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短视频沉迷的风险因素及应对策略
作者: 朱耀秀 王新波摘 要 随着短视频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普及,青少年短视频沉迷问题日益严峻。基于风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的理论框架,系统分析青少年短视频沉迷的多维成因,涵盖平台技术设计、个体特质、家庭和学校环境等方面。通过文献梳理,揭示青少年短视频沉迷问题的复杂性及其潜在影响,并提出结合补偿效应、调节效应和挑战效应的综合应对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治理、平台自律、行业协会监督、家庭和学校的支持以及青少年自身的行为调控是防范青少年短视频沉迷的关键因素。该研究结果为政策制定者、家庭和学校提供了具体的干预路径,帮助青少年培养健康的媒介使用习惯,预防和应对短视频沉迷问题。
关键词 青少年;短视频沉迷;家庭;学校;行为调控
作者简介 朱耀秀,潍坊工商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王新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处长、副研究员
一、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短视频应用在全球范围内风靡。在中国,本土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和快手迅速崛起,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4年12月,中国的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10.40亿人,占网民总数的93.8%,较2018年的6.48亿增长62.5%。[1]短视频平台凭借精准的算法推荐和丰富的内容生态,吸引了大量青少年用户,尤其在微短剧和知识类内容中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2]然而,这种高黏性设计也使青少年面临过度使用甚至沉迷的风险。短视频沉迷指个体因过度使用短视频应用而进入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表现为强烈的渴望感和依赖感,缺乏使用条件时,个体可能会经历悲伤、失落等负面情绪。[3]2023年12月23日发布的《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短视频用户已超过1亿,其中11.9%的未成年用户在工作日每天观看短视频超过2小时,7.2%的用户在节假日每天观看时间超过5小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沉迷现象不仅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构成威胁,还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睡眠质量下降、学习倦怠等一系列问题。
尽管短视频沉迷问题的危害已逐渐呈现,但目前针对这一问题的系统研究仍然不足,尤其是在识别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风险因素、保护性因素以及应对策略方面,相关研究仍较为匮乏。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与现实需求,本研究旨在多层次、多维度系统分析青少年短视频沉迷的风险因素,并提出基于政府、学校、家庭及青少年自身的综合应对策略,助力青少年与短视频应用之间形成更健康的互动模式。
二、青少年短视频沉迷的风险因素
基于现有研究,青少年短视频沉迷的风险因素可归纳为短视频平台的技术设计特性、青少年个体、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等多重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或加剧青少年沉迷短视频。
(一)短视频应用本身的技术设计特点
1.沉浸式平台设计满足青少年临境化体验的需求
短视频应用程序以其高度互动性和个性化内容,极大地吸引了青少年用户。用户不仅能够自主创作和发布短视频,还能通过“点赞”“关注”“评论”等社交互动满足情感需求。平台采用“单列+全屏+自动播放”的设计,创建了高度身临其境的体验,这正是青少年渴望追求的。短视频平台提供的便捷制作工具,使作品声光兼备、图文并茂,极大地“锁定”用户的注意力,使其忘却时间,甚至从现实中抽离。当一个短视频结束时,系统自动推送下一个视频,让感官快感持续,用户沉浸于低投入的满足感。随着短视频浏览成为青少年的日常习惯,这种设计会加剧他们对短视频应用的依赖,导致过度使用和沉迷问题。
2.“技术多巴胺”掌控诱引青少年追求持续快感
