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逻辑与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 葛新宇 周俊

摘  要:该文以省属S大学为案例探讨省属院校数字经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逻辑与人才培养路径,提出将数字经济课程体系设计与重塑城市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相融合的逻辑。该文据此推断数字经济人才的培养路径: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构筑本科生的经济学知识基础;通过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课程,为学生培养数字经济的核心技能;利用灵活的课程模块,更新学生面向数字经济发展的动态能力;通过专业课程模块,引导本科生探索未来发展的新路径;强调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提高本科生的实际应用技能;依托“科研+实践”的数字经济基地,提升教学与学习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省属院校;数字经济专业;城市经济;课程体系建设逻辑;人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0-0170-04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logic of constructing a curriculum system for the digital economics major at provincial universities and the pathways for cultivating talent, using provincial university S as a case study. The proposed framework integrates the design of digital economics curriculum with the restructuring of new momentum and advantages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Building upon this foundation, it delineates pathway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digital economy, guided by Xi Jinping's Economic Thought, with the objective of establishing a solid grounding in economics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he curriculum includes a series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aimed at developing core competencies relevant to the digital economy. By employing flexible course modules, it enhances students' adaptive capabilities in response to developments in the digital economy. Additionally, specialized course modules facilitate undergraduates in exploring innovative trajectories for their future careers. Emphasis is placed on creating a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to improve undergraduates' practical application skills. Furthermore, by leveraging a "research + practice" framework within the digital economy, the program aspires to bolster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in bo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Keywords: provincial universities; Digital Economics major; urban economy; logic of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pathways of talent cultivation

数字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3.9万亿元,占GDP的42.8%。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涵盖数字技术、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的各类经济活动,以及那些完全依赖于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行业。这些行业对数字经济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据德勤(中国)公司研究报告显示,数字人才缺口约在2 500万至3 000万之间。同时,数字人才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多,例如商务数据分析师、智能楼宇管理员、区块链应用操作员、互联网营销师及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等新兴职业正在涌现。

自2018年起,我国教育部启动数字经济本科专业的申请程序。截至2023年,已有227所高等教育机构获得了开设该专业的批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无论是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实践还是在数字经济专业的学科建设方面,都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目前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课程体系的建设。多数文献强调,数字经济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根据国家经济的实际需求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1-2]。一些学者建议设置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以帮助学生掌握数字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国家策略[3]。在此过程中,核心课程体系需融合财经知识、信息技术和国际视野,以数字经济的四大要素为核心[4]。此外,一些学者强调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教学参与度及学习成效[5]。还有研究指出,需设置数据科学课程链,包括数据科学导论和Python编程,专注于满足数字经济人才的需求[6]。二是,文献强调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研究认为,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共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教融合模式是培养数字经济人才的关键[7]。这种模式强调通过多专业协同的方式促进数字经济专业的发展,关注产业数字化转型及满足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需求[8]。此外,还有研究强调需要多维度培养数字经济专业人才,例如,技能、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领导能力的综合培养,以提升数字经济人才的整体素质[9]。

尽管当前关于数字经济专业建设的研究普遍强调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并指出产教融合模式的关键作用,但现有研究尚未探讨如何从城市经济发展模式重塑的角度思考省属高等院校数字经济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逻辑与人才培养路径。截至2023年,我国的数字经济本科专业主要分布在省属院校,这些院校在促进本地城市经济发展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本文选取省属S大学的数字经济本科专业建设作为案例研究,旨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深入探讨数字经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逻辑与实施路径。通过这一研究,期望为数字经济教育与城市经济的同步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实践指导。

一  省属院校数字经济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个战略行动的最终实现是靠城市来执行,而该城市的省属院校则扮演关键角色。就S大学而言,超过六成以上毕业生都选择在地就业,为当地产业创新发展输出人才。例如,S大学本科生省内就业占比,2021年为67.67%(S地级市占比48.04%,硕士占比为49.36%),2022年为67.83%(S地级市占比47.21%,硕士占比为50.51%)。

