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价值、逻辑与路径

作者: 李蕊 李宪印 王志浩

摘 要 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是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重要载体、健全高质量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高品质职业本科专业的行动指南、构建高水准职业本科课程体系的重要基石。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要遵循社会发展需求变化逻辑,提高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遵循教育发展需求变化逻辑,搭建职业教育“中—高—本”纵向贯通的桥梁;遵循学生发展需求变化逻辑,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融通的壁垒。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应坚持与职业标准相融合,与中高职专业教学标准相衔接,以专业类和课程模块为核心要素,兼顾差异形成“统一性+灵活性”的层级关系,为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 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类型教育;职业标准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11-0017-06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批办学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本科学校。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1],是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落实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2]。然而,当前职业本科教育仍面临院校发展断层、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专业建设脱链和课程对接不畅等困境[3],迫切需要发挥专业教学标准在职业本科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2025年2月,教育部印发758项新修(制)订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其中,职业本科专业教学标准64项。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是详细描述专业所面向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设置条件等的规范性教学文件,对明确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设置、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开发学习资源等具有关键的指引作用。本研究以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为研究对象,遵循社会发展需求、教育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变化逻辑,剖析其建设的必要性,明确其核心要素,探析其开发路径,试图为我国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一、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价值

制定职业本科专业教学标准,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既是时代必需也是历史必然。探索研究高质量的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对契合当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健全高质量标准体系,打造高品质专业、构建高水准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类型固本: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重要载体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重组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快速更迭,中国式现代化加速推进,对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202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作为“跨界”的类型教育[4],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刻板印象已经根深蒂固,职业本科教育存在本科认同而非职教认同的认知冲突[5],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学生选择。坚守职业本科教育的类型与层次定位需要以标准体系建设夯实高质量起点[6],紧扣职业教育实践性与职业性特色,发挥专业教学标准在职业本科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职业本科教育不是简单地延长学制,而是通过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要素方面制定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进而能够有效标识职业本科教育的“高层次”和“职业性”的定位,是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抓手。

(二)体系建构:健全高质量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标准的构建与完善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7]。随着职业本科教育的稳步发展,迫切需要将标准化建设作为统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是培养具有高水平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准绳,亦是健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由准入标准、过程标准和评价标准构成,不仅填补职业教育高层次专业教学标准的空白,而且确保职业教育在本科层次的教学有章可循。此外,在推进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方面,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向上,它与普通本科教学标准相互呼应、相互区别,有助于划清职业本科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的界限,凸显职业本科的类型特色;向下,它能引领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方向,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提供参考范例,推动职业教育各层次间形成连贯协同的发展态势。

(三)专业提质:打造高品质职业本科专业的行动指南

为顺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时代发展趋势,国家陆续出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等政策文件,在这些政策推动下,我国职业本科教育进入稳步发展阶段。专业是职业院校形成办学优势、打出办学品牌的核心要素。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是职业本科专业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是职业本科教育教学理论转向实践的“立交桥”。职业本科教育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技术,既为高等教育注入新鲜活力,又为学生提供了更具针对性、实用性的课程体系,更好地满足不同领域对高技能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职业本科专业设置要契合职业教育整体上移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8],打造高水平专业或组建高水平专业群,注重知识的针对性和应用的高端性,强调就业的“精度”[9]。职业本科院校结合区域发展、行业实际和自身办学定位,依据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从而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专业。

(四)课程筑基:构建高水平职业本科课程体系的重要基石

课程是职业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组成单元,通过具体的课程设置可将教学标准中的内容要求转化为教学活动。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依据,它规定了职业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包括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将专业教学标准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融入教学内容是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职业本科专业教学标准强调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置,通过深入调研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对接职业岗位需求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课程内容和教学项目,并及时将行业前沿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程内容。通过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等途径,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以实现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融合,探索构建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高质量的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是保障课程体系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依据职业本科专业教学标准设计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使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更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

二、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逻辑

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需重新审视社会发展需求、教育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厘清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理论逻辑,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综合与特色、边界与跨界三组关系,坚守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将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嵌入经济发展与产业生产的全过程。