有趣的视频内容和全屏沉浸式观看体验是短视频吸引青少年的重要因素。然而,让青少年产生短视频沉迷的更深层机制在于平台设计者对“技术多巴胺按钮”的掌控。神经科学认为,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当大脑期望得到奖励或产生新知识时会释放出来。[4]多巴胺的作用机制给了一些技术产品以操控人的行为的能力。脸书创始人之一肖恩·帕克指出,脸书就是利用人的心理弱点,当有人点赞或评论时,用户就会获得一次“多巴胺冲击”。短视频平台设计者通过“数字足迹追踪”“算法推荐”“奖赏反馈”等机制,个性化推送内容,精准击中用户的兴奋点,刺激多巴胺的释放。当大脑适应某种刺激后,愉悦感随之降低,用户会进一步增加在线时间以维持快感。这种设计机制使得青少年更容易沉迷于短视频,导致过度使用和依赖。
3.海量内容供给契合青少年代偿性满足的需要
很多研究者从“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解释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行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使用媒介时是主动选择,以满足自身需求和欲望的。有研究指出,青少年的娱乐、信息和社交需求会触发依附感,从而导致短视频沉迷。[5]每个沉迷于短视频的青少年都有在学校和家庭中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无法实现的个人价值。当现实条件无法满足青少年丰富多变的心理需求时,内容广泛、数量庞大且更新迅速的短视频成为他们的代偿选择。
(二)青少年的个体因素
1.自我调节能力不足与易沉迷的人格特质
随着青少年身体发育和心理成熟度的提高,他们渴望更多的自主权和新体验。然而,青少年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决策能力仍在发育,特别是前额叶皮质的成熟度不够,这意味着他们难以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尤其是在面对短视频的强烈诱惑时,容易出现过度使用的情况。此外,研究表明,神经质人格特质与短视频沉迷高度相关,这类青少年在面对短视频诱惑时更容易失去自控能力,增加了沉迷的风险。[6]
2.逃避动机与短视频沉迷
许多青少年通过观看短视频逃避现实压力,尤其是那些在社交中遇到困难或对未来感到迷惘的青少年,更倾向于依赖短视频来缓解负面情绪。逃避理论认为,个体倾向于通过认知解构来逃避现实压力并避免负面经历,这种动机是过度使用互联网的首要原因。对于情绪调节能力较弱的青少年而言,短视频成为一种“即时满足”的逃避工具,短期的愉悦感虽然可以带来暂时的情感缓解,却进一步加剧了沉迷问题。[7]
3.错失恐惧与短视频使用黏性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青少年的使用动机源自他们对能力、自主和社会连接的需求。[8]短视频平台通过推送通知和“点赞”“评论”等社交功能来强化青少年的社交认同感,促使其频繁使用平台,以免错过任何社交互动或信息。这种心理焦虑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对短视频的黏性,使得他们更加沉迷其中。[9][10]
(三)家庭因素
1.父母忽视与青少年短视频沉迷的关联
家庭环境在青少年短视频使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父母的忽视行为。[11]父母忽视是指父母未能充分满足孩子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层面的需求,表现为缺乏参与、对孩子要求过低或冷漠态度。[12]研究表明,父母忽视可能导致青少年在情感上缺乏支持,增加他们过度使用短视频的倾向,由于缺乏监督,这些青少年更容易寻求短视频中的情感满足,进而加剧沉迷行为。[13]
2.父母“低头族”行为对青少年短视频沉迷的影响
父母过度使用手机,即所谓的“低头族”行为,已被证明是影响青少年短视频沉迷的重要因素。[14]这种行为可能导致孩子感到被忽视和排斥,进而影响亲子关系的亲密度,让孩子认为手机比他们更重要。[15]此外,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低头行为可能会给孩子树立过度使用手机的“坏榜样”,加速孩子对手机和短视频的沉迷行为。
三、青少年短视频沉迷的综合应对策略
青少年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两类。保护性因素能够调节、缓冲、隔离或抵消危险性因素带来的不良后果,甚至在危机情境下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16]保护性因素从来源上分为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又分为远端因素和近端因素,社区环境、社会文化传统和习俗等社会因素都可以视为远端因素,而家庭、同伴和学校常被视为最重要的近端因素。保护性因素通过三种效应发挥作用,分别是补偿效应(抵消和补偿危险性因素所带来的消极后果)、调节效应(与危险性因素发生交互作用,调节危险性因素的影响)和挑战效应(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危险性因素会转而发挥保护性因素的作用,给青少年提供挑战和超越自我的机会)。[17]因此,本研究基于对保护性因素的研究,为预防青少年短视频沉迷提出有效路径和理论支持,有助于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
