意识到过度发展金融业而实体经济不足的弊端,振兴制造业成为美国的战略方向之一。美国接连出台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制造业促进法案》、《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等政策,大力扶持美国制造业的复兴。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研究报告称,在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美国公司中,有三分之一计划或考虑将制造业务迁回美国。尽管距离曾经的辉煌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是美国制造业的复兴至少已经初见成效。

从中国制造的角度来看,在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中国经济结构也在发生重大变化,即使没有美国制造业复兴的威胁,传统的以低成本参与全球分工的中国制造模式也基本上已经走到尽头。中国已经从过去吸引外资的热土,变成了一个资本输出大国。2014年我国共实现全行业对外投资1160亿美元,如果加上第三地融资再投资,对外投资规模为1400亿美元左右,而我国去年实际使用外资(FDI)金额为1196亿美元,对外投资规模首次高于实际使用外资,这意味着我国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这标志着中国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变。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一方面意味着中国经济参与全球分工模式的转变,从过去向世界输出廉价的中国制造,到现在输出充沛的中国资本;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中国制造开始告别传统的低成本竞争模式,开始进入升级换代的新时代。中国制造低成本模式走到尽头,不仅是因为中国低成本优势不再明显,而且也因为随着中国经济30多年高速发展之后,国内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已经升级,中国制造业也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满足国内居民的消费需求。2014年中国人均GDP已经接近8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经可以归于中等以上收入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消费升级已是大势所趋,传统的廉价中国制造已经无法满足国内市场,中国人近年来纷纷奔赴海外购物,足以说明国内制造业已经大大滞后于人们的消费需求,国内制造业的升级已经迫在眉睫。

今年3月份,“中国制造2025”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未来10年之内,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升级的顶层设计。“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三步走”的战略,最终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要实现中国成为制造强国,就是第一个十年要进入世界强国之列,第二个十年,到2035年,进入世界强国的中位,第三个十年要进入世界强国的领先地位。

“中国制造2025”在很大程度上参照了德国工业4.0的思路。德国的制造业在全球金融危机后逆势而起,凸显了高端制造业在当下的需求。2013年,德国的贸易顺差达到了2600亿美元,而中国的贸易顺差是1950亿美元,德国取代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顺差国;2014年,德国再次蝉联全球最大贸易顺差国的称号。德国在2013年首次正式提出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工业4.0概念,很快就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中德双方发表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宣布两国将开展工业4.0合作。

中国制造虽然希望能够复制德国制造的成功之路,不过两国经济模式的差异,或许注定了德国模式难以被简单复制到中国。德国长期以来就有实业立国的传统,汽车、机械制造、电子电气、化工是德国长期以来的四大支柱产业,相比之下,中国经济则倚重一些短期暴利的增长模式,过去十几年过于依靠房地产,房地产式微后又试图刺激金融业,在6月份股灾爆发之前,大量原本应该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进入股市获取暴利,导致很多人根本无心实业。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想要在短时间内切换至利润较小的制造业模式,相信并非易事。

这也正是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尴尬之处,过去曾经优势巨大的中低端制造业不仅面临东南亚、非洲的竞争,甚至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比较优势也在迅速下滑,而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的矛盾还会越来越严重。而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又面临重重障碍,“山寨”文化的盛行、技术创新能力的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无不制约着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如果按照波士顿咨询集团的预计,到2018年,美国制造的成本将比中国便宜2%~3%。中国制造面临的严峻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中美洗牌重新制造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