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堂教学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作者: 徐万海 周丽丹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课堂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渠道。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作为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学科,服务于国家安全与海洋资源开发战略需求,承担着为建设海洋强国培育人才的时代重任。该文探讨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在课堂教学中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融合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为高等院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在课堂教学层面的思政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船舶与海洋工程;课堂教学;国家战略;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0-0062-04

Abstract: President Xi Jinping has pointed out that the foundation of universities lies in moral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serves as a crucial avenue for implementing moral education, as well as comprehensively advancing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Naval Architecture and Marine Engineering, as a pivotal discipline supporting China's strategy of becoming a maritime power, serves the strategic needs of national security and marine resource development, undertaking the epochal mission of nurturing tal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maritime power.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professional teaching are explored in classroom teaching of Naval Architecture and Marine Engineering, and concrete reform plans are proposed. This paper aims to offer insights and referenc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 classroom teaching of Naval Architecture and Marine Engineering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Naval Architecture and Marine Engineering; classroom teaching; China's strategy;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专业课程,推动专业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既是贯彻落实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重要抓手,又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的有效路径[1]。

课堂教学是高等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如何深化课堂教学中的思政教育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既有效传授专业知识,又充分渗透思政教育内容,如何平衡思政教育的政治性与专业教育的科学性,如何确保思政教育内容的有效性和吸引力,等等。面对这些挑战,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成为了新时代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作为推动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强化国家海洋安全的基石,其教育体系承载着培养未来海洋领域领军人才的重任[2]。这一领域不仅要求学生精通复杂的工程理论与技术实践,更需铸就他们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家国情怀及宽广的全球视野。其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映射出我国海洋事业未来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因此,探索适合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融合机制,既是“大思政”背景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新时代海洋强国宏伟战略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困境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服务于国防、资源、装备和交通等多个重要领域,肩负着培养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卓越人才的重要使命,是《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之一[3]。随着新工科理念的提出,立德树人在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也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4]。当前,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合机制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存在难度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专业教师作为大学师资队伍的主力军,在专业教学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发挥着独特且有力的作用。目前,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部分教师对于本专业领域的思政教学的认识并不充分,在思想上仍存在对课程思政“不想做”的认识误区,内心认同不够强烈,尚未普遍形成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共识和实践自觉[5];从思政理念的融入来看,部分专业课教师对思政元素如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讲授存在“解读少、帽子高”的问题,在讲授时常常只解释海洋强国“是什么”,却鲜有提及“为什么”和“怎么做”,导致学生对海洋强国战略只知其表、不知其里;从思政内容的融入来看,思政教育体系下的技术维度、历史维度及教育维度未得到足够重视,专业历史、技术发展及国际对比等缺乏有效的融合机制,导致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价值引导和思想引领,思政教育价值和专业认可度提升困难;同时,目前的教育环境仍然呈现教学内容多、课程时间少的特点,教师不得不将侧重点放在专业教学上,使得思政教学占用的课堂时间少之又少,导致思政教育效果并不明显[6]。

(二)  课堂教学中的思政教育考核评价存在难度

现有的专业课程教学多数仍以考试成绩为核心评价指标,考试一般以专业知识为主,几乎不涉及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考核评价无法对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效果评价,从而无法反映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教学质量;同时,思政教育强调的是价值观、道德观的培养,其考核标准难以量化,以笔试形式难以体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无法充分反映学生在价值观、责任感等方面的提升。此外,虽存在一些将思政考核纳入考核评价的尝试,但因其经验不足、标准不一,而导致负面现象如成绩评价体系不合理、专业知识掌握不充分等问题的产生[7]。在此背景下,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工具和有效的激励机制,进而又容易产生思政教育“教师不爱讲、学生不爱听”的现象,最终将思政教育排斥在课堂之外,无法推动思政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顺利改革。

(三)  课堂教学中的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存在难度

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存在较大的难度,前者注重公理定理等专业知识,后者关注理念、价值观的培养。从内容相融来看确实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专业知识体系侧重于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实际应用案例分析,通过理论讲授与工程实践案例的结合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这样一个高度技术导向的教学框架下,如何有效地融入并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目标的实现本身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不仅需要专业教师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深入分析,还需要专业教师本身具有深厚的思政教育素养,但教师往往因科研教学双重任务而导致时间精力有限,这为课堂教学中的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再次增设了阻碍。从课堂教学技巧来看,专业授课与思政教育授课技巧不同,侧重点不同,传统的讲授式专业教学方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递与技能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入,使得思政元素难以被学生充分理解和吸收。因此,专业授课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授课技巧尚需进一步提升,以便更好地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全面发展。

二  基于课堂教学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一)  多元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理念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是涵盖智能制造、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交叉学科的应用型新工科专业,其专业教学中的思政元素选取应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提炼。本文从家国情怀、新质生产力、国际视野、工程伦理和文化自信多个维度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充分利用政治、历史、文学、影视和实践等教学工具,形成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多元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理念。

1  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的思政教育理念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聚焦于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和爱集体的情感培育。从历史角度看,从郑和下西洋到甲午战争,船海强,则国强;从现代化角度看,航空母舰、海上油田等现代化船海工程,既是国力强盛的彰显,又是科技崛起的见证。服务海洋强国战略需求,依托历史典型进程和现代化强国征程,有效利用影视资料,介绍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之于强国的重要性,切实引导大学生确立爱国鸿志、践行报国之路,赓续爱国基因。

2  与新质生产力相结合的思政教育理念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力的要素条件、发展方向、演进路径都急剧革新,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融合可持续发展理念,讲解绿色船舶设计和制造技术,如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应用等;融合科技创新战略,强调科技创新对于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进步的关键作用[8];融入安全生产社会责任,鼓励学生思考企业和社会责任,认识到作为工程师不仅要考虑技术可行性,还要考虑社会影响和公共利益;发挥AI技术双师协同作用,辅助课堂教学中的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促使学生紧跟时代科技发展潮流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与国际视野相结合的思政教育理念

在全球互联互通的今天,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思政教育中的一项核心要素就是融入前瞻性的国际视角。这一视角不仅促使学生紧跟国际专业前沿,把握行业动态与技术创新的风向标,还能深刻塑造学生的全球意识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在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剖析国际顶尖技术案例,对比各国在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到我国在船舶设计、海洋能源开发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也能清醒地看到我国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从而激发其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高度重视国际合作项目的展示与教育意义,如跨国海上风电场建设、深海资源联合勘探等,通过深入剖析这些项目的合作模式、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国际合作精神及项目管理能力。

4  与工程伦理相结合的思政教育理念

工程伦理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大思政观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不仅要传授专业技能,还要强调工程伦理教育,使学生深刻理解到作为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所肩负的不仅仅是技术革新的重任,更有遵循高尚工程伦理的庄严使命。通过案例教学,促使学生理解工程决策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福祉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意识,使学生在未来工程实践中不仅关注技术和经济效益,更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社会效益。

5  与文化自信相结合的思政教育理念

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教育中,大思政观还体现在文化自信的培养上。通过案例教学,促使学生领略到从古代丝绸之路的海上贸易到现代深海探测技术的飞跃,感受中华民族在海洋探索与利用上的不懈追求与卓越贡献,强化学生文化自信,让学生深刻理解到海洋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空间,也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广阔舞台。鼓励学生以更加开放和自信的姿态面向世界,不仅要在全球海洋领域展现中国技术的力量,更要勇于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