从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省属院校无疑是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力量。针对S地级市经济发展模式所面临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观点,即省属院校应通过培养数字经济人才和进行科学研究,来重塑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省属院校在发展数字经济专业方面,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促进了所在城市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从而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新的优势。具体而言,S地级市需要通过四个方面的融合来重塑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因此,S大学可考虑依据这四个融合的逻辑,构建其数字经济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逻辑。

(一)  空间融合,形成相互支持的城市空间体系

我国诸多地级市的空间结构都是由各个区县(市)构成,S地级市也不例外。S地级市可率先从市域空间层面,逐级向外拓展与融合,即率先在城区与周边县市区之间,以“市场、就业机会、技术、企业迁移和资本”五种力量作为联系机制,形成“城市核心—城市腹地”紧密融合的城市空间体。为实现这个融合逻辑,省属院校在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上,需开设涵盖经济地理、城市经济学等城市领域的交叉学科知识,以及ArcGIS、孪生技术等技术与方法论。从课程体系角度,以上内容可概括为“数字城市”板块。

(二)  融合集群,增强S地级市产业体系韧性

S地级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方GDP比重达16.2%。为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倡导的“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S地级市必须将重点放在产业数字化上,涵盖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及数字要素驱动业。通过积极发展这些产业数字化领域,促进数字产业集群与S地级市现有的优势产业集群相结合,提升S地级市产业体系的融合度和韧性,同时激发创新和创业的潜在活力,培育出真正具有本地特色的经济共生网络和多元化的生产基础。为了达成这一融合目标,省属院校在设计数字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课程时,应当包括产业数字化创新发展的规律、特点、治理等知识,以及产业发展分析的方法论。从课程体系的角度来看,这些内容可以归纳为“产业数字化发展与治理”这一板块。

(三)  人才与资本融合,形成双轮驱动的产业创新集群

各城市应大力扶持企业研发工程师和高级管理者投身创业。为何城市的优秀人才只能被外资企业所吸纳,而不能为本土所用呢?城市必须明确其立场,为企业的研发工程师和高级管理人员提供必需的创业资金,促使“经验与资本”在本地结合,从而催生众多本土新创企业,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内生增长的首要动力。同时,各城市应大力支持科研院所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让“科研成果与资本”在本地融合,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产业,营造一个“科学家即企业家”的环境,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内生增长的第二股力量。通过城市资本的驱动,促使这两股力量的结合,形成一个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相互融合的城市创新创业开放生态,从而塑造S地级市双轮驱动产业创新集群的经济发展新模式。为了实现这一融合逻辑,省属院校在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上,需要开设包括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经济学素养、前沿理论与方法等课程。从课程体系的角度来看,上述内容可以归纳为“动态能力”模块。

(四)  供应链本地融合,驱动产业创新时代城市中小民营企业成长

为了促进外来企业更好地融入S地级市的经济发展,并构建一个以本地为主导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生态系统,可以考虑实施供应链本地化融合策略。当外来企业在S地级市开展生产活动时,它们往往会沿用母国的供应链体系。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外来企业很难有动机去培养本土供应商,因为这将带来供应商和材料的验证成本,以及企业内部供应商变更的审批流程。如果能够推动外资企业实现供应链本地化融合,这将为本土的中小民营企业乃至新创企业带来发展机遇。通过供应链的学习,中小企业能够实现快速成长。相反,如果外资企业因为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选择迁移,S地级市可能会面临产业空洞化的问题。尽管近年来一些外资企业将研发中心等核心部门设在了S地级市,但这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当这些研发人员转变为创业者和企业家,这些植入的创新中心才能对地方经济产生更广泛和实质性的积极影响。为了实现上述的融合逻辑,省属院校在设计数字经济专业人才的课程时,需要包含供应链管理、企业理论、数字服务和数字治理等交叉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论。从课程体系的角度来看,上述内容可以归纳为“数字贸易”模块。

二  省属院校数字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省属院校的数字经济专业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方面,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范式培养所需人才;另一方面,提供科学研究的知识支持。为此,本文提出了六条构建数字经济专业课程体系的路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