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斯 : nice
作者:驳静对于尼斯,流传着一句法国人也未必听过的话:“Nice's nice, nice is Nice.”所有到过尼斯的人,听到这句恐怕都会相视一笑。它的得名与英语“Nice”(好)并无关联,但想到这点的人们,不免觉得,这座城市完全配得上美好之意,其度假氛围又岂止美好一点。事实上,单单“美好”这样语意平淡的词,恐怕不足以描绘如今的尼斯在人们心目中的样子。它盛夏惊心动魄的阳光、纯蓝的天空和海面,以及由此漫延出的度假经济,甚至也只领略了其十之二三。
在马赛时,我觉得已经享用了足够多的蔚蓝海岸,对眼前景色颇感满足,哪知尼斯仍有足够的奇思妙景裹着与地中海息息相关的历史,让人有带着铺盖卷奔赴而来的冲动。地中海之于尼斯,就是那一方庭院之于它的主屋,一开院门就有绿色放进屋来,关都关不住。
说起打开院门,尼斯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并不愿意这样做。尼斯城首建,几乎与马赛在同一时期,但之后所历却比马赛复杂得多。公元前5世纪后,直到现代,它的所有权几易其主,像一个美丽的姑娘般一直被你争我夺。这期间,由于对无处不在的海盗的恐惧以及地中海风暴的敬畏,尼斯将自己严实包裹在城墙之中,只对大海留有一门。除了享受捕鱼和港口贸易的便利,他们对地中海别无他求。18世纪,法国的路易十四带着军队过来摧毁了城墙,港口贸易也被转去新港林匹亚(Lympia),尼斯人与地中海之间紧密而保守的关系也无以为继,完全的实用主义才逐渐被如今的享乐主义取代。
老城中的英国人大道(Promenade des Anglais)就像戛纳的滨海大道、马赛的麻田街一样,是尼斯最繁华的主道。这条长达5000米的人行道,最初由富裕的英国人建造。总是到处寻找避寒胜地的英国人,这回找到的是尼斯这块处女地,他们一到,便开始抱怨居然没有可以欣赏海景又有益身体的步行街。因此,紧贴着海滨的步行道,其最主要部分就位于英国人最初的定居点“Le Magnan”和“Le Paillon”之间,当然,它只占如今的一小段。但当时的人们对这项并不完美而一直在延长的工程颇有微词,因为彼时它尘土飞扬令人生厌,以至于法国作家阿尔丰斯·卡尔当时写道:“在地中海海边散步,却像步入了尘土的海洋。”
但这种观点在今天享用它的人们看来,无疑有局限性。就着海风走在英国人大道上,左右两边倒似两个时空。一面是依偎着鹅卵石海滩和海滩上疏懒的日光浴者,比海平面不过高出两三米,每隔200米,就有乳白色长椅,坐在上面晒太阳或者看比基尼美女;另一面则附在车行道上,穿过去就是酒店、画廊、酒吧和商店——古老的海与现代都市就这样立在了英国人大道两侧,我相信,几个世纪前的尼斯人若穿越到此,原有的疑虑和恐惧,只消在这里散个步,多半就化为乌有了。
被路易十四占领后,尼斯的归属并非就此尘埃落定。之后它又在西西里王国手里过了100多年。直到1860年才正式归属法国所有,而此前的纷争印记终究无法抹去。正是在意大利治下,地中海的这一片海岸线才被灌注了大量的巴洛克建筑,尼斯因而有风格非常浓郁的意大利特性,这在建筑上的体现最为明白。对欧洲历史或建筑稍有了解的客人,都能一眼看出,眼前的这个旧城,与法国其他城市有太大的不同。旧城和港口多是19、20世纪“美丽时代”(Belle époque)的遗迹。巴洛克风因此在尼斯旧城里霸占着全体街道的建筑风格,旧城里一片柠檬黄、橙黄、砖红,圆顶尖拱,严肃神秘地立在那里。全城最贵的酒店之一“Le Negresco”就在英国人大道上,一个街角的六面体,衍射开去一幢大房子,教堂似的庄严、商店似的华丽,走进去则确实是五星级饭店的礼遇。
