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策略研究

作者: 安承巾 李壮

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策略研究0

摘  要:数字素养的理念已经逐渐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也需要具备数字素养。研究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现状对于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支持学习者的数字能力提升,并培养具备创新精神与批判思维的数字公民,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内涵及构成要素的探讨已经相当深入且丰富。该文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延边大学为例,依据《教师数字素养》对教师数字化素养的要求,通过问卷调查及查询公开信息的方式发现,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对学生的学习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发现高校教师在数字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基于此,从高校层面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校教育;教师数字素养;数字化应用能力;数字化建设;学生个性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0-0057-05

Abstract: Digital literacy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popular topic. In the modern era, it is essential for college teachers to possess digital literacy. Research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digital literacy among college teachers is of significant importance as it helps to enhance their digital skills and provide support for improving students' digital abilities. It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critical digital citizens. Currently,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cholars have engaged in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s about the essence and components of digital literacy among college teachers. For instance, a survey conducted at Yanbian University, a national key 211 Project university, revealed that enhancing 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 has a notably positive impact on students' learning. Furthermore, common issues in digital teaching with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ere identified. Consequently, specific solutions are proposed at the university level.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 digital application ability; digital construction; personalized student development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推进教育数字化改革的重要性,并对“推进数字化”进行了战略部署[1-2]。数字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使得教育领域内各项要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数字素养》,该文件具体描述了未来教师应具备的数字素养要求。此外,在2022年举办的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的分论坛中,也着重介绍了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以及如何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所有这些指向均表明,培养教师的数字化素养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建设数字中国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而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每位教师的参与。在数字时代,培养学生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挑战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型角色向素养型教师转变,而数字素养则构成新时代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随着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学模式的质变,教师必须适应并能够灵活运用数字技术,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只有具备创新型数字素养的教师,才能够为学生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并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否则,创新教育只会变成空洞的概念。

国外对数字化教育的研究最早是从欧盟开始的,面对未来人才需求和“教育4.0”的大趋势,欧盟率先在21世纪初提出了“数字能力”概念,并陆续出台了系列措施持续推动欧盟数字化教育。欧盟的数字化技能人才培养兼顾了硬技能和软技能,较好地实践了“教育4.0”的理念,并采取了以赛促学的形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美国政府紧随欧盟其后,先后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和法案,并建立了14所先进制造创新研究所,力图实现美国制造业回流,维持美国高端制造业的领先[3]。美国的数字化技能人才培养更强调综合使用数字化技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对如何沟通交流等软技能重视程度较低。同样重视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其2020年版《制造业白皮书》特别强调要强化工程链,采用数字技术增强制造业的设计能力,大力支持制造业数字化技能人才的职业培训。

因此,本文将以调查国内高校教师的数字化素养水平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同时探讨高校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的办法。

一  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对学生学习的优化影响

本研究共收回了270份问卷,最终得到了27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100%。对于参与实验的被试者的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SPSS分析显示:其中,女性参与者有195人,占总人数的72.2%;男性参与者有75人,占总人数的27.8%。在被试者的学科类别中,人文社科类占比为38.9%,共计105人;理工类占比为44.4%,共计120人。大部分被试者为共青团员,共计210人,占比77.8%。对于量表的整体以及各个维度的Alpha值均大于0.7,表明问卷数据的信度非常好。此外,KMO值为0.913,大于0.6,Sig.值为0.000,小于0.05,说明此问卷的效度非常好。这些数据表明了研究所采集的问卷数据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根据对延边大学教师数字化素养提升对学生学习影响的五个维度进行描述统计,结果显示如下:数字化意识维度上的均值为1.83;数字知识与技能维度上的均值为1.92;数字化应用维度上的均值为1.90;数字社会责任维度上的均值为1.94;专业发展维度上的均值为1.88(表1)。可以看出,延边大学教师在这五个维度上的表现均呈现正向趋势,并且调查也显示出对学生学习成绩有积极的影响。在问卷结果分析中,采用了“完全符合”=1,“比较符合”=2,“一般符合”=3,“比较不符合”=4,“完全不符合”=5的评分标准。五个维度的调查结果均小于2,表明教师数字素养的提高对学生的成绩提高产生了明显正面影响。

