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锁的园

作者:张宇凌

​关锁的园0( 圣保罗精神病院的回廊 )

中庭回廊

中庭回廊是基督教建筑中功能最隐蔽而又最丰富的地方。它的拉丁文“Claustrum”,来自动词“Claudere”,意思是“关闭”。修道士最早的名称“Monos”(希腊文),就是“单独”的意思,就是强调要对世界关闭而与神独对,所以,中庭回廊从一开始就跟隐修联系在一起。

沙漠教父的时代,隐修已经出现两个方向:独自修行和集体修行。到6世纪末,本尼迪克特亲自制定了修道院的第一部规章制度,从而影响了整个西方修道院的物质建设和精神生活。从11世纪开始,修道院体制中出现了克吕尼、悉多等难以计数的流派和分支。由于信仰理念不同,修道院建筑装饰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是只要是修士们集体生活的地方,都会建造一个中庭回廊。教堂和其他建筑群落,以之为中心四面围合。因此,当人们说“Claustrum”这个词的时候,也可以指代整个修道院,这个用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3世纪初,阿尔勒已经有基督教信徒的群体定居。4到5世纪,3个基督教堂出现,其中一个就在如今的圣托菲姆所在地,当时名为圣司提反(St.Etienne)。

圣托菲姆(St.Trophime)被认为是阿尔勒第一个传播福音的教父。在10世纪,他已经被传颂为使高卢人信教的头等人物。11世纪,他的名声直追圣司提反,于是12世纪初,一座新教堂以新圣人之名而立。而11世纪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改革,也使越来越世俗化的奥古斯丁派司铎(Chanoine,修院进入城市后的修士,其身份和职能都发生了变化)开始重拾原始修道院生活:强调共同分享财产,独身和贞洁。从属于圣托菲姆教堂的司铎们,亦决定收回本来已经分配到个人的财产和邻近教堂的独立居所,要求大家共同生活,共同祈祷,因而开始修建教堂附属的宿舍、食堂和中庭回廊,建起了中庭回廊罗曼风格的北廊和东廊。其余部分则在14世纪才以哥特风格完成。

​关锁的园1( 圣托菲姆教堂回廊与回廊的柱头 )

石刻的普罗旺斯故事

基督教建筑中的中庭回廊从本尼迪克时代开始,都依附在教堂的北边或南边,中央空地呈四方形或梯形。它的北边走廊紧贴教堂中庭,为牧师会礼堂占据;东边走廊为牧师宿舍,南边为食堂,西边为储藏室。

​关锁的园2( 加尔的圣吉尔修道院建筑细节 )

北廊和东廊均为石质的半圆拱顶覆盖,两侧的小拱孔,由双柱支撑。这些柱子上的柱头都雕饰着圣经故事,历史故事或中世纪特有的动植物装饰,成为石头雕成的故事书。

雕饰柱头是罗曼艺术的珍珠,而将它们串成最美的珠宝的就是教堂的回廊。回廊中庭以天光做照明,以花园为背景来展示这些雕塑。

​关锁的园3( 蒙马如尔修道院的回廊 )

从圣托菲姆的北廊开始移步,“阅读”那些朝向花园的柱头上的故事。你会发现一部如同羊皮卷一样缓缓展开的“旧约”。由于柱头有四个面,又比羊皮卷多了三个维度,多了光影和远近的变化。罗曼雕塑不那么容易解读,它有来自各个蛮族的想象力,用茂盛的植物,莫名的动物,幻想出来的怪物掺进信仰的神圣场景中,使天使报喜、耶稣诞生、三圣来朝、耶稣殉难和复活等经典场景变得陌生和有趣。在圣托菲姆,这些加入的细节都是普罗旺斯风味的当地“作料”。

比如在北廊和西廊的转角处,一个方形的石柱是圣托菲姆回廊雕刻的代表作。其中的主要立面雕塑正是阿尔勒的本地圣人:托菲姆。陪衬是圣约翰和圣彼得,表示当地圣人已经进入耶稣的大弟子之列。这个石柱特意用了大理石为原料,其上的雕塑是接近圆雕的高浮雕,这种结合在罗曼时代是很罕见的,有几分哥特人像柱的意味。但是其雕塑细部手法,又分明和教堂西立面,以及回廊柱头是统一的,属于罗曼风格。

​关锁的园4( 蒙马如尔修道院 )