(一)遵循社会发展需求变化逻辑,提高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

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逻辑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过程,涉及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直接影响教育培养目标、教育结构和教育内容的选择。因此,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要遵循社会发展需求变化逻辑。在新时代背景下,要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制定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主动适应产业发展新趋势,提升职业教育的适配度。按照社会发展需求变化逻辑,依据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厘定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应紧随社会发展需求进行适时调整,明确每个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保证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的学习与实践有章可循。因此,要在客观分析、科学研判的基础上研制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确保其可实施、可操作。

研制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提高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明确各阶段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发展脉络。在原有专业教学标准基础上,结合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特点及职业本科发展现状,制定适应现阶段我国职业本科稳步发展的专业教学标准。另一方面,梳理和研究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完善的历程,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创新。例如,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过程十分注重能力单元的划分和组合,以满足不同产业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德国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中发挥关键作用,联合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标准。

(二)遵循教育发展需求变化逻辑,搭建职业教育“中—高—本”纵向贯通的桥梁

人工智能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职业技术和岗位结构迭代升级加快,产业升级驱动下人才需求发生转变,使高技能人才成为支撑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人工智能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融合应用,正在深刻重塑职业教育场景与教学范式[10],亟须遵循教育发展需求变化逻辑,构建多层次、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推进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切实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11]。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是实现职业教育体系纵向贯通的重要一环,研制职业本科专业教学标准是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顺应教育时代发展需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准确把握中职、高职和职业本科专业教学标准的本质内涵,衔接好各级标准的逻辑关系,按照职业教育不同阶段特有的发展规律,从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和教学资源等多方面入手,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与路径,逐步打破各层次之间的壁垒,确保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可操作、可执行。

研制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要处理好综合与特色的关系,搭建职业教育“中—高—本”纵向贯通的桥梁。职业教育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和类型特征。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综合类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广泛;二是特色类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较窄仅聚焦于特定领域。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要处理好综合与特色的关系,既要兼顾全局又要体现特色。从产业空间看,开发专业教学标准首先要明确职业本科院校在行业、服务产业链发展中的定位。职业本科院校处于产业链的人才供给前端,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要与企业岗位任务契合。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应具有“包容性”,要广泛适应于全国各类职业本科院校的发展。此外,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应具有“灵活性”,给予特色类职业院校发展空间,使其立足学校本土特色做到专业适配,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提高人才的适应性。

(三)遵循学生发展需求变化逻辑,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融通的壁垒

当前,教育已成为人才培养、知识发现、技术创新的最佳结合点,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仍存在明显壁垒,阻碍学生多元发展,打破该壁垒的关键在于深入理解并遵循学生发展需求的变化逻辑。学生发展需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个人成长经历的丰富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征。基于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应遵循学生发展需求变化逻辑,准确定位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职业本科教育并非学制的简单延长,处理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职业本科教育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职业本科教育学历的探索创新。通过科学研制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选择,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复杂多变职业环境的能力。

研制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要处理好边界与跨界的关系。首先,明确职业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本质区别,职业本科侧重于特定职业技能的培养,教育空间更贴近实际工作场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更注重实践。其次,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研制绝非单纯学术研究,也绝非普通本科专业教学标准的简单迁移,需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要对领域交叉专业进行反复研讨与调研,厘清职业与工作性质、产业与市场选择、专业与技术岗位操作规范等的相互关系,确保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既践行职业本科教育的“职业性”,守住“边界”,又落实普通本科教育的“高等性”,实现“跨界”,助推教育公平与社会流动,为职业本科院校学生提供更加公平的教育机会。

三、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路径

(一)融合:促进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

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是连接教育领域与社会领域的桥梁,是一个相互联系动态发展的过程[12]。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应遵循社会发展需求变化逻辑,紧跟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发展新需求,探索与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行业人才标准等职业标准相融合,提高职业本科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职业本科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过程,通过主体联动、内容融合、过程衔接等实现职业本科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融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