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尖技能人才成长路径及影响因素探究
作者: 李丰 张军
摘 要 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对高精尖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日益凸显。采用深度访谈方法,对16位新时代以劳模工匠为代表的高精尖技能人才进行考察,并运用生命历程理论和社会角色理论作为分析框架,深入探究高精尖技能人才的成长路径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新时代高精尖技能人才的成长与发展经历了认知学徒、能力建构、自我反思及价值实现四个阶段。高精尖技能人才既扮演了某些持续性的角色,也经历了角色的显著变化,其技能成长受到多元因素的影响。为此,职业院校应通过强化专业基础与新兴技术融合,构筑多元“专业素养”体系;打造情境模拟与工作场所学习生态系统,促进知行合一;实施个性化职业规划与自我反思教育,激发内在潜能;搭建技能展示与成果转化平台,强化社会贡献与价值实现等策略,促进高精尖技能人才培养。
关键词 新时代劳模工匠;高精尖技能人才;成长路径;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10-0023-08
近年来,国家连续颁布实施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以及《“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不仅标志着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正式启动,也体现了国家对技能型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2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将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升至国家战略发展的新阶段,旨在通过优化产业工人队伍结构,特别是强化高技能人才梯队建设,为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奠定人才基础。在产业加速升级的背景下,高精尖技能人才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执行者与制造强国建设的生力军,其作用愈发凸显。尤其是以新时代劳模工匠为典范的高精尖技能人才群体,他们不仅是技术革新的先锋,更是高技能人才队伍中的标杆与引领者,对于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亟须培养更多的高精尖技能人才,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
然而,在我国社会文化语境中,长久以来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社会分工观念,无形中构建了劳动者与工匠在社会层次中的边缘化位置,这种历史遗留的认知框架将劳动者与工匠的价值简化为体力劳动与无私奉献的象征。这种认知偏差,不仅限制了公众对劳模工匠角色多元化、技能精湛化特征的全面认识,还导致对新时代高技能人才成长路径的片面理解,即过分强调道德层面的牺牲与奉献精神,而忽视了专业技能提升、创新思维培养等现代职业素养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已初具规模,总量突破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比约30%,这一数据彰显了我国在高精尖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但面对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的现实需求,高精尖技能人才市场的供需失衡问题依旧突出[1]。在此背景下,探究以新时代劳模工匠为代表的高精尖技能人才的成长路径及其背后的关键影响因素,有助于为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一、相关研究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高技能人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内涵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培养路径等方面。关于高技能人才的内涵,曹晔等人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提炼出高技能人才所具备的九大核心特质,这些特质涵盖了从知识技能的累积传承到创新引领的全方位能力,强调了其在技能精进、复合应用及不可替代等方面的重要性[2]。郭丹等人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揭示了高技能人才创新素质的构成框架,丰富了高技能人才内涵的理解维度[3]。在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影响因素方面,学界存在着内因论与外因论的辨析。前者强调个体差异,包括认知倾向、专业技能偏好及人格特质等自然禀赋对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基础性作用;而后者则注重外部环境,如教育体系、职业培训和企业实践经历等,在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发展中的关键作用[4]。关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路径,当前研究呈现出两种主流观点:一是强调工作场所学习的核心地位,认为技术技能的精进更多依赖于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与磨砺[5];二是主张通识教育与专业训练的有机结合,认为学校教育在奠定宽广知识基础的同时,企业实践也是提升专业技能不可或缺的一环[6]。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仍缺乏对高精尖技能人才成长过程动态性、情境性及角色转变的深入探讨。鉴于此,本研究拟采用生命历程理论与社会角色理论作为分析框架,旨在揭示新时代高精尖技能人才群体的成长路径及其影响因素。
(二)理论基础
生命历程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至70年代,由埃尔德等学者共同创立,该理论强调个体生命轨迹是社会结构与个人选择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一个在特定社会历史时空背景下不断演进的动态过程。其核心要素涵盖四个方面:一是时空嵌入性,强调个体成长与发展深植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时期与地理空间环境;二是生命相互关联性,指出个体非孤立存在,而是嵌套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三是生命事件的时机性,指生命事件对个体产生深远影响,且其效应高度依赖于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节点;四是个体能动性,即便受社会结构约束,个体仍具备主动抉择并塑造自身生命路径的能力[7]。生命历程理论为探究新时代高精尖技能人才的成长轨迹提供了理论框架,既考量外部环境变迁对个体发展的塑造作用,也重视个体如何在特定社会结构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经由一系列关键生命事件与社会互动过程,逐步成长为行业精英。
社会角色理论则阐明了社会关系对个体行为的重要塑造力,认为行为既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亦能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其核心观点在于,个体依据其社会身份与地位,遵循社会期望与内在认同,所展现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既是对社会角色期待的反映,也是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自我认知与定位[8]。社会角色理论对于剖析新时代高精尖技能人才如何在多重角色间灵活转换、如何履行角色职责并促进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生命历程理论的历时性视角与社会角色理论的角色互动分析,揭示新时代高精尖技能人才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并深入剖析他们在不同生命阶段与社会角色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进而总结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关键因素,以期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实证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质性分析方法聚焦于个体经历、情感体验、社会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的多维度考察,强调在自然情境中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与解释。高精尖技能人才的成长轨迹与影响因素,与传统职业群体相比,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特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这一特定群体的成长路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剖析,能够深入理解新时代高技能人才成长的重要路径。
