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趋势与行动方位
作者: 陆宇正 刘旭东 李杨摘 要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为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改革提供了指引和方向。通过分析2025年版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修制背景、结构特征、内容变化与未来影响,发现其修制与调整顺应了多元发展需求,并成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指南,有利于形成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格局,引领未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朝着协同化、智能化、科学化方向进发。步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教学领域呈现出多链衔接、以能为本、弹性实施等改革趋势。为持续优化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需要重构新形态的职业教育教学场景,生成技术支撑的教学全生命周期,以及建设科学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关键词 职业教育;智能时代;教学改革;专业教学标准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11-0006-06
智能时代赋予职业教育以全新内涵,与之紧密关联的专业教学同样不容忽视。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将逐渐摆脱传统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限制,转向利用数字技术探索提升教学效果的新路径[1]。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可见,在智能时代探索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发展趋势,明确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改革方向,对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5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758项新修(制)订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以下简称“新版标准”),为智能时代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然而,有研究指出,不少包裹着“技术外壳”的数字化教学改革却比过去传统教学更“保守”,“背离了职业教育应有的类型属性需求和数字化转型方向”[2]。在技术快速迭代的新阶段,需要科学处理技术赋能与教学改革之间的辩证关系,推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升级。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及其改革存在三个主要问题。第一,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之间尚存在结构性矛盾,还需充分利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和职业大典修订机制,提高专业教学与产业发展的适配性[3]。第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智能技术引发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重构,这对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教学资源智能化改造能力等提出挑战[4]。第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维度与产业技术迭代速度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时滞效应,不利于职业院校形成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闭环[5]。综上,步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仍存在诸多梗阻问题,本研究选择从新版标准解读的视角,试图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一、新版标准的修制背景及其变化
新版标准是基于智能时代前沿科技更迭、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新型劳动者的迫切需求而生的,其中多项修制内容源于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现实诉求。为此,综合分析新版标准的修订背景及其变化,可为职业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提供指导。
(一)新版标准的修制背景
在智能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不断叠加,催生出新模式、新业态与新动能,并引发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结构的演变[6]。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其专业教学标准的修制需要主动适配新发展阶段的人才需求变化。第一,现代产业体系结构变化要求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因产而动”。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处于动态演化过程中,演变路径虽然多样,但其中的产业实践活动始终由实体技术、规范技术与过程技术三者耦合构成[7]。为此,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践需要随之而动,新版标准的出现便是将持续演化的技术要素有机地融入教学要素,以指导职业院校适应不断变化的产业需求。第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因需而建”。新版标准的修制是高质量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内容,也是职业院校提供高质量教学服务的重要基石。新版标准着重构建了“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的多层次教育体系,以满足教学改革需求和人才的一体化培养需要。第三,新职业与职业岗位新需求的出现要求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因新而变”。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新旧职业岗位的有机衔接是职业院校在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时,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共育的实践必然[8]。在此过程中,职业院校将服务区域经济与支撑产业发展的社会逻辑根植于教学过程中,消解由于新职业与新需求出现而造成的结构性就业矛盾。综上所述,新版标准顺应了产业结构升级、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职业与新需求出现等方面的多元发展需求。
(二)新版标准的结构特征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作为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也直接关系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9]。新版标准遵循国家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为地方职业院校结合区域实际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指导框架。同时,职业院校教学改革虽然受到新版标准的结构框定,但是又能在预留的发展空间下进行创新,从而突出职业院校的教学特色。首先,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要素构成得到进一步革新。新版标准由职业面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质量保障等11个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衔接、环环相扣,以保证职业院校能够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其次,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层次衔接更加顺畅。新版标准采取“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的一体化设计,既完善了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体系[10],有效破解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不畅的问题,又拓宽了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最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有机融入了数字化元素。步入数字经济时代,行业企业更加需要具备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11]。新版标准突出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要求,同时明确了虚拟仿真实训资源与数字教学平台配备标准,数字化元素的融入能有效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数智化思维能力,增强其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概言之,新版标准的构成要素得以革新,其层次衔接实现了上下贯通,并有机嵌入了数字化元素,充分表明新版标准是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指南。
(三)新版标准的内容变化
