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原初经验贫乏对德育的 挑战及其应对

作者: 闫旭蕾

摘 要 信息内爆、生活碎片化、价值功利化、文化娱乐化与社会加速压缩甚至抽空了个体原初经验的获得,而原初经验的贫乏又影响了道德形成,使德育面对意义贫乏、心灵浅表化与人文精神失落等带来的挑战,制约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化、道德圈的形塑和“厚道德”的形成。为应对这些方面,德育需要突破既有思路,重新思考原初经验之于个体自我生成与自我创造的意义,开启经验之于道德生成的新思路,关注道德形成的个性之维,深化道德经验以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关键词 道德;德育;“信息+”时代;原初经验

作者简介 闫旭蕾,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当下是一个信息化、大数据化与智能化相互叠加的“信息+”时代,学生一方面被大量不断涌现的、内含多元文化与价值的真假难辨的信息包围,另一方面又受制于应试教育而大大减少了参与劳动、社会实践以及投入大自然的机会,有关生存、生活、生命的活生生的经验贫乏,并在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的“加持”下,心灵处于碎片化、意义追求过于功利化等困境之中。鉴于此,本文尝试探讨“信息+”时代原初经验贫乏对德育提出了哪些挑战,德育该如何深化学生原初经验,以促进其道德生长。

一、原初经验为道德形成奠基

由于道德实践离不开人的行为,如何让学生将外在的行为规范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何帮助学生学习处理日益复杂的道德冲突成为德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如何发挥学生切身体验之于道德成长的奠基作用成为德育的着力点。这就需要进一步理清原初经验的特征、与其他经验之间的关系及其促进道德形成的机制。

(一)理解原初经验

虽然我们有不同类型的经验,个体的周遭世界处于流变之中,很多感知转瞬即逝,但仍有一些经验在原初意义上促进心灵发生了变化,其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具身性。我们所体验、经历的世界永远与身体一起出现,身体既是自我与外界的界限,也是连接内在自我和外在世界、物理事件和心理事件的桥梁,身体是经验获得过程中意义的纽结。第二,非概念性。通过身体所知觉的世界,之于人与人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具有始源性;所形成的活生生的经验是不受概念图式框定的,通过语言表达过滤之后仍存在剩余物。第三,生成性。正是切身经验的非概念性,超越了既有概念、认知框架,为直观、顿悟与创造提供了可能性。第四,个体性。不存在两个具有同样经历、感受、体验的个体,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物或世界可以有不同的体验,经验的个体性为自我个性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原初经验与其他经验之间的关联

虽然原初经验之于个体发展具有原初意义,但并不意味着心灵的变化都是由它发源的。因为一个完整的世界由客观世界、主体性自身的世界和其他一切主体性的世界三部分组成,他人的、地方的、人类的已有经验都有可能卷入自我心灵成长之中。第一,自我在与他人互动中形成。人是社会动物,社会是由相互作用的个人所组成,因而自我形成离不开与他人互动。自我是社会互动的产物,通过与他人比较、角色扮演、他人期待、他人反馈、自我反思与修正共同塑造了个体自我。第二,心灵在承继传统中扎根。个体道德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基于传统、通过传统并传承传统以安顿身心、为心灵扎根的过程。第三,个体在与世界对话中延展。身体是自我与世界相互通达的隧道,世界向个体开放,个体亦向世界开放,在自我与世界相互的开放中,个体走向社会与世界,新的可能性得以产生。

(三)原初经验与道德形成

当自我进入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就会通过整个身体与整个环境发生互动或纠缠,在处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形成各种各样的意义关联、道德情绪体验与道德认知判断。第一,处身情境促发道德经验。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无论是静态的物理空间还是人、事、物之间的互动,处处蕴含着伦理道德维度,促发着个体的道德体验。见孺子落井而生不忍之心,一句亲切的问候给心灵带来温暖,一次受困时的获救激发起感恩之情,一次暴力事件给受害者的内心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痛,道德知情意行的触发并不完全依赖于对道德知识的掌握。第二,事件促生道德转变。事件意味着已有真实的断裂,它动摇了既有话语连接,促使道德重构。如,童年创伤常常颠覆儿童对他人的信任,阿伦特通过旁听艾希曼审判提出了“恶的平庸”,引起人们对现代道德谋划的反思与批判。第三,生命原则为道德建构奠基。通过身处情境与所遭遇的事件,个体会逐渐发现:道德选择的最终依据是为了生存与发展、活着与更好地活着,一切道德诉求都源于人内心深处对善的期待,而如何选、选什么则受制于境遇中各种力量的情势与博弈。

