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双循环”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张普
摘 要:党中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为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课程体系建设与市场需求脱节、人才培养模式后劲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明显等问题。该文基于OBE教育理念,提出地方高校金融类专业人才“双循环”培养模式,将新文科背景、创新创业视角和国际化视野纳入人才培养过程的“生存循环”和“发展循环”,并基于“双循环”联动形成地方高校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以解决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建设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满足兼顾学生短期就业求生存和长期奋斗求发展的双重需求。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双循环;OBE教育理念;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0-0166-04
Abstract: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has put forward the goal of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financial country", which has put forward new an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training of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Local universities occupy a pivotal position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but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market demand, insufficient sustainabi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and obvious regional imbalances in development in the cultivation of financial talents. Based on the OBE educational concept, this paper proposes a "double circul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for financial majors at local universities, integrating the new liberal arts backgrou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erspective, and international vision into the "survival cycle" and "development cycle" of talent cultivation process. Based on the synergy of the "double circulation", a distinctive and advantageous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for financial majors at local universities is formed to solve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problems of financial major construction at local universities and meet the dual needs of students for short-term employment to survive and long-term struggle for development.
Keywords: Finance major;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double circulation; OBE educational concept; local universities.
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哲学。在实践上,OBE是一种聚焦于学生受教育后获得什么能力和能够做什么的培养模式,主张一切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课程设计都围绕着实现预期学习成果展开。OBE教育理念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1]。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为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然而,近年来,高校金融学专业招生的热度有所下降,作为地方性大学中设立的金融类专业,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也更加严峻。从内部实力来看,地方综合性大学的金融类专业往往并非学校的优势专业,师资力量和实验条件相对有限;从外部竞争来看,地方高校则往往面临周边名校林立、办学经费有限、学科发展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竞争激烈等现实困境。
为了提升地方高校金融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我们尝试探索一套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地方高校金融类专业人才“双循环”培养模式。“双循环”培养模式不仅关注了学生毕业时的早期职业发展,更加注重培养终身职业发展的潜力,有效开拓了未来学科发展的空间,旨在解决地方高校金融类专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实现与周边名校的“错位竞争”。
一 OBE教育理念的发展及内涵
(一) OBE教育理念的产生与发展
OBE教育理念,即Outcome Based Education,也被广泛地称为成果导向教育、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Spady在1981年率先提出了OBE教育理念,并将OBE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获得在未来生活中取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之后,OBE教育理念迅速获得广泛的重视与应用,经过10年左右的发展,1994年Spady在撰写的《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争议与答案》一书中,对此理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地区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2001年在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签署的《悉尼协议》,要求参加院校的相关专业按照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组织教学活动,自此,该理念成为协议方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教学思路。OBE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体现标准参照评价、精熟学习、绩效责任与能力本位的观念内涵,OBE 突出“学生学习成果”,至今仍被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确方向。
我国于2016年加入《华盛顿协议》后,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坚持和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三大理念,并以此为指导全面推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国内学者对OBE的认识也日益丰富,如顾佩华等认为,OBE是以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的结构模式;李志义等认为,OBE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时至今日,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重点的先进教育理念已得到普遍认可和广泛应用。
(二) OBE教育理念的概念界定
OBE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它强调教育应围绕学生最终获得的能力和成果来设计,而不仅仅是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换言之,OBE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一种教育思想,它的三个核心关键概念是明确学习目标、反向课程设计和持续评估改进[2-3]。
首先,明确的学习目标是OBE的基石,它要求在课程设计之初,教育者就应清晰地设定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确保学生明确知道自己需要达到的标准。这种目标设定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定位,更能促使他们有针对性地提升自我。
其次,反向课程设计则是OBE教育理念中的一大亮点。与传统的从教学内容出发的设计方式不同,OBE采用从预期的学习成果出发,逆向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这种设计方式更能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使得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活动都紧密围绕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展开。
最后,OBE教育理念还非常注重持续评估与反馈。它强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对他们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这种及时的反馈和调整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能让教育者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
(三) OBE教育理念的内涵
基于上述关键概念,OBE教育理念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OBE教育理念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被高度关注,教育者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机会和展示平台。这种关注个体的教育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促使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其次,OBE教育理念还强调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应用价值。它要求教育者首先要明确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成果,并以此为基础设计课程、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估学习效果。这种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方式更能确保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得学生在完成学业后能够真正具备所需的能力和素质[4]。
最后,OBE教育理念还倡导教育过程的透明化和公开化。它要求教育者清晰地表述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将其转换成绩效指标进行公开评价。这种透明化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增强教育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还能促使教育者更加负责任地履行教育职责。
综上所述,OBE教育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先进教育思想。它通过明确学习目标、反向课程设计、持续评估与反馈等手段,确保学生能够获得预期的能力和知识。同时,它还蕴含着关注个体、强调实效、倡导透明等丰富的教育内涵,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二 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 课程体系建设与市场需求脱节
很多地方高校的金融学专业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如金融理论、经济模型等,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5]。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很多毕业生在面对真实的金融市场和问题时,难以有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快速适应和融入。
同时,很多高校虽然设置了实践课程,但往往流于形式。虽然大多数地方高校都建有金融实验室、金融实训基地或模拟交易平台,但这些实训环节往往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方面,实训内容可能与实际金融市场操作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实训时间和资源有限,难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锻炼[6]。
此外,地方高校的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也往往滞后于金融市场的发展[7-8]。随着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领域的崛起,金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然而,很多地方高校的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金融理论上,没有及时更新和调整,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二) 人才培养模式后劲不足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金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9-10]。与此同时,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也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然而,我国地方高校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普遍缺乏培养高端和国际化人才的机制和环境。这主要体现在缺乏国际化的教学内容和师资队伍,以及缺乏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实践机会。
此外,很多地方高校对金融学专业的定位也存在偏差,过于注重传统金融理论的教学。这导致毕业生在面对复杂的国际金融市场时,往往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