以至于我的一位法国朋友说尼斯的异国感太强烈。他从小在地中海边的另一个城市土伦长大,离尼斯100多公里,中间隔着一个戛纳,但是每次到尼斯,都有到了意大利的强烈冲击感。尽管对后欧盟时代下成长的法国年轻人来说,谈起意大利或德国这些近邻,不过是北京人眼中的“咱家后花园”式心态。
( 老城中的英国人大道是尼斯最繁华的主道 )
尼斯当地人的气度,也与典型的法国人差别很大。尼斯旧城街巷窄而房子大,沿街的林立店铺如小餐馆(Bistrot)多以个人经营为主,坐下来后,给你递上菜单的多半是老板。这类老板,大都有一套应对客人之法,它让来客觉得备受尊重,却不会因为热情过分而不适。我坚信这正是与意大利渊源甚深之处。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说话,对远道而来之客,又多一番关注。有一天我进到老城一家小咖啡馆,柜台后的人却找不到咖啡糖放在哪里。当然他边找糖的间隙我得知,他是被他朋友临时叫过来帮忙的,而他朋友,也就是老板的侄子,也是临时被他姑姑叫来站会儿柜台,因为她要去看狂欢节的游行队伍。小店无意中转过几手,被一个毫不相干之人看重。就是这样随兴的尼斯人,正在继承意大利的热情散漫与些许无所谓。
英国人大道上,另一件不得不提的盛事便是发生在冬天的世界上最著名的狂欢节。这是天主教徒复活节斋戒前的狂欢,是不会产生道德愧疚感的合理“出轨”行为。我们没有这类传统活动,但禁忌前的放纵,这类心态是具有广泛性的。狂欢节到今天的100多年来,尼斯城并没有忘记这个起源,其每年制定的狂欢节主题也偏于传统,诸如爱情、美食,规模倒是越来越盛大,主办方不得不提前一年就公布来年狂欢主题,以备参加者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方案,操办届时需要盛装的行头等。当然还有由花装扮起来的马车游行,如此花香袭人的彩车游行,没有比英国人大道更适合的场所了。因为花车上的姑娘都艳丽狂野,在两三层楼高的马车上抛来媚眼,让我们一行的男男女女都忍不住往前凑,在欢乐的气氛中几乎忘掉各自的性别。
这种极尽奢华之能事的方法,颇合狂欢的名义,这种时候,街道上繁复的巴洛克建筑完全败下阵来,只好做陪衬。再加上全年陆续开展的各类节日,尼斯有意无意地实现了旅游全年无淡季。与小餐馆的老板聊天时我说来自杭州,对方居然第一时间反应过来,原来尼斯全世界范围的姐妹城市里,就有杭州,而且已经几次带队伍参加。而一般法国人,几乎只知道北京和上海,可见狂欢节这类活动对一个城市的影响。
人们对尼斯的另一个印象,便是富豪云集,他们不只到这里来开游艇派对,也将度假别墅购在这里。自然风光加上配套发展的服务业,地中海是尼斯的后花园,得益于此的尼斯,不免受益全世界人民,特别是成了富人的后花园。常常带团到尼斯的导游介绍说,他们在尼斯站,讲解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讲“这栋别墅是哪个明星”的八卦。比如布拉德·皮特和朱莉在半山腰上的别墅,是流传最广的一句谣言。
这一点体现在新城里,就是奢侈品专卖店、画廊等这样一些高交易金额的场所。野兽派创始人、画家马蒂斯(Matisse)的博物馆也在这里。出生在南部的马蒂斯直到48岁才真的发现了尼斯之蓝以及蓝色天空下和海岸上的美,从此便定居在了这里。作为被尼斯影响至深的画家,他有许多以尼斯为主题的作品。这样一来,尼斯又有艺术作为文化铺垫。蓝色海岸这一张度假名片加上艺术气息,对注重品质、关注品位的富豪来说,是具有致命吸引力的两件武器。从这个角度来说,尼斯无疑是完美的。(文 / 驳静) 尼斯n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