在12世纪后半期,哥特式风格已经改造了法国北部,但是却并没有对南部产生什么影响。普罗旺斯还在优哉游哉地建造他们自己的罗曼教堂,甚至最著名的加尔的圣吉尔(St.Gille du Gard)和阿尔勒的圣托菲姆都产于这一时期,以至于头痛的艺术史家,偷懒地把这种风格称为“普罗旺斯罗曼式流派”。

此一流派的雕塑风格常常被称为“前文艺复兴”式的,因为他们继承的是来自古罗马的古典方式,特别受到古罗马石棺雕塑的启发。至于究竟是谁开创了这一风格,有人说是托斯卡纳12世纪的雕塑家。他们擅长用卡拉拉的大理石,雕刻出的人物厚重,场景拥塞,更突出于石面。很爱使用钻头,做出过大的手,过于突出的眼睛。跟哥特风格明显区分的是,人物很少显得优雅自在,而是沉郁、内向。但也有人论证这种风格是从普罗旺斯传过去的,由于中世纪的艺术家(大师)常常长途迁徙,所以这一传承问题至今没有定论。

​关锁的园5( 凡高画作中的圣保罗精神病院庭院 )

这个石柱的三位圣人像之间有低浮雕为间隔,其中一个场景是关于基督复活的。雕刻中的石棺微微打开,露出一点麻质的裹尸布,棺盖上还有孔洞。这种雕法反映了当时当地朝圣者的风俗:将古老的基督徒石棺打洞,让朝圣者观看遗骸,象征着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基督复活的证人。阿尔勒是中世纪最著名的圣地亚哥朝圣路线的出发地之一,朝圣者习俗在这里的形象作品中特别热门。

东廊的雕塑中,最具普罗旺斯特色的是一幅历史场景。历史人物为康斯坦丁大帝,雕刻表现他骑骏马踏敌,一位女子在其坐骑旁等候。被他踩踏的形象代表了异教徒,而女人代表着基督教会,她用关注和承认的目光投向这位第一个改信基督的罗马君王。康斯坦丁主题反复出现在阿尔勒,以及普罗旺斯其他教堂的形象作品中,表达了这一地区与古罗马的深厚渊源。

西廊讲述了圣托菲姆的生平,南廊则有点包罗万象。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一个柱头刻画了玛尔达与塔拉斯各龙(Tarasque)。这种龙是原产普罗旺斯的中世纪怪兽,传说中它出没在罗讷河沿岸,后来被圣女玛尔达驯服。它以两栖动物为主要体态,被加以各种可怕的零件:狮子头,公牛身,乌龟壳,壳上带刺,六条熊腿,尾巴尖儿上有蝎子刺。它也是普罗旺斯一带中世纪建筑的主要图像志之一,例如在阿尔勒旁边的蒙马如尔(Montmajour)修道院回廊,就有两个著名的檐托石雕,表现塔拉斯各龙吞食人类的过程。一个表现人体在它的嘴外,头已经进入嘴中,这是象征死亡的图景;另一个表现人体已经完全进入塔拉斯各龙的嘴巴,但是从它张开的嘴中探出头来,这却是象征重生,因为死亡是重生的必经之途。在其他地域这一图像志常常用狮子头来表现吞食过程,如果你看到的是塔拉斯各龙,代表它来自法国南部,来自普罗旺斯。

日常里的象征

如果你是一个中世纪的修士,从踏入回廊的第一步开始,就走入了更隐蔽的象征世界,你的行为都不仅仅有着肉体和现实的含义,而是在表达和检验着你和信仰的关系。

12世纪法国北部奥古斯丁会的司铎德富依瓦(Hugues de Fouilloy)在《灵魂的回廊》(De Clostro Animae)中详尽解释了中庭回廊的每个部分的精神指代。其中,北廊代表了对这个世界的放弃,东廊代表了对神的爱,西廊表示对自我的放弃,南廊表示对他人的爱。圣托菲姆回廊由北向东开始修建,表示前两个价值更加重要。而环绕回廊的建筑中:司铎会堂引领着灵魂的忏悔,食堂提供精神的食粮,宿舍则指示着内在的安宁……在他笔下,回廊成为美德和静思的模范建筑:“这回廊的周围装饰着‘美德’的柱子,‘耐心’的底座支撑着它,‘正义’的准则勾勒出它的四边,与‘美德’相邻的‘逻辑’加固了它,一道‘善行’筑成的墙把它与外界相隔,通过紧闭‘沉默’的门,阻止了胡思乱想的进入。”(《灵魂的回廊》第三册第一章)