二、原初经验贫乏对“信息+”时代德育的挑战

在“信息+”时代,当原初经验与道德形成、建构产生紧密关联时,原初经验的贫乏需引起关注。原初经验贫乏制约了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对德育形成了挑战。

(一)原初经验贫乏的表现

“信息+”时代人们获得经验的样态是复杂多样的,但获得原初经验的实践空间却被进一步压缩了,主要表现如下。

1.经验碎片化

“信息+”时代大多数个体很少亲历某一作品、产品或商品的制作、销售全流程,通常情况下工作只是生产与消费及其组织管理中的一个环节。而且,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每天产生大量信息以及算法精准投喂的加持下,人们的时间碎片化、阅读碎片化、注意力碎片化,大大减少了获得具有连续性、完整性以及认知、情感与思想观念相统合的经验的可能性。

2.经验的真实性消失

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推进,不实信息泛滥,观点比事实更多,“真”与“假”、“实”与“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经验的真实性逐渐消失。

3.经验的功利化

社会在加速发展,“时间就是效率”“效率就是金钱”等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从每一寸时光中榨出更多效益成为经济运作的价值取向。人们为了快速获得成功的资本,常常通过谋划或购买各种经历与经验为其奠基。如此获得经验的方式,不仅距离完满生命的原初经验越来越远,而且进一步强化了人的异化。

(二)原初经验贫乏制约道德形成

因为原初经验与道德形成存在密切关联,当其贫乏时会制约道德形成,主要表现如下。

1.意义贫乏

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通过寻找意义获得自我驱动力与自我价值感。然而,由于传统与现代的断裂使得一部分人失去了稳定的价值坐标,陷入“无根状态”,不知道什么才是有意义的生活,这种茫然感被信息内爆、物质至上、消费主义进一步强化。

2.心灵浅表化

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人生意义被窄化为“成功”与“享乐”,有深度的人际交往与情感投入成为“奢侈品”,深度对话和共情能力退化。加之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带来的信息过载将人的注意力切割为碎片化的瞬时体验,导致大脑长期处于“浅层处理”状态,难以持续聚焦于复杂议题,导致阅读与思考表面化。

3人文精神失落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的核心维度之一,其主要关注人的价值、尊严、自由与潜能,强调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对道德伦理的坚守,以及对文化多样性与精神深度的尊重。然而,个人中心主义削弱了集体价值与公共精神,传统文化价值在复兴中;工具理性僭越价值理性,人的情感、道德和精神追求被漠视、忽视甚至被贬低,虚无主义、犬儒主义出现;“大写的人”萎缩,“为自己”成为个体精神建构的风向标,消费被用来填补意义真空;文学和艺术被降格为消遣商品,娱乐至死,深度叙事让位于感官刺

激,短视频平台上“三分钟读完一本名著”实则将思想压缩为娱乐片段。所有这些成为人文精神失落的表征。

(三)原初经验贫乏对德育的挑战

原初经验贫乏制约了个体道德形成,使德育面临以下挑战。

1.制约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化

内化主流意识形态是形成国家认同、国家凝聚力与社会稳定团结的关键,原初经验贫乏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学生的内化过程。因为,经验贫乏使学生难以将主流意识形态与自身经验联系起来,难以理解抽象概念与掌握社会共同价值观,也难以理解复杂的政治议题、国家治理及其实践运作,导致认知脱节,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疏离感,甚至产生误解或抵触,进而制约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而且,媒介中各种话题、各种思想观点层出不穷,在“信息茧房”的加持下每个人只相信自己,容易形成情感与观点极端化,导致思想观念冲突与撕裂。这种极端的、封闭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会制约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纳与认可。

