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性产业学院建设提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适应性水平了吗?

作者: 陈勇棠 张伶俐

示范性产业学院建设提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适应性水平了吗?0

摘 要 以获广西首批立项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产业学院的21所高职院校和18所其他高职院校为样本,以这些学校2019-2023年招生计划和质量年度报告为依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示范性产业学院政策对提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适应性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广西示范性产业学院的设立对提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适应性水平未呈现显著性,政策干预效果不明显,需要进一步观察。为促进广西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规划同步,应加强对示范性产业学院政策实施的落实、监督、评价,提升产业学院内涵建设水平;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机制,强化产业学院实体化运作,破除专业设置优化的现实壁垒;以信息化技术手段把示范性产业学院打造成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相适应的“观测站”“调节器”。

关键词 示范性产业学院;专业设置;区域产业;适应性;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10-0037-08

一、问题提出

产业学院源自产业,具有独特的产业属性,遵循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生成逻辑,对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成为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出“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1],产业学院首次正式出现在文件中。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发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首次发布专门的产业学院文件[2]。2021年,教育部和工信部共同立项首批50个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3],广西、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等相关省份快速跟进,纷纷出台建立示范性产业学院政策。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高职院校很快成为了建设产业学院的主力,有学校建立产业学院多达18个[4],截至2022年6月,广东设立高职产业学院146个[5],截至2023年底广西共有高等职业教育产业学院136个,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快速发展。政府在广泛推进产业学院建设伊始便做了顶层设计,在《指南》中明确了产业学院建设的七大任务,其中之一为“提升专业建设质量”,要求围绕国家及地方重点发展领域主动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紧密对接产业链,增强高校办学适应性。可见,产业学院具有提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适应性的重要作用,承载着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使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中国共产党发展职业教育百年探索实践中凝结的思想精髓[6],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思想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7],是评判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8]。专业与区域产业相匹配是职业教育适应性在微观层面的体现,建设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破解“适应性困境”的突破口和主要抓手。当前,产业学院政策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示范性产业学院是否有效提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适应性?这涉及到产业学院政策成效评估的问题,需要及时作出科学客观的回答,让政策出台方适时监控现阶段目标达成度、掌握政策实施进展。为此,深入开展产业学院政策评估研究兼具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产业学院的研究与实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大都称为企业大学、产业大学、公司大学等,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研究与理论体系[9],多聚焦于产业学院的信息化建设、全球化与本地化之争、文化研究,以及发展趋势、管理、运营、再造等方面[10]。国内关于产业学院的研究起步较晚,2013年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现有研究多集中在逻辑起点、混合所有制、育人模式、改革路向、新工科[11],以及概念、内涵、特征、案例分析、治理结构、发展路径等方面[12],从宏观的类型概念构建逐步向具体建设路径、要素探索[13]。随着产业学院建设的纵深推进,学者越来越关注产业学院政策的研究。刘奉越等研究了产业学院政策变迁历程[14];叶耀辉等分析了16份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政策文本,描绘了内容框架的总体样貌[15];何云峰等运用费尔克拉夫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了19项产业学院政策,找出存在的不足[16];王亚敏等重点研究了职业院校产业学院政策体系的完整性[17]。产业学院政策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发展历程、政策文本、政策完备程度等方面,尚未发现产业政策成效评估相关的研究成果。产业学院是产与教双向奔赴、双向选择的衔接点,兼具教育性、经济性,既遵循育人规律,又遵循经济市场规律[18],产业学院政策成效评估是横跨教育系统和产业系统的复杂议题,客观度量产业学院政策对高职院校办学效果影响的因果动态检验非常困难,亟须建立相应的研究范式。

常用的政策效应研究方法主要有工具变量法、双重差分法、倾向得分匹配法、合成控制法,其中以双重差分法应用更普遍、范围更广泛。双重差分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s,DID)又叫倍差法,由西方经济学界于20世纪80年代创立,最早由周黎安等于2005年引入我国,用于对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效果的评估[19]。双重差分法的主要思路是将研究样本分为实验组(受政策影响)和对照组(未受政策影响),计算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被测量指标在政策实施前后平均变化的两次差分,最终得到政策冲击的净效应[20]。双重差分法能够有效缓解内生性问题,通过控制不可观测的个体异质性影响和随时间变化的不可观测总体因素的影响,实现对政策效果的无偏估计[21]。双重差分法较早被应用到教育领域,形成了一批评估教育政策效果的研究成果。金鑫等基于双重差分法评估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对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效果[22];周森等结合双重差分法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对生源质量的影响[23];欧玉芳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评估“985工程”是否改善了建设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24];马浚锋等在首轮“双一流”建设周期期满之际,采用双重差分法构建计量模型评估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政策效应[25];万卫等利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服务发展水平的影响[26];梁媛等通过双重差分法探寻信息化政策执行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作用与影响机制[27]。应用双重差分法评估教育重大政策的关键是找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以及在政策与政策效果之间建立强有力的内在逻辑解释。客观、准确度量示范性产业学院是否提升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适应性,需要厘清产业学院影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适应性的作用机理。