修士们白天会多次通过回廊,进入教堂完成礼仪。在白天的礼仪之间,回廊最主要的功能是阅读和学习。

除了极端严寒的天气,修士们的阅读(包括朗读和默读)都在回廊这个唯一有自然光线的地方,所以图书馆和抄经室也都在回廊周边。朗读受严格规定,因为回廊是各个封闭空间之间的过渡交汇地段,是教堂内唯一的“户外”,所以对回廊中的交谈会有更加细致复杂的规定。按照不同修会,在不同季节的不同时段可以在回廊中说话,其余时间则要求静默。尽管如此,大声喧哗,特别是说笑,都是完全被禁止的。

以圣托菲姆为例,走进最古老的北廊,就能看见左手的司铎会礼堂入口处,有两个屋檐托座,都雕刻着人的嘴巴,以及从里面生长出来的茂盛植物,只是一丛植物结出了果实,而另一丛则没有。这个嘴与植物、果实的关系,象征了修道院中提倡静默,反对讲虚浮无用的话。因为司铎会礼堂是修道院中可以集会说话的少数地方之一,所以在入口处要警醒来人,即使发言,也不要讲那些虚浮美丽,但不会结出真正果实的话。

修院中常常设学校,对于更加年幼的孩子,修士们会在回廊给他们上课,只有他们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声唱诗或朗读。如果别的修士学习受到打扰,可以申请进入教堂内部阅读。回廊既封闭安全,又有一片内部的自然天地,所以至今是学校的最佳选址。今天的阿尔勒市中心的回廊街上,就有另一个修道院回廊遗址改建成的幼儿园。普罗旺斯的许多城市中,都可以找到同样的改造。

回廊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中心:水井。虽然圣托菲姆的水井在西南角的廊内,和许多中庭回廊一样,它不一定在地理中心,但是修士们的日常生活却是以它为中心运转的。在中世纪的每日清晨,修士们穿着拖鞋从宿舍下到水井边洗漱。每次进入教堂做礼仪,或进入食堂吃饭的时候,也要清洗双手(有的时候包括双脚)。而且通常每两三个星期,修士们要从水井中接水,然后两两对坐在回廊中,一个拿刮胡刀,一个端水盆,互相刮胡子。在特殊的规定时间,要集体沐浴。中世纪人对洗澡别有戒心,非圣礼日基本不准许洗澡,只有病人除外。而更盛大的事情,就是在水井洗衣服、洗床单……然后在回廊中挂起来晾晒。

水井边有一块毫无雕饰的石头,是修道院的磨刀石。在回廊内可以交谈的时段,修士厨师也被允许拿刀出来磨,而抄经的修士也可以出来磨尖他们的笔。刮胡子和剃头的刀,则在任何时段都可以来磨,前提是不打扰其他人的阅读。

紧闭的花园

西方世界“花园”的意象深受中庭回廊的影响。在中世纪,人们也把回廊叫作“Hortus Conlusus”:紧闭的花园。

因为教父们提倡“祈祷”和“劳作”,而最初的修士是严格禁止走出修道院的,所以耕耘花园就是修士们的首要体力劳动之一。

回廊花园起初并不是为了栽种让人赏心悦目的“花卉”,而是栽种“药草”和“蔬菜”,用于医疗和饮食。花园通常被十字交叉的小径切成四块,每种种植于其中的植物都挂有标示它们的小牌子,写清楚它们的名称和功能,因为有些药用植物甚至是剧毒的,所以严格清晰地区分它们的性能就变得很重要。这种方式发展出了如今的植物学,以及与其相配的“植物园”(Jardin Botanique)。法国南部的人并不把植物园看得很学术和遥远,常常在自家的乡间别墅前做一个“Botanique”,也真的包括药用和食用植物,挂上自己做的小牌子。

花园同样有信仰上的象征,而且可谓是回廊建筑中最有《圣经》依据的部分。在《雅歌》的第四章第十二到十五节中写道:“我妹子,我新妇,乃是关锁的园,禁闭的井,封闭的泉源。你园内所种的结了石榴,有佳美的果子,并凤仙花与哪哒树……并各种乳香木,没药,沉香……你是园中的泉,活水的井,从黎巴嫩流下来的溪水。”

