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彼得·梅尔的吕贝隆山居
作者:王星( 彼得·梅尔曾经居住过的村庄梅内波 )
彼得·梅尔的《山居岁月》也算有“三部曲”了。在1999年的第三部《重返普罗旺斯》中,他以一个在法国普罗旺斯居住过的英国人的视角对美国人进行了调侃后选择了重返:“确切点说,我们在普罗旺斯那纯然清澈的全部视觉、听觉、嗅觉和感觉,全都消失了。从田野里薰衣草的清香,到星期天早市的繁华和嘈杂,喧嚣和浮躁,都让我魂牵梦绕,没有哪一个星期,没有哪一天,我不是在思乡病的折磨中度日如年。”
这样的“重返”很能满足法国人自得其乐的胃口。不过,对于一个在法国普罗旺斯只住了两三年、大半生时间在美国居住、几乎所有著作也在美国出版的英国人来说,这种说法听起来还是有些别扭。更何况彼得·梅尔在成名后接受采访时承认,他开始对法国普罗旺斯感兴趣,是因为一个美国作家的著作的影响。
这个美国作家就是费雪(Mary Frances Kennedy Fisher)。她的名字听起来有些陌生,在美国却是大名鼎鼎。费雪出生于1908年,去世于1992年,被认为是美国最卓越的美食作家,她创立了纳帕山谷的葡萄酒图书馆,身后还设立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文学奖项“费雪奖”(M. F. K. Fisher Award),用以嘉奖在饮食、家居、营养学等方面成就卓越的女性作家。
费雪出生在美国密执根(Michigan)的一个报业家庭,据说5岁就开始写诗。成年后很快显示出她个性中桀骜不驯的一面,大学入学刚一年,她便与心上人私奔到法国第戎(Dijon)以及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在陪伴攻读博士学位的丈夫的同时,也学习了绘画与文学,还受教于专业侍酒师。4年后,两人因穷困潦倒返回美国,其间经历了种种波折乃至婚变后,1954年,费雪再度来到普罗旺斯,此时她已经是近10本畅销美食著作的作者。1955年,费雪离开法国。她在将自己在普罗旺斯这一年的经历于1964年写成《他乡地图:普罗旺斯回忆》(Map of Another Town: A Memoir of Provence),时年彼得·梅尔25岁,距离他出发去普罗旺斯还有20多年。
相形之下,彼得·梅尔早年的经历更近似一份华尔街履历表。彼得·梅尔1939年出生在英国苏塞克斯(Sussex)。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全家人移居加勒比海上的巴巴多斯(Barbados),因为他的父亲得到了一份外交官的委任。16岁自学校毕业后,他回到英国,两年后在壳牌石油(Shell Oil)在伦敦的办公室中找到了第一份实习工作。然而他很快就发现自己的兴趣更多在于广告而非石油商品本身,1961年,他转而成为壳牌石油纽约办公室的一名广告文案策划,不久又被另一家广告公司看中,被挖走去领导该公司在伦敦的创作团队。当这家广告公司的美国母公司遭遇上世纪60年代的金融危机时,他和同事合伙买下了其伦敦分支。5年后,他的公司被美国一家著名广告公司收购。过了几年在英国与美国之间“打飞机的士”的生活后,1974年他宣布退休,开始全职写作。
( 吕贝隆地区街景 )
彼得·梅尔被翻译到中国来的第一本书其实是写于1993年的《有关品味》。但这本书其实是写在所谓“普罗旺斯三部曲”的《山居岁月》和《永远的普罗旺斯》之后。其中原因也很简单,在因普罗旺斯一举成名前,没有人会想到找彼得·梅尔来写奢侈品。彼得·梅尔闭关写作后出版的处女作是1978年的《我会升天堂吗?》(Will I Go to Heaven?)。根据亚马逊网站的简介,书中“回答了有关天堂的问题,包括谁有可能去那里、那里可能是什么样”。随后的著作更加普罗大众,基本都是些《蜜月手册》、《育婴手册》之类的面对年轻人的生理启蒙读物。在《山居岁月》之前出版的一本书名叫《我来自哪里?》(Where Did I Come From?),据称介绍了从小蝌蚪到如何给婴儿命名的全部过程。
80年代末彼得·梅尔迁居普罗旺斯,据说为创作小说,结果反倒成就了“彼得·梅尔式普罗旺斯山居”。倘若因为彼得·梅尔看过并推崇就想当然地去费雪的《他乡地图》中找寻薰衣草的味道,略微欠缺些耐心的读者会感到彻底失望。尽管仔细体味也能在费雪笔下嗅出普罗旺斯特有的温暖与闲散,但明显与彼得·梅尔的轻松调侃对立的是一种潜伏的紧张不安,以及偶尔爆发的近乎神经质的愤怒。彼得·梅尔在餐桌上看到的是:“饭前开胃酒在相互祝福声中一饮而尽,餐桌上一片祥和、宁静,大家全神贯注地瞅着新端上来的美味。”费雪记录下的则是:“他们会‘感叹’我居然知道如何在碟子上剔鳟鱼骨头,如何喝高级酒,或者干脆说如何喝东西,这个我确实知道。我平心静气地接受了这一切:他们不过源自好奇与嫉妒。……在他们眼里我始终来自一种幼稚的、未经发展的、仅处于婴儿期的文明,因此我不可能欣赏那些让他们变成复杂、敏锐而成熟的欧洲文化超人的东西。”