进入新发展阶段,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需要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当产业生产活动发生变化时,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便要随之更新,以满足职业岗位的现实需要[12]。新版标准的发布是当前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重组与教学体系重构的重要实践探索。第一,在顶层设计方面,新版标准的内容以服务为宗旨,充当经济社会和个体发展之间的“黏合剂”。新版标准涵盖《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的19个专业大类、90个专业类,覆盖了52.9%的职业教育专业,与我国41个工业类别相匹配,实现了工业大类的大面积匹配。第二,在内容方面,新版标准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相关,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外要素高度关联。第三,在体系构建方面,新版标准的内容以人才培养规律为逻辑主线,搭建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与经济社会有机沟通的“立交桥”。新版标准的培养目标描绘出了一张“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高端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地图,三个层次的人才定位逐级递进,促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得以清晰化展现并有机衔接。新版标准的内容实现了纵向分层和一体化设计,推动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贯通融合,为职业院校学生创造了持续学习和技术技能连贯提升的科学通道,进一步完善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教学体例架构。第四,在内部落实方面,新版标准内容以职业为核心,定位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指南针”。新版标准内容将强化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培养作为11个模块要素的逻辑暗线。其中,关于专业教学明确要求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实践性教学学时数原则上占总学时的50%以上,职业本科院校不低于总学时数的60%。由此可见,新版标准内容以增强职业教育外部适应性、优化自身职业教育体系建构逻辑、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三个方面为主要抓手,创设智能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方向,有利于形成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格局。
(四)新版标准的未来影响
专业教学标准是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的逻辑起点,也是引领未来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终点[13]。在“提质培优”“课堂革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呼唤下,新版标准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挥棒”,推动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朝着内涵式升级方向迈进。一是在制度设计层面,新版标准重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引领产教协同育人模式持续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保障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14]。新版标准将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所组成的校内教师共同体与企业兼职教师、技能大师组成的校外教师共同体摆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制度约束强化了校企双元主体的教学责任。这种借助师资来实现的产教协同育人模式使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深度嵌入产业价值链,从而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二是在人才培养层面,新版标准将加速智能化教学范式转型,助力职业院校学生能力的提升。未来工作世界将长期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因此,职业院校学生必须获取实现职业成功和自身成长的多元智能技术[15]。新版标准将智能技术视作助力职业院校教学方式变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有效整合,更好地应对未来工作世界的变革与挑战。三是在体系建构层面,新版标准有利于重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并构建面向技能型社会的终身学习生态。新版标准不仅将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纳入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隐性要求中,而且重点提出职业本科院校要以工艺改进、技艺展示、专利研发等作为学生毕业要求的重要内容。这种改革使职业教育教学从封闭的“学历导向”转向开放的“能力本位”,为构建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终身学习生态提供了坚实保障。总之,新版标准在多个层面对职业院校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将引领未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朝着协同化、智能化、科学化的方向进发。
二、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新版标准是指导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基础性、过程性与纲领性文件。通过重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全要素,新版标准为应对智能时代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教学改革指引。在宏观层面,新版标准强调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重要性,为产业链、教育链与人才链耦合指明了方向。在中观层面,新版标准重视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并新增概述要素、毕业要求等评价要素。在微观层面,新版标准鼓励选用数字教材,运用虚拟仿真等技术开展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以此重塑职业院校教学实施空间。新版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正式步入与新技术深度耦合的新阶段,勾勒出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时代新趋势。
(一)多链衔接:强化职业教育教学的产教融合导向
2025年2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指出,到2025年,智能技术将在多数工作中得到应用。智能时代的职业教育面临着技术技能变革的现实挑战,职业教育教学需要实现切实转型与有效创新[16]。为顺应这一趋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坚持以产教融合为导向,促进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的有效衔接。第一,顺应产业链新需求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源泉。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持续深化,促使新技术与新职业迭代出现。职业教育正紧跟产业和技术变革步伐,推动智能技术赋能教学改革,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教学理念的树立上,职业院校要着重以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适配工作岗位胜任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主动融入区域应用型技术开发为基石,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17]。第二,推动教育链重构是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2024年,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的设置备案工作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这一举措进一步凸显了职业教育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区域核心产业及特色领域、民生亟需领域的发展趋向。同时,在技术工具赋能教学改革方面,职业院校开始注重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投入使用,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升级与创新[18]。第三,促使人才链贯通是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新版标准的11个栏目之间具有极强的关联逻辑,其中“职业面向”衔接了行业、职业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引导人才获取相关的职业类证书[19]。对教学标准中“职业面向”的重视,有助于在智能时代为职业院校毕业生与劳动力市场架构起有效的交互桥梁,以促进人才链深度嵌合产业发展。概言之,强化职业教育教学的产教融合导向是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顺应产业链新需求、推动教育链重构和促使人才链贯通,职业教育将更有效率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