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偏差里的收入
作者:邢海洋腾讯平均月薪7.06万元,华为年薪70万元,中金公司、中信证券的员工98万元、89万元的平均年薪更让人羡慕。这似乎是一个劳动者大丰收的时代。但如果我们以此来衡量自己的收入,很可能陷入了一种选择性认知,高估了周边人的收入。
心理学有个词叫作“选择性关注”,当我们有了一种观点后,大脑和眼睛都会先入为主,带上了倾向性,自动找寻和这些相关的信息或现象,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为了避免选择性偏差,不妨看看统计年报。先看上市公司的年报,那可是中国企业里的佼佼者,至少都是融资能手,已经从股民那里获得了廉价的资金。2021年的年报还没发布完,我们看2020年的。剔除去年员工数目变动较大的上市公司,在不含高管的情况下,A股上市公司员工人均薪酬的平均值为15.46万元,月薪轻松过万了。当年全国城镇非私营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74万元,平摊到月是8100元。再看私营企业,平均工资为5.78万元,平摊到月是4800元。
按照统计公报,全国就业人员7506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6271万人,城镇非私营企业就业人员17039万人。据此,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一位职场人士月收入的可能性。如果你是上市公司员工,平均月薪1.29万元。但首先你得足够幸运,A股公司员工数量2600万,只占到全部就业人口的3.5%,全部人口的1.9%。如果你足够努力,进入了一家国有或民营企业,你的月收入可能达到8100元,但这也是个相当幸运的比例,在就业人口中只占22%,剩下的私营企业员工占就业人口的78%,平均月薪还不足5000元。
即使在上市公司里,占绝大多数的制造业的员工工资也被金融和高科技行业的高薪给拉高了。比如比亚迪,这家位于深圳的加工制造业巨无霸,同时也是电动汽车的领跑者,高管和管理层之外的人均年薪仅10.33万元,按月是8600元。
薪酬统计中其实中位数远比平均值更有现实意义。一位CEO的收入往往是普通员工的几十倍或几百倍。有一项研究显示,2020年标准普尔500家公司CEO的收入是普通员工的299倍,这意味着如果算平均值,299位员工的收入被一位CEO平均了。在国内,A股中的很多国企,高管和基层员工的收入差距没有海外悬殊,但中位数仍更能显示大多数基层员工的收入状况,只可惜上市公司欠缺这方面的统计。但收入分配的“二八定律”乃至“一九定律”是无远弗届的,尤其是中国的基尼系数一直在警戒线0.4之上徘徊。收入差距在私营企业里表现得最为明显,这里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聚集区域,大比例的低收入员工拉低了总体收入水平。
由于技术原因,国家统计局至今还未公布职工收入的中位数情况,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公布了。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9975元,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5.3%。当收入被平均,觉得拖了后腿的时候,往往是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差距在“作祟”。
一些第三方机构试图弥补中位数和平均数的欠缺。36氪发布的中国主要城市薪资数据聚焦的是薪资中位数,得出的结果让人大吃一惊,比如2020年北京职工以1.39万元的月薪排在了各大城市之首,可在36氪的统计里,中位数虽也居首,却只有6900元。类似的,深圳平均月薪1.14万元,中位数是5200元,诸如东莞、佛山等制造业集中的城市还不足4000元。
月薪能达到1万元的人,真不是大家想象中或认知中的那么多。虽然在大城市生活,住合租房、挤地铁、还着巨额房贷,万元收入看似是标配,但放眼全国,真的没有想象中的多。 薪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