( 由山顶碉堡改造的教堂以及环绕教堂发展出的村镇在吕贝隆地区十分常见 )
彼得·梅尔来自英国,这点有助于他从起点上就被视为费雪所说的“欧洲文化超人”之列,况且彼得·梅尔到达普罗旺斯是在80年代而不是刚刚经历了“战争、侵略、监禁、悲痛和饥饿”的50年代,这些都有利于他遇见一个更为和善的普罗旺斯。两人活动的区域也有所不同。尽管在后两本书中奥朗日(Orange)之类的大城市的名字开始频频出现,彼得·梅尔在《山居岁月》中着重突出的是吕贝隆山区(Lubéron)概念,而令费雪又恨又爱的是艾克斯-普罗旺斯。费雪喜欢阳光下的草地,但似乎并不大喜欢置身山林之间,“在那边我总是咳嗽,湖边的空气让我觉得自己已经发霉了”。不过彼得·梅尔对《山居岁月》中的村镇的热爱有时也颇值得存疑:定居纽约州的东汉普顿(East Hampton)或许可以解释为工作的需要,问题在于如今他已经搬离了《山居岁月》中的主角村镇、吕贝隆北麓的梅内波(Ménerbes),迁往吕贝隆南麓更为繁华、更为城市化的卢马汉(Lourmarin)。
从地质学与地理学来说,吕贝隆山浪漫的白色岩石其实是地壳中拱起的一段石灰岩断层,它的形成年代大致与比利牛斯山相仿,在距今4000万年前。吕贝隆山从卡维庸(Cavaillon)向东延伸至马诺斯科(Manosque)峡谷,在卢马汉(Lourmarin)一带出现断层,就此分割成并不均等的两段:西部的小吕贝隆(Petit Lubéron)与东部的大吕贝隆(Grand Lubéron)。北麓有卡拉翁河(Calavon)与库龙河(Coulon)流经,南麓则是著名的迪朗斯河(Durance)。吕贝隆山东西两段的海拔差距很大,西段山峦和缓地起伏在海拔800米左右,东段的最高峰“黑面峰”(Mourre Nègre)则达到了海拔1125米。这些地理条件赋予了吕贝隆山区变化多样的风景。峻峭的北麓上散布着风景如画、各自以高耸的钟楼为标志的山巅小镇,这些小镇大多还拥有自己的城堡,见证着过去年代战争的痕迹,这里也是彼得·梅尔首次居住了一年的地方;南麓拥有更为和善的缓坡,大片绿茵中隐现的村庄应和着迪朗斯河与它的名称相应的慵懒。
( 毕加索和他的情人玛哈 )
彼得·梅尔住过的梅内波(Ménerbes)古称“Machovilla”,建造在山巅,当年是加尔文教派(Calvinist)的聚集地。法国宗教战争期间,梅内波曾在1577年9月至1578年12月被上万人的天主教军队围攻,这就是著名的“梅内波之围”(Siege of Ménerbes)。不过目前村中留存的、被称为“Le Castelet”的城堡当年更多地被用于贵族的宅邸而不是防御工事。在彼得·梅尔到来前,当地最大的名人是毕加索的模特兼情人玛哈(Dora Maar)。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普罗旺斯乡村生活实际上没有彼得·梅尔描写的那么田园牧歌,土质本身就决定了在此耕作会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当时吕贝隆山区经济下滑,人口流散严重,自1945年起不得不靠出租廉价度假屋来维持。1960年时梅内波村的人口只剩下不到原先的一半。玛哈的入住为梅内波村带来了福音:追随她而来的有大批艺术家以及从伦敦赶来的艺术商。从历史传统上来说,梅内波是一个对英国人不隔膜,甚或容易产生好感的地方。
彼得·梅尔在法国目前居住的露赫玛兰(Lourmarin)位于梅内波东南约20公里,属吕贝隆山南麓。此地号称欧洲最美的村镇之一。与冷峻的北麓山巅小镇不同,露赫玛兰的建筑多了峡谷地带绿树的映衬,当地红土构建的瓦片屋顶也为村镇增添了更多的色调。以精致的文艺复兴风格建造的城堡相对独立于村镇民居之外,仿佛扮演着某种监护人的身份。露赫玛兰的历史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在罗马—高卢时代也是在周边颇有影响的村镇,它的黄金时期可以追溯至16世纪。与梅内波相比,露赫玛兰多了几分贵族风范,不知这是否也是彼得·梅尔迁居的原因。不过,彼得·梅尔很难成为露赫玛兰最大的名人,因为加缪已经占据了这里:这位一生质疑人类存在价值的文学家在1960年1月4日死于车祸前定居于此,露赫玛兰因拥有加缪的墓地而远近闻名。
