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研究
作者: 孙文献 李大勇 柴孟竹 杨翠摘 要: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农林教育要走融合发展、多元发展、协同发展之路,培育出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新农科人才。为满足植物保护产业发展需求,急需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基于新农科建设,吉林农业大学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角度出发,对植物保护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具体实施进行系统的探索,构建植物保护“科技小院”人才培养体系,并致力于建立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让更多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乡村农民在应用科技过程中受益。
关键词:新农科;产教融合;科技小院;人才培养;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0-0040-04
Abstract: In order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composite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new agricultural talents,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education should take the road of integrating development,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onstruction. It is urgent to cultivate a large number of highly qualified undergraduates majored in plant protection for meeting the needs of plant protec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plant protection department. A talent training syste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ckyard" for plant protection was created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 The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s committed to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rvice platform for integrat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and promo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More researchers write their papers on the motherland, and more rural farmers can benefit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ckyard; talent training; education model
加快新时代新农科建设是吉林农业大学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农科建设要求培育卓越农林人才,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1]。为了适应植物保护产业迅速发展对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新要求,推动新农科建设点的建设和创新,本文对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学校植物保护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以植物保护为纽带,全面加强与农业、食品、医药、石油和环保行业等相关学科领域的联系,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深、实践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具备高尚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植物保护高级人才,为植物保护产业的发展和经济转型提供人才支持。
一 新农科背景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现状
农科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符合新农科要求人才的核心力量,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执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培养应用型、卓越型、高端化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致力于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农业区域发展需求办学。为发挥好身为农科高等院校的使命职业,院校农学专业明确了以培养大田作物生产的先进应用型人才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进一步地强调了实践教学的地位[2]。然而,从实践教育教学实施的情况来看,目前它仍然是限制农科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障碍之一。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菌物学院(以下简称“植物保护学院”)自招录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起,坚持研究、改革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植物保护专业根据自身专业特点,提出水稻绿色防控科技小院培养模式,构建新农科背景下地方农林高校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内涵建设创新范式,加快推进专业实践教育,是当前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工作。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联合下发《教育部办公厅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教研厅函〔2022〕7号),植物保护学院吉林九台稻米科技小院获支持建设。本文从植物保护产业现状、植物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要求、研究课题、应用实践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构建全日制植物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教育的培养体系。
二 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基于发表毕业论文为评价指标,完成毕业论文为目的的指导思想,目前许多农林高校压缩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时间和学分,预留大量的时间用于开展实验、发表文章。其结果是植物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相对于本科生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走上植物病理学行业工作岗位后,适应能力差,工作很难开展[3]。因此,加大植物病理学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比重是迫切和必要的,拓宽植物病理学理论知识基础,扩大植物病理学专业知识面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可考虑延长专业基础培养时间,提高获得学位规定的专业知识学习要求,宽口径培养人才,加强植物病原学、植物病害诊断、植病综合治理等应用课程的参与式实践教学,增开农田杂草与防治,植物病虫草害识别和检验检疫等实用型新知识。
以植物保护专业为例,所设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深厚基础知识、高超实践技能、良好创新创业意识、良好敬业精神和职业态度的高水平人才”。在此基础上,结合院校农业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实力需求,紧密结合地方农业生产实践,以产学研助力人才实践技能的训练,通过和各地区植保站、农业企业等等合作,调动基层人才共同参与人才培育。
科技小院一直是农村地区生产的一线单位,该单位汇集了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等相关功能于一体,是十分关键的基层科技服务单位[4]。这种创新模式,适应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但它的发展也面临一些困境:一是缺乏资金。科技小院属于民间社会组织,资金链紧张,融资难,缺乏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条件与能力。二是缺乏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少,高端农业技术人才很少光顾,缺少强有力人才智力支撑。三是缺乏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对科技小院提升农业农村科技含量和农民科学技术素质认识不足,导致科技小院发展推进慢。
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则需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大投入。对科技小院需要农业生产方面资金,相关部门协调金融部门优惠政策贷款。二是提供人才支撑。科协系统发挥人才优势,协调国家、省市科技专家积极投身科技小院科技工作,发挥智力优势。三是加大宣传。通过各层次培训、示范引领、参观考察等形式,宣传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技小院优势,提高认识,积极参加科技小院,真正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接轨和农民增产增收。
本项目拟建立水稻绿色防控科技小院特色实践基地,基于水稻病害绿色生态防控的减药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是少使用甚至不使用化学农药,通过明确吉林省主栽水稻品种的抗瘟能力评价,并鉴定其含有的抗瘟基因,同时鉴定吉林省重要稻区的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分布与优势无毒基因型,遵循“基因对基因”假说进行抗瘟品种在不同时间与地点的合理动态布局,并以“相生相克”理论为基础,辅以“以虫治虫”技术和生物防控技术,最后集成一套绿色生态调控技术控制水稻病虫草害的发生,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农田面源污染治理,保护与修复吉林省生态环境,为吉林省的乡村振兴和美丽吉林建设作出一定贡献。
三 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策略和方法
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以提高研究生导师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建设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团队,科学引导,双轨运行,互补互助,共同发展[5]。培育团队精神,造就专业领军人才,提升研究生导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
(一)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为大力加强植物保护学院研究生导师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研究生导师的队伍整体素质,加快植物病理专业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建设专业化教学团队,打造更具适应性的团队创新合作机制,基于现有研究生导师结构进行改革调整,创新应用新兴教学方法,完善补充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推动组织教学研讨会,团队教师合作开展教学经验交流互动,以老中青相结合的方式,做好教学传、帮、带工作,以此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全面提升[4]。此外,还应当从社会资源入手,对团队管理模式进行升级创新,实现对专业、行业发展动态、发展趋势的精准把控,并在此基础上优化专业建设,调整教学改革的新方向,确保专业建设能够始终紧跟行业时代发展潮流;对于专业发展方向的确定,需要有专业化的团队作为基础,通过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团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能力。需明确院校的学科特色,打造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导师选聘科学机制,给予校内导师足够的科研经费,为其打造固定、基础设施完善的时间培养基地,以此来推动其学术水平、产业实践经验的提升。院校定期还应当对各位导师开展科学评审[6]。在选聘方面,应适当调整选聘标准,引进具有良好影响力、社会声誉、专业背景强大、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以此来扩充校外实践导师队伍。采取校外导师本人申请的方式,院校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遴选优质人才。现如今,植物保护学院校外行业导师总计20名,均属植物物病理学行业领域自身人才,教育背景扎实,实践工作能力突出,且熟悉研究生教育规律。
(二)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导向
统一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加强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将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和团队活动开展作为教师专业提升、专业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制定专业团队建设实施方案,立足实际,开放思想,构建典型带动,全员参与,整体推进,全面展开,跨学科、跨学段、跨校际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格局。要明确责任要求,加强组织管理,整体推动团队发展,使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真正成为广大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大动力[7]。
广泛宣传发动。加强对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工作的宣传,将加强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的意义、要求、制度和措施,传达到每一位教师,倡导“任何一位教师都可以组建专业发展团队”的建设理念,充分调动广大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积极性,积极引导、鼓励、支持教师组建团队。在倡导教师全员参与的基础上,各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等,都要积极组织建立目标明确、主体多元的专业发展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