解经学家们认为,《雅歌》中所有色情的象征,都在形容对神的爱是唯一、坚贞和完全排他的。在圣母崇拜日益发展的天主教中,花园的意象又变成了圣母的居所,或是她升天后的天堂。许多有关“天使报喜”的画作,都描绘了圣母独坐在一个封闭的花园中。由于回廊花园完全封闭,也是“秘密花园”(Jardin Secret)这个传统的源头。后人不仅也在建筑中建造这样的花园,而且还常常在文学艺术中,用这个意象表达他者无法进入的一个私人领域,其中有着主人最珍爱的东西。

说起回廊花园,不能不提阿尔勒的另一个著名的中庭回廊,就是离城区12公里处的前圣保罗精神病院回廊。那里原来也是一个奥古斯丁派的修道院,19世纪被改造为精神病院。它的花园和回廊至今保留着其最著名的病人——凡高眼中曾经看见的样子。

凡高主动进入这个封闭的场所之初,感到愉快和稳定,自认为此处能让他平静。他确实在这里创作了150多幅作品,大多数跟回廊花园中的植物或自然界有关。这些作品中也包括两幅描绘回廊空间本身的小作品。作品中的金黄色正是圣保罗墙面的颜色,而封闭空旷的走廊,其中偶然闪现的黑色人影,让人感到可怕的孤独。

凡高在圣保罗的感受,正是中世纪僧侣们感受的锐化版本。因为寂寞,向外只能感受大自然,向内只能无限地与自身对话。精神之火熊熊闷烧,常常烧毁了正常和疯癫之间的界限。特别是女修院,格外强调出世和贞洁,所以有的女人从10多岁进入其中后,一直到死都不会离开一步。她们在其中只能无限地发展和神的关系,有的在对神的“爱”中,达到了类似肉欲关系的疯狂状态。

回廊除了改造为精神病院之外,还常常改造成监狱,花园就是最好的犯人放风的地方。既有新鲜空气,又难以从四壁高墙中逃脱。在这紧闭的花园中,既可以是平静、理性的天堂和学院,也可以发展出疯狂、危险与监牢,两种截然不同的传统增添了中庭回廊作为历史意象的魅力。

如今的回廊花园依旧静默、封闭,常用来举办小型的文化活动,比如各种音乐会。这也是中世纪修院传统的延续,修士们在重大节日,会举着十字架,排队绕行回廊,口中吟唱赞美诗。

我第一次进入圣托菲姆的回廊,是参加一个朗读会。傍晚还有斜阳的时候,一眼看见的是回廊中心艳绿的草坪,草坪周边的古老栎树以及各色玫瑰花丛。我们就坐在草坪上,听一些法国作家和演员轮流朗读文学名作的段落,其中有去年在电影《爱》中扮演男主角的贝尔蒂良先生。后来才知道这个活动持续至今,是法国著名出版社南方契约(Acte du Sud)的创始人主办的,是阿尔勒回廊花园中活着的中世纪传统。这里比薰衣草田、广场市集这样的场所更让我感动,因为历史幽灵仿佛不曾离开,它进入表演者的声音和体态。一次次提醒我这个异乡人,每个普罗旺斯人,或者说每个人的灵魂,仍然在中庭回廊中逡巡,在精神和肉体、天堂和监狱之间逡巡。

中庭回廊究竟是牢狱还是天堂?建筑师们不会选择前者做答案。它作为一种空间的母型,在西方建筑史中始终产生着回响。最著名的当代代表,可能算美国建筑师路易·康(Louis Kahn)。他是电影《我的建筑师》的原型,被誉为当代建筑界的诗人和哲学家,其创作空间都具有超验的气质和光线。他的代表作之一——艾哈迈德巴德的印度管理学院,就是以教学楼、图书馆、宿舍等建筑四面围合一片露天广场。墙面上有大开孔,呈现出类似柱廊的光线。他自己承认是受到修道院空间的启发。他的另一个作品艾克赛特图书馆,则以四面书海围合一片中庭,令人立刻联想到中世纪修道院在精神领域的地位和中庭回廊的意象。(作者为巴黎一大艺术史与考古学系博士,中世纪艺术史研究者)(文 / 张宇凌) 阿尔勒关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