(一)强化政府治理与行业规范的补偿效应
1.强化政府治理与行业规范的作用
近年来,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推行行业规范,在控制短视频内容和限制使用时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这类干预措施通过远端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了间接影响。政府通过法律法规、行业自律和监管措施,致力于构建一个有助于防范青少年短视频沉迷的外部环境。然而在实践中,政策落实与执行方面仍存在困难,其作用发挥尚不够充分。因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短视频沉迷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的风险隐患,筑牢“防波堤”,撑起“保护伞”,尤其要对相关法规及时修正完善,确保青少年使用短视频的适龄限制、内容审核以及平台责任明确化。[18]
2.加强平台自律与产品的迭代升级
短视频平台的自律是内容管理和青少年保护的关键。目前,YouTube、抖音和快手等平台已经推出了针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措施,如抖音的“风险提示系统”和快手的“家长控制模式”。然而研究发现,这些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在身份确认、内容审核、推送管理和隐私保护等方面仍存在漏洞。为确保该模式真正发挥作用,平台应借助更精准的技术、更综合的方法以及引入第三方审查机制,建立可操作性更强的标准,持续完善青少年保护机制。同时,短视频平台应根据青少年群体的特点进行产品创新和迭代升级。尽管“青少年模式”设置简便,但调查显示,许多未成年人不愿主动使用该模式,担心影响上网体验。对此,平台可以开发多样化的提醒功能,帮助青少年根据需求自主选择。
3.加强行业和社会监督
有研究者认为,短视频平台兼具经济利益和公共利益双重属性,在平台自律、政府刚性规制的同时,还应借助社会力量对短视频内容传播实施监督。[19]行业协会自律是短视频平台自律与政府强制监管之间的有效缓冲。一方面,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职能,完善行业规范。成立短视频协会,并由其牵头建立完善的诚信机制,对违规账号进行全平台封杀,提高短视频制作者的“违规成本”。另一方面,由社会组织牵头,联合各平台、新闻媒体及律师等各领域人士搭建行业自律平台,对一些传播虚假消息的短视频及时发布辟谣信息以正视听,并针对普遍存在的失范现象,制订统一的行业标准,对其进行规范。
(二)加强家庭与学校现实支持的调节效应
1.家长要提高亲子沟通和对青少年上网行为的有效指导能力
积极的亲子沟通和父母的高度反应性能够显著降低青少年短视频沉迷的风险。[20]通过与子女的开放式对话,父母能够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的网络使用行为,并及时发现潜在的成瘾风险。相关研究表明,在亲子关系模式相似(如情感联系和沟通方式相似)的家庭中,那些在面对青少年需求时展现出更高敏感性和支持性的父母,在帮助青少年减少沉迷倾向(如网络或游戏沉迷)方面表现得更为成功。[21]缺乏关于互联网使用的沟通和明确规则,会增加青少年网络沉迷的风险。[22]亲子沟通的调节效应体现在当父母积极参与青少年的网络行为监管,并通过反应性较高的沟通模式给予适当反馈时,青少年能够更好地建立自律的网络使用习惯,避免过度依赖短视频平台。
2.学校要为青少年创造乐学的环境和良好的同伴关系
学校环境和同伴关系是近端环境方面调节青少年行为的关键保护因素。对学校有较高兴趣的青少年倾向于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学校活动,即便在学校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也更有可能通过积极的方式加以克服。乐学的学校环境不仅能够提升学业参与度,还能有效减少产生问题行为的可能性,包括短视频沉迷。同伴关系也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超过了与家庭的联结。[23]研究发现,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帮助青少年抵御不利的家庭环境,减少短视频沉迷的风险。[24]尤其是对于那些在社交方面存在退缩问题的青少年而言,学校应通过帮助其融入集体,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促使他们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同伴关系的调节效应不仅有助于促进健康的社交发展,还能通过同伴的积极引导,减少青少年对短视频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