2.制约道德圈的形塑

内化主流意识形态存在的困境,实则是道德圈没有充分、连续地展开。道德圈从内到外依次是自我、家人、熟人、陌生人、非人动物、无生命物体。当下个体身处的世界不同于以往,所要处理的道德关系更为复杂,道德考量所包含的范围不但关涉自我、他人、集体、民族、国家、社会、自然,还涉及物质、技术、国际、世界、宇宙、子孙后代等方面。无论是安顿个体心灵,还是维护社会有序稳定、促进国家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道德秩序,都需要个体展开自己的道德圈,学会处理各圈层中的道德关系及其利益冲突。然而,由于原初经验尤其是社会实践经验的贫乏,制约了学生的道德视野、胸怀与格局,不利于他们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道德素养。同时,德育还不得不面对因功利性价值追求所导致的学生“空心化”状态,以及“信息茧房”所导致的道德圈固化现象。

3.制约“厚道德”形成

无论是内化主流意识形态还是展开道德圈,剥离具体情境的、高度抽象的、具有普适性的“薄道德”虽然可为多元价值冲突提供中立的对话起点,但无力应对“信息+”时代复杂的道德境况。德育需要帮助个体形成“厚道德”。“厚道德”着力于解释道德的复杂性,将抽象伦理原则转化为具体行为指南,关注道德实践的个体差异性、文化性与情境性,而非停留于哲学思辨。如,“绝对不说谎”在危机情境中可能有害,需视具体情况而定;“自由”“尊严”之于个体虽然重要,但具体落实需结合各国文化传统;勇敢在某些情境中是美德,在另一些情境中则是鲁莽。“厚道德”的形成依赖于具体情境和文化背景,原初经验的贫乏则制约德育相应实践的有效性。

三、“信息+”时代德育对原初经验贫乏的应对

原初经验可为道德形成奠基,其贫乏则制约个体道德形成,基于此,需要重新理解经验,关注德育与真实性、个体性之间的关系,深化经验内部的联结以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一)重新理解原初经验及其时代性

从既有研究来看,人们普遍认识到德育需要“以经验为核心促进个体的道德学习与成长”[1],且多数研究以杜威经验论为基础。鉴于经验之于人与道德形成的意义及其在“信息+”时代境遇的复杂性,仍需进一步探索经验以开启德育新思路。

1.重新思考经验之于人的意义

在后现代思想者那里,经验之于人的意义超越了认识论维度,经验不只是知识的来源、自然而然的学习方式,更是人的存在以及如何存在的样态。如,德勒兹认为经验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被动接受或主动建构,而是主体与世界的“相遇”。人在经验中不断与其他事物(自然、技术、他者)建立偶然的、非线性的联系,这种联系本身使人直面差异、独异,易于打破规训(如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社会规范),让人脱离身份、范畴的束缚,激活潜能,创造新的现实,实现生命的自由。人不是经验的拥有者,而是经验的通道。通过经验的流动、差异的涌现以及身体的解放,人得以不断重构自身,书写生命的无限可能。不同于德勒兹着眼经验之于人的生成与创造意义,巴塔耶揭示了极限经验对理性边界的突破,直指存在的深渊。在巴塔耶那里,极端状态的经验打破了日常生活秩序,僭越了通常的理性认知,暴露了存在与生命的真实维度。德勒兹与巴塔耶的观点启示人们,经验不仅为“人如何认识世界”奠基,而且意味着“人如何通过世界突破自身、生成自身与创造自身”。

2.开启经验之于道德生成的新思路

德勒兹与巴塔耶关于经验与人之存在的思想更新了经验之于道德的价值,个体通过与他者、世界和自身互动,在创造自我可能生存样态的同时生成了新的伦理道德关系及其实践,显示出“创造性是人的一种基本德性”,即道德成长与发展不只是遵循既有规范要求,也意味着更新道德以实现更好的自我与生活。人的创造是追寻美好生活、使自身的潜能成为现实的活动,是精神和物质相统一的活动,而不仅仅是获取商品、财富、权力的一种手段。从人学范畴来看,实践与创造使人区别于其他动物,人在改造自身身体(如直立行走、手的解放)的同时改造了世界,使人成为人。“创造性关涉人之为人的根本,是成就为人的必不可少的德性。”[2]换言之,经验与实践、创造、道德是统合在一起的,“可能生活”于经验中涌现,道德是对生命潜能的释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