二  教师数字素养的框架

本文以高校需求为标准,对《教师数字化素养》中的数字化素养内涵进行了调整,获得了更适用于高校的教师数字化素养框架,如图1所示。教师数字素养是指教师运用数字技术获取、处理、应用、管理和评估数字信息与资源,以发现、分析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从而优化、创新和改变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

教师数字化素养框架包括五个二级维度和十个三级维度。二级维度包括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以及专业发展。每个二级维度都包括两个三级维度。这五个二级维度并非相互独立的,而是一个整体:数字化意识是教师在数字时代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和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数字化技术知识与技能是教师实现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要求,数字化应用是教师实现数字化教育教学的核心要素,数字社会责任是教师开展公平包容、绿色发展、开放合作的数字教育的根本保障,专业发展是有效支持教师开展数字化创新应用与实践的重要保障。

三  数字素养方面的不足及应对措施

(一)  教师数字素养的不足

1  传统教育的教学思维观念限制

在传统教育中,教育的目的往往被局限于追求学生成绩的高分。教师的评价也往往以学生成绩为主要依据来评估教学能力。然而,实际上,考试成绩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过于强调取得高分的教学方法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和使命。教育的目标应当是为国家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而非单纯培养应试机器。这种传统教育模式偏离了教育的本质。这种传统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并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中深深扎根[4]。部分教师认为数字化教育的教学效果不如传统方式显著[5],甚至认为数字化教学会对学生成绩造成负面影响。此外,他们也未能充分重视学生通过数字化教学获得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即便在高校拥有了一定的数字化教学设施,他们依然选择将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采取权威式、填鸭式的授课方式[6]。

通过对延边大学学生的调查,发现有74.44%的学生认为他们的教师仅仅将数字化技术视作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能够真正地将数字化技术运用好。笔者认为将“双师课堂”应用到数字化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发挥其作用,一个普遍的应用方法为数字化教育技术应用于知识传递,解决学生学习的共性问题,而教师则应负责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最终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而不是仅仅让数字化教育技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

2  高校设备不完善

在教师具备正确的数字化意识后,实现数字化教学需要为教师提供相应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具体来说,高校应当配备智慧教室和智慧教学系统。

智慧教室的使用需要与智慧教学系统相结合,如图2所示。在智慧课堂的框架下,教室空间能够容纳一系列优秀教师(涵盖单一院校或多所联合学校),通过云教室和智慧教室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同时促进优质资源的均衡配置。智慧教学系统的运行环境需要具备网络(校园网)、数据中心(大数据平台系统)等线上设备;智能集控终端(学生使用的各种移动终端,如电脑、平板、手机)、学生行为感知设备(用于采集学生数据)等学生设备以及一体化教学设备[7]三方面设备共同保证智慧教学的开展。然而,根据笔者对延边大学两大公共教学楼的走访统计,其教室暂未达到对智慧教室的要求,教室中仅配备了电脑、投影仪和麦克风,暂未配备智慧教学系统,且设备较为老旧,性能相对落后,无法满足数字化教学的基本需求。

3  数字化应用能力不足

在教师具备数字化教学思维,并且学校提供了良好的数字化环境后,教师应具备能够支持应用这些技术的能力。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在关于教师数字化应用的五个问题中,教师完全符合的比例均未达到40%。这反映出延边大学教师的数字化应用能力仍然相对不足。

从调查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延边大学教师的数字化应用能力相对较弱。教师在利用已有资源创建数字化内容方面的能力较弱。同时,调查还发现,教师只能够运用基础的电子课件等,而在运用更高层次的信息技术和设计课堂方面表现不足。例如在将教学理论进行数字化整合,并借助适宜的媒体表现出来以及根据纸质教材编写数字化教材的能力方面,教师的表现也相对较弱。他们未能充分利用已有的数字资源,也未能熟练地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