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载体,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用人单位选用毕业生的基本依据。产业通过结构优化、技术变革、效率提升等实现转型升级[28],引发了劳动就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反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结构的变化、技术服务水平的提升支撑了产业转型升级。然而,产业发展的需求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产业决定了专业设置,专业设置决定了人才供给结构。专业与产业适应的统一标准尚未建立[29],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旨趣,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刘晓等提出应在结构方面实现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相匹配、在市场方面实现专业规模与就业市场相匹配、在技术方面实现技能培养与产业技术相匹配,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匹配[30];桂德怀认为专业与产业适配性应体现在聚集度、重复度、偏离度和匹配度四个层面[31];麻灵基于协同理论,应用协调度和发展度来测算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32];刘艳等使用修正后的吻合度模型测算农业专业在校生规模、毕业生规模、专业布点与农业产业规模、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和农业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的吻合度[33];还有研究构建了偏离度[34]、协同度[35]或耦合协调度[36]等模型,测算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程度。综合各家观点,秉持的理论主要来源于“赛尔奎因—钱纳里结构变动模式”理论、协同理论、物理学耦合理论等,阐释了产教之间的供需、互促、共生等关系。专业与产业相适应,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考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相适应属于中观层面,两者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人才供求和技术服务上。专业与产业分属不同类型,分类逻辑没有实现内在统一,两者亦非线性关系,并且两者影响因素众多,作用力方向、大小随着时空变化而变化,这些原因导致两者的适应是有时空限制、动态、均衡性、双向的,而非片刻、静止、一一对应、单向的。讨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适应性,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切入[37],数量维度是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种类、口径、布局覆盖区域各产业且结构上相适应,专业培养人才规模、就业规模与区域各产业从业人员规模相适应等;质量维度是指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满足区域产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的要求。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作为校企合作的桥梁,以产业需求为目标不断调整优化专业建设,通过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师资共建、人才共育、科技共创等实现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无缝对接,促进专业与区域产业的动态适应性。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适应情况的研究成果丰富,而关于产业学院影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适应性的研究成果十分匮乏,特别是示范性产业学院政策在提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适应性成效方面的研究仍是空白。为此,本研究基于广西39所高职院校(剔除数据不完整的部分高职院校)2019-2023年的招生计划和质量年度报告,利用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示范性产业学院政策对提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适应性的影响效应,尝试建立产业学院政策成效评估的研究范式。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构建

2021年底,广西首批立项30所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产业学院,共分布于21所高职院校,明确提出“依托高等职业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和优势特色专业,以广西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需求为导向,围绕六个主要任务深入推进育人模式改革,培养一大批支撑广西产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做好示范引领作用”[38]。示范性产业学院政策的实施,提供了一个识别示范性产业学院影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适应性的“准自然实验”,把设立示范性产业学院视作外生政策冲击,立项的21所高职院校为处理组,未立项的18所高职院校为对照组,通过基于反事实研究框架的双重差分模型(DID)来识别该政策效应。模型设定如下:

Yit=α0+β1Treatit*Timeit+β2Controlsit+μi+λt+εit     (1)

其中,下标i、t分别代表高职院校和年份;被解释变量Yit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适应性水平;引入政策分组虚拟变量Treat,对照组Treat=0,实验组Treat=1;引入政策实施时间虚拟变量Time,考虑到示范性产业学院立项政策是2021年底颁布的,2019-2021年Time=0,2022-2023年Time=1;Treat*Time为交互项,其系数反映示范性产业学院政策净效应;Controls为控制变量;μi为个体效应;λt为时间效应;εit为随机误差项。

(二)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适应性水平Yit,包括GDP—专业布局结构偏离度Z、GDP—人才培养结构偏离度R、GDP—就业结构偏离度J、就业率P四个指数,前三个指数表征专业与产业在数量维度上的适应水平,最后一个指标表征专业与产业在质量维度上的适应水平。

结构偏离度系数模型由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与赛尔奎因提出,用于表征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适应水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充分保留结构偏离度原有形式、理论基础和经济因素,借鉴孟仁振等构建的结构偏离度模型[39]、刘满凤等构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40],分别建立GDP—专业布局结构偏离度Z、GDP—人才培养结构偏离度R、GDP—就业结构偏离度J的计算公式,如式(2)(3)(4)所示。

Z=                  (2)

R=                  (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