( 加德内镇上的小鼓手雕像 )
位于梅内波到露赫玛兰的路程中点、恰好在吕贝隆山北麓与露赫玛兰占据几乎镜像位置的就是彼得·梅尔曾经努力骑车爬坡过的奔牛村(Bonnieux)。与坐落在峡谷中、小鸟依人般的露赫玛兰不同,奔牛村占据了一览众村小的山巅。奔牛村在古时名字是“Mitrone”。借助地理的优势,奔牛村不仅获得了迪朗斯峡谷的控制权,而且避免了当年甚至包括瘟疫在内的许多纷乱的侵扰。当战乱年代过去,奔牛村在原先碉堡的位置修建了如今环绕在柏树丛中的山顶教堂。距离奔牛村不远,是吕贝隆地区现今保存最完好的罗马—高卢时代的桥梁朱利安桥(Pont Julien)。朱利安桥全长68米,三拱,跨越在卡拉翁河上,这条路线当年是经由阿尔卑斯山连接意大利与阿尔勒(Arles)的重要通道。
从奔牛村向西前往梅内波的路上,可以看到普罗旺斯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支石墓”(dolmen)之一,当地人称之为“La Pitchuno”。但这段路途中最引人注目的风景还是与奔牛村的山顶教堂相对而望的拉科斯特(Lacoste)的拉科斯特城堡(Chateau de Lacoste)。《山居岁月》里,彼得·梅尔正是在奋力骑向拉科斯特时邂逅了那位65岁却“筋肉强健、肤色古铜富有弹性”的自行车骑士。拉科斯特城堡与鳄鱼之类无关,它另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别名:萨德城堡。这里正是当年萨德侯爵(Marquis de Sade)居住的城堡,据信也是《所多玛120天》(Les cent vingt journées de Sodome)中西棂城堡(Chateau de Silling)的原型。1769至1772年,萨德侯爵曾断续居住在此地,后来又分别于1777与1778年将此地作为逃离丑闻的庇护所。拉科斯特城堡在1778年时还保存有近55个房间和一座吊桥,后来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被拆毁。2001年后,拉科斯特城堡成为皮尔·卡丹名下的产业,他对城堡进行了修缮并作为自己的第二居所。每年夏季,皮尔·卡丹会在城堡西侧的空地上举办音乐节。不过这或许会有些不祥地让人联想起:1772年萨德在城堡居住得最久的那段日子里,他修建了一个可以容纳120名观众的剧院。
吕贝隆山区的许多村镇其实都是如此,原本已经拥有足够多名人逸事,彼得·梅尔的到来不过是多了一个写不出小说的文艺老青。加德内(Cadenet)曾经是利古里亚(Ligurian)部落分支“Caudellense”的行政中心。法国大革命期间著名的小鼓手的雕像至今仍矗立在这个小村庄的中心。由于被载入历史教科书,这位小鼓手的故事在法国家喻户晓:大革命期间,当法国革命军与奥地利军队争夺意大利北部的阿尔封河(Alphone)上的阿克勒桥(pont d’Arcole)时,一个男孩跃入阿尔封河中,成功渡河后随即敲响战鼓,奥地利军队听见鼓声以为自己的后翼已被攻破,迅速撤退并因此丧失了对阿克勒桥的控制权。在普罗旺斯各地流传的种种传奇与传说中,与昂苏阿(Ansouis)城堡相关的一个最具小清新的煽情味道:在这座城堡中,圣埃尔奇(Saint Elzéar)和他的妻子黛尔菲(Delphine)度过了传说中虔诚的一生:黛尔菲发下了童贞誓言,同时表示只有她的丈夫发下类似的誓言她才会结婚。圣埃尔奇同意了,两人在此度过了圣洁而禁欲的一生并施展了很多神迹。耐人寻味的是,只有圣埃尔奇在1325年死后得到封圣。
2006年,《山居岁月》被拍成电影。电影的大部分外景镜头实际上是在奔牛村拍摄的,而不是彼得·梅尔真正居住的梅内波。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这两个地点的误差并不足以扰乱彼得·梅尔用文字在他们心中绘制好的普罗旺斯地图。“地图”有可能成为很个人的东西。费雪在《他乡地图》的结尾处写道:“无论我的地图在别人眼中是否准确,我不需要担心回来的事,因为我一直在这儿。”同样,无论是否因彼得·梅尔的地图而去普罗旺斯,对于纯粹的吕贝隆山来说,那些村庄和居民总在那里;而对于“后彼得·梅尔时代”的普罗旺斯山城来说,游客去或者不去,神话也总在那里。(文 / 王星) 城堡费雪普罗旺斯山居岁月贝隆梅尔没有山居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