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第二个结合”课程中的“几个结合”

作者: 宋俊丽 史可鉴

摘  要:结合产生创造力,结合产生实践力。梳理上好“第二个结合”课程的“几个结合”理念,讲清楚“第二个结合”与“第一个结合”的辩证关系,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双向结合与融通,在传统文化现代化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在中西结合、古今结合、师生结合、生生结合中提升“第二个结合”课程的结合力,勇担时代文化使命,为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形态作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第二个结合;课程设计;结合理念;内容结合;师生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0-0102-04

Abstract: Combination produces creativity, and combination produces ability of practical. It has sorted out several combination ideas of the "second combination" course, clarified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cond combination" and the "first combination", deeply grasped the two-way combin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firmly held the Marxist position in the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modernization, improved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cond combination" course in the combination of China and the West, the combination of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students and students, shouldered the cultural mission of the times, and made due contributions to the formation of a new cultural form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Keywords: second combination; course design; combination ideas; content combination; combination of teacher and students;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述,全面深入地阐述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这些重要论述充满理论的深度和学术的厚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史、中华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方向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这门课程刚好可以称之为“第二个结合”课程。“第二个结合”课程属于坚定文化立场、方向的课程,对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判断力、勇担时代文化使命具有重要作用。

结合产生创造力,结合产生实践力。“第二个结合”课程,最难的就是在“结合”二字上下功夫,如何理解透、讲清楚有关“第二个结合”的几个结合教学理念?下面摭谈笔者在“第二个结合”课程中关于“几个结合”的思考与做法,请方家指正。

一  结合及其结合力

结合有程度深浅之分,如配合、联合、组合、融合和化合等,都是不同程度的结合。结合的程度深了就会产生一种结合力。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结合力,也有人称之为关系力,或如马克思所称的集体力,这种结合力具有超出个体力加和的力量,即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力量[2]。现代社会提倡团队精神,鼓励集体攻关,高唱“团结就是力量”,无不是对于人的关系力或结合力的重视和祈求[3]。事物之间的深度结合也会产生巨大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到“化”的程度,“化”到深处的结合才能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和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4]。

很多学者认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融入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中国精神的一部分而血肉相连,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通过以文化人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指导作用[5]。这是学者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更深融入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产生巨大结合力的期待。讲“第二个结合”课程,重视结合和结合力是对课程性质规律把握之后的必然选择。

二  以“结合理念”上好“第二个结合”课程

上“第二个结合”课程,最忌讳的就是课程脱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部分,或者以一个为主,生硬拼上另一小部分内容,这是课程内容的脱节、不结合;另一个课程脱节、不结合就是老师不察学生传统文化底蕴,照本宣科讲理论,老师讲老师的,学生看学生的,老师与学生不结合;第三个不结合就是理论和实践不结合,课堂内容只有宏观理论,不结合丰富生动的当下社会文化实践,学生学到的内容接不住地气,一碰到生活实践,学到的内容就化为了泡影,无法实现坚定文化立场、增强文化判断力、提升文化自信、勇担时代文化使命的课程目标。为了防止这种“三不结合”状况出现,在开课初制订教学大纲时就拟定了课程“三结合”的教学理念特色,即内容结合、师生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以求在“三结合”的教学实践中,见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真效果。

(一)  内容结合

为了防止课程内容上的脱节,在课程设计定位时,就有意识地做了纠偏工作,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拟解决的问题和课程作业布置等方面都有意识地精准定位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大体系的结合上。

课程内容设定了六大模块,模块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主要内容是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相关内容和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及“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意义。模块二是传统文化四观与马克思主义三观。主要内容是传统文化四观说(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与马克思主义三观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与契合之处。模块三是中西文化思维特质与交流融通中的话语创新。主要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圆形复始思维与马克思主义线性螺旋思维的特质与对比融通研究。模块四是传统天下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世界情怀。梳理两者的关系,深入内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模块五是传统宇宙观与天人合一理念的现代意义。梳理两者的关系,深入内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模块六是中华传统治理智慧与时代创新,以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文化实践作为观察点进行辩证分析与研究。六大模块都紧紧围绕“两结合”主题进行,紧紧扭牢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大体系的结合这个“牛鼻子”展开,充分体现内容结合的教学理念。

课程目标设定为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大体系的融通对比解读,让学生深刻体悟到“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其中某些问题的深入探讨、研究和思考,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自觉性和判断力,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勇担使命。

课程拟解决的问题主要设定在侧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问题。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但在具体结合实践中,还是会有侧重情况,结合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相对薄弱的情况,本课程设定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指导、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问题。拟解决的问题设定为以下几个,一个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知问题,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根干枝叶了解、理解、深化、内化的问题;第二个是自信问题,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解决时代课题的信任问题;第三个是立场问题。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进行辩证分析,去糟粕、存优秀、不泥古、不复古、善转化、勇创新,立志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问题。

课程论文布置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为角度,在六大模块中任选研究方向,写一篇3 000字左右的小论文。课程论文要求学生必须在“两结合”中去选题、立题,展开研究和论述。把结合的有机性作为衡量论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实践证明,不能结合的这个预测是真实的,尽管老师在讲课时大量强调结合性,也做了很多结合的案例点评,但是学生第一遍选择的题目往往偏重一个方向,要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么是中华传统文化,能够结合起来得较少,经过讨论、说明、修改才能找到“第二个结合”的角度、方向和恰切表述,结合是一个不容易获得的能力,但是学生一旦能够结合,将在思维上产生质的飞跃。

(二)  师生结合

对于马克思主义专业的硕士生来说,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多数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来自家庭教育或者自修,其底蕴强弱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且历届学生的整体情况也展现出明显差异,所以边教边摸学生传统文化根底是非常必要的,不然讲课内容就会无的放矢,接不上学生已有的知识建构。

具体在师生结合的操作时,采用教师第一次课先讲,从第二次课开始,就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知识谈上一次课的收获体会,每人都谈一遍,老师逐一评论或者在学生讲的同时就进行交互,这样不仅可以反向督促学生认真听课,也可以更好地摸清学生传统文化底蕴,后面讲课时可以和学生讲过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对接和结合。有的时候,老师也鼓励学生互评、互辨,学生在互评互辨中不仅促进学习兴趣,也增加了相互了解,当然,也经常会有学生惊讶自己在一轮一轮的学习收获讲评中获得的惊喜变化,会说了,能讲了,对“第二个结合”的理解深入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了,有了自己的文化判断力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增强了,谈收获时,自己能结合的内容越来越多了。从开课初到课程结束时,每届都能明显感觉到学生结合能力的增强。

(三)  理论与实践结合

理论要想发挥作用,就必须面对客观现实,直面现实实践,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真理论、活理论,才具有辩证作用。为此,课程专门设置了与现实文化实践结合的内容与专题,除学校已有的“大思政课”实践基地秦皇岛板厂峪长城景区、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外,结合课程本身对于“第二个结合”的民营企业研究重点,又设立了本课程的一个教学研究基地——上海国治文化发展中心,重点观察上海国治文化发展中心将传统文化儒释道易医武应用于时代康养文化的龙行功夫的运营与管理理念,并适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可行性建议。这些实践研究应用于课堂教学,极大地拓展了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实践、工作实践中应用的了解和兴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进行传统文化辩证的思考力和判断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