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构建学校德育新生态
作者: 任一波摘 要 教育数字化推动了学校德育发生新变革。浙江省杭州市紫金港小学深入探索数智技术与德育的融合路径,从课堂教学、资源建设与评价体系三方面入手,创新德育实践,构建学校德育新生态。实践表明,数智技术的深度应用有效提升了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创新路径。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德育创新;数智技术
作者简介 任一波,浙江省杭州市紫金港小学校长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求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1]教育数字化的关键之一在于数智赋能教育,而在这一进程中,数智赋能新时代青少年道德发展尤为重要且迫切。浙江省杭州市紫金港小学坚持与时俱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数智赋能德育课堂、德育资源和德育评价,创新学校德育工作范式,推动新时代青少年道德教育走向精准化、全域化和可视化。
一、数智赋能德育课堂:
精准聚焦学情,变革教学方式
德育课堂是促进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数智赋能德育课堂就是将数字技术与德育课堂深度融合,构建符合数字时代需求的德育课堂新样态。
(一)以精准的学情分析优化教学目标
数智赋能学情分析可以帮助教师科学设定和调整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所依托的数字技术主要包括在线统计、实时分析和定向反馈。学校将希沃智能教学系统广泛应用于德育课堂,帮助教师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据此优化教学目标和策略。例如,在《公民的基本义务》一课中,教师创设道德两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餐馆服务员表示不开发票可以赠送一瓶你喜欢的饮料,你会如何选择?”学生通过在线投票表达观点,结果显示仅31.5%的学生选择“坚持开发票”。教师据此判断学生尚未充分理解发票与公民权利、义务的关系。因此,在既定教学目标“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之前,教师补充了“认识发票作用”的教学目标。借助数字技术,教师精准掌握学生对“维护公民合法权利与履行公民基本义务”的前认知,并据此调整教学目标,强化教学案例与方法的适切度,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
(二)以学生主导激发探究性思维
学校借助多元数字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学教方式,使德育课堂更加生动、直观。同时,学校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主导模式,转向“学生搜集”“学生分享”的学生主导模式,实施个性化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其在沉浸式教学中养成探究性思维。例如,在有关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介绍的德育课堂中,学生利用数字技术自主搜索和挖掘体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两山”理念的相关案例,如安吉余村、杭州西溪湿地、内蒙古乌梁素海等。学生通过案例搜集和情境体验,初步感悟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随后,学生使用“隔空投送”功能将自己最有感触的典型案例分享给全班同学,并围绕典型性和个性化的案例开展深入研讨。借助数智技术,教材中的宏大叙事和国家战略得以转化为学生的现实认同,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以虚拟现实技术深化情感共鸣
学校广泛应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思政课中的历史场景和社会事件,增强学习的沉浸感和互动性。例如,在《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中,教师利用VR技术打造“虚拟纪念馆”,让学生“云参观”中共一大纪念馆,通过沉浸式浏览历史照片、聆听伟人语录以及实时互动,引发学生共情,从而增进爱党、爱国之心,激发家国情怀,并逐渐内化为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数智赋能德育资源:定向供给与协同发展
德育资源是促进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重要抓手。学校构建了兼具前瞻性与实用性的高水平数字德育资源库,深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AI)、VR、增强现实(AR)等数字技术,形成了涵盖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命教育等近10个主题模块的内容体系,为师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德育资源选择空间。
(一)定向推荐:德育资源的精准适配
学校依托智能学习追踪系统,结合自建的数字资源库,帮助教师根据课程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学情,高效筛选、匹配合适的德育素材,并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紫金云队室”是学校打造的涵盖党史、队史、校史及历年雷锋中队资料的德育资源室。这些珍贵的资料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在学校的电子平台中,教师可通过“一码通”登录平台,随时调取、下载和使用相关内容。学生也可通过“一码通”登录平台,根据个人兴趣和道德发展需求,自主查阅和学习相关内容。例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紫金农学馆”中通过3D动画技术还原古代农耕场景,直观感受我国传统农耕智慧。
(二)多维互动:德育资源的交互共鉴
数智赋能德育资源突破了时空限制,满足了师生实时交互的需求。学校依托“数字大脑”建立了数字德育资源交互机制,为学生提供多元且便捷的互动平台,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例如,学生在观看心理健康教育视频后,可通过希沃多媒体互动屏幕留言,汇集形成电子“留言墙”。这一方式打破了时间限制,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持续参与、分享感悟,从而促进思维碰撞、深化道德认知。
(三)共创共享:德育资源的更新再造
学生对数字德育资源的共创共享是推动德育发展创新的关键。学生通过分享学习成果和感悟,不仅能深化自身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素养,还能为数字德育资源库注入新内容。学校定期组织“假日小队”活动,引导学生围绕不同的德育主题进行探究,并在学校微信公众号和钉钉班级圈中分享视频、图文成果。例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中,学生探访剪纸、糖画等非遗技艺,并将制作过程、采访视频及心得体会整理成文进行发布。每学期,学校还向全校师生征集优秀德育资源,不断丰富和更新数字德育资源库,实现资源的共创共享。
三、数智赋能德育评价:
优化评价机制,促进道德成长
德育评价是促进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重要手段。学校构建了采集、评价、反馈和支持“四位一体”的数字化德育评价机制,依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跨时空全息采集学生在校内外的言行举止和品德表现数据,并对其进行深度分析,刻画出学生与班级的个性化数字画像。同时,学校着眼于德性发展,建立了符合学生成长特征的支持与激励机制,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一)建立数据采集机制
学校自主研发“紫金智慧”德育平台,对学生进行持续性、形成性和嵌入式的德育评价。该平台围绕学校德育实践,针对学生在校园、家庭、社区等多个场域中的品德表现,为不同评价主体提供多端口、多序列、智慧化的服务,实现对德育全过程数据的高效采集、存储与管理。通过全面采集学生道德行为的表现数据,平台能够精准识别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核心要素,刻画出学生的个性化数字画像。随着数据的不断积累,平台还会动态生成涵盖班集体整体情况的多维度数据图谱,包括运动、视力、纪律、卫生、环境布置、图书流通等多个方面。平台对班集体道德实践的数据采集还延伸至第二课堂、假日小队活动、红色之旅等校外实践,进一步丰富了德育数据,形成了班集体的动态数字画像。
(二)形成数据反馈机制
学校建立智慧协同机制,整合不同来源的德育评价数据,实现数据互补与共享,最大程度地发挥多主体联动对德育评价过程的支持。家长及经学校认可的社区爱心人士可登录学校德育平台,上传评价信息、撰写评价心得、填写道德善举等。平台则基于数据分析,精准识别学生在道德发展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推动学科教师、班主任以及家长在德育实践中形成育人合力,助力德育评价的智能化、系统化、协作化发展。
(三)重构评价支持机制
在数字化时代,传统的道德评价机制面临挑战,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道德发展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重构评价支持机制提供了新的契机。德育评价的本体价值在于育人,即促进人的整全性发展。基于此,学校细分德育评估与奖惩等结果性评价,打消评估者的评价疑虑,建立问题呈现与支持解决的评价支持机制,推动形成“评价—反馈—支持—再评价”的良性工作模式,引导评估参与者和被评估对象敢于直面和纾解德育问题,从而实现师生德性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EB/OL].[2025-01-23]. 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1/content_7000579.htm.
[2]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N].人民日报,2017-02-13(07).
责任编辑︱乔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