(二)访谈对象
本研究对“高精尖技能人才”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是指特定领域具有卓越技艺和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技能人才,在一线岗位中,精通专业知识、展现精湛操作技能,并能有效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代表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最高水平和最强实力。研究对象的筛选以获得省部级劳动模范称号及省部级工匠荣誉为标志。为探究成长轨迹,选取三个具有外显性的评价指标,分别是学历提升、职业技能等级提高以及荣誉获得,这三个指标共同构成了评价高精尖技能人才技术技能成长与发展的综合框架。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见表1。
(三)资料收集
课题组通过深入访谈收集了16位劳模工匠的成长历程资料。访谈内容主要围绕劳模工匠的成长背景、教育经历、职业发展以及对他们技术技能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各种事件。在受访者同意的前提下,对访谈进行全程录音,并将音频资料转录成文本,形成20余万字的访谈素材,录入软件分析处理。
三、高精尖技能人才的成长路径与角色演变分析
(一)认知学徒阶段:他为我所学
传统的技术技能习得起源于学徒制,其核心在于通过直接的经验传授与模仿实践,使学徒掌握具体的操作技巧,而非首先聚焦于技术理论或科学原理的深入理解。高精尖技能人才的成长初期,便是在这样一种“做中学”的范式下起步,他们作为认知学徒,通过直接的实践操作来学习和掌握基础技能,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开始了解技能背后的知识逻辑与操作原理,逐步建构起自身对专业领域的认知框架。研究发现,高精尖技能人才成长初期主要是通过观察“重要他人”的实践操作过程,来逐步构建自身的专业印象与职业能力。这里的“重要他人”包括技能传授者、同伴以及那些能够促进合作的关键个体和团队。在这一阶段,学校教育提供了基础的知识框架,而技术志趣与职业倾向的真正塑造,更多源自于实践场域的互动与体验。“在学校的时候,更喜欢实训课,有一些老师傅的焊接那真叫一个牛,我当时就想着怎么超过他,所以一直苦练”(L16)。这种基于实践的榜样效应,超越了传统课堂理论教学的局限,在高精尖技能人才技能习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高精尖技能人才的学习路径从初期侧重于模仿学习,逐渐转向了对技术本质的理解与创新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仅满足于通过师徒传承或同伴学习来掌握技能,而是开始主动拓宽学习边界,寻求与更广泛社会职业群体中的“重要他人”进行互动与交流。这些“重要他人”既包括能够提供直接指导、经验分享和情感支持的“引导型”角色,也涵盖那些以其卓越成就和创新能力成为行业标杆的“偶像型”人物。“现在这些成绩不是我做得好,是前辈们给我创造了很多条件,我们传承了很多东西”(L5)。通过与这些不同角色的互动,高精尖技能人才不仅进一步精进了自身的技能,更在技术理解、创新思维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积累了经验。
在认知学徒阶段,高精尖技能人才的学习范式展现了一种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互交织的复合模式,主要扮演了“观察者”“模仿者”及“合作者”的角色。他们不仅通过对行业内技术专家的行为模式进行观察与模仿,以此作为自身技能积累的基础;同时,在合作性的实践活动中,他们进一步深化了对职业领域的认知,并积极构建起职业关系网络。“学徒那段时期的经历很宝贵,它不仅教会我在实际操作中如何高效地思考与行动,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形成了一支团结协作的队伍”(L10)。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其专业技能的精进,也标志着他们逐步融入职业社群,实现了从技能学习到职业身份建构的转型。
(二)能力建构阶段:学为我所用
能力建构作为个体职业发展中的核心环节,指的是个体通过系统的学习与实践活动,逐步构建并优化自身知识体系、技能组合及综合素养的过程,旨在形成适应特定职业领域要求的专业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在本研究的16个访谈样本中,12名受访者具有职业学校教育背景。这表明,职业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对于高精尖技能人才成长初期的能力建构尤为重要,它不仅关乎个体职业技能的初步形成,更是其未来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院校的学习与实践为技术技能成长奠定了基石,重点聚焦于“用”,既包括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的能力,即把抽象的原理、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技术操作与问题解决技能;也涵盖了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与提升的能力,即通过实际操作反馈,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形成更为系统的技术认知框架。
专业知识作为技术技能形成的基础,不仅提供了技术本质的认知框架,还指导了实践操作的原理、程序及步骤,为高精尖技能人才的技术技能培育提供了基础。尽管有观点对学校专业理论教学的直接效果提出质疑,但专业知识教育体系在拓宽认知边界、促进跨学科能力培养和批判性思维提升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9]。“学校课程是一个底层逻辑的东西,没这个是走不远的。未来的创新是多专业的复合,这些都需要先做好知识层面的建构才能推动技术的创新”(L4)。专业技能是高精尖技能人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访谈发现,专业技能深植于职业的专业知识体系与社会实践过程之中。但高精尖技能人才的专业技能并非单纯理论知识的堆砌,而是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产物。其专业技能的构建主要依赖于个体在长期职业实践中对经验的不断积累与提炼,进而形成具有高度情境性的实践知识。此过程体现了从“知”到“行”的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对人才的需求已超越单一专业技能的范畴,转而要求个体具备系统性专业知识与复合型职业能力。“这个时代单一的专业知识已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我还学了机械、电子、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就是要设计出更高效的生产线”(L5)。新时代高精尖技能人才不仅掌握了必备的专业知识,还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通过跨领域互动形成独特的技能体系。但高精尖技能人才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并非总是符合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或“标准”。相反,他们在特定情境下,通过不断试错和优化而得出解决方案。这一过程凸显了实践在技能构建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相互渗透、共同演进的动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