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培训会提升流动人口的收入吗?

作者: 王谦

职业技能培训会提升流动人口的收入吗?0

摘 要 人口流动迁移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最显著的人口现象,规模巨大的流动人口成为城镇人口主体构成,职业技能培训是帮助劳动力实现从传统农业向工业、服务业转变的重要举措。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调研数据,通过构建测算模型,研究职业技能培训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以及影响机制等。研究结果显示,职业技能培训与技术技能培训促使流动人口收入有显著提升作用,文学哲学艺术培训与思想政治培训对收入的影响不显著;职业技能培训影响收入的中介因素包括通过提升流动人口的互联网使用、工作满意度、心理健康和个体效能感;男性、农村户籍、已婚的流动人口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影响更为明显。为促进职业技能培训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功能发挥,应建立健全政府公共政策及相关制度,细化培训内容并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城市包容度、开发社会关怀。

关键词 职业技能培训;流动人口;收入水平

中图分类号 G7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11-0023-09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推进了中国城镇化进程,其中城乡流动人口不仅是城镇化的主要推动群体,更是城镇就业规模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当下,大规模人口流动不仅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将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基于2010-2020年的两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各省(区、市)公布的流动人口数据分析发现,我国目前的人户分离人口数量已达到4.93亿,约占总人口的35%,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现象已相当普遍。其中,流动人口3.76亿人,十年间增长约70%[1]。已有研究显示,我国流动人口正呈现出高文化素养需求、“体力劳动化”转向为“智力劳动化”发展等结构性改变[2],体现出我国发展正面临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结合的第三产业结构升级转变。日益增长的高素养岗位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劳动者素质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202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指出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3]。

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趋势,劳动力市场需要加重对知识型、技术型劳动的偏好。流动人口作为劳动力人口的主要群体,对其开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快速促使流动人口成长为符合当下产业结构优化所需的劳动者。已有研究显示,经济因素对流动人口留城意愿具有影响显著,留城意愿随收入水平的提升而增强[4],可见,劳动收入是激励流动人口职业技能提升的重要驱动力。在此背景下,明确职业技能培训对提升收入的影响效应,厘清流动人口对职业技能类型的需求导向及收入提升路径中的影响机制,将有助于促进政策的设计与实施。因此,本研究基于权威的实践数据,通过构建模型测算职业技能培训对提升流动人口收入的拉动效应,分析中介影响机制,以及性别、户籍、婚姻等对收入的异质性影响,从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职业技能培训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

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劳动力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采用贝克尔(Becker)等人的划分,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分为教育投资、健康投资和劳动力流动投资[5],其中教育投资占据主导地位。迪尔登(Dearden)对职业培训与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关系研究显示,企业或雇主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力,员工可以通过职业培训提升生产力而增加工资[6]。并且布伦德尔(Blundell)和布鲁内洛(Brunello)的研究也发现,通过职业培训可以将工资收益率提升至5%~12%[7][8]。相比之下,关于职业技能培训对流动人口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且具有一定争议。根据张晓恒等研究发现,流动的农民工群体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后日均工资能够增加3.157元至3.484元不等,月工资增幅为5.9%,说明职业技能培训对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具有积极影响[9]。根据王广慧的研究显示,职业技能培训总体能够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但是否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对农民工工资水平提升差异较小,培训未能使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工的收入得到显著增加[10]。据此,提出研究假设H1a。就不同培训类型看,李宝值等发现在收入低提升中综合性培训的收益率为25.3%,高收入提升影响较弱,不同类型培训的收入效应在不同类型农民之间存在一定差异[11]。由此提出假设H1b。

假设H1a:职业技能培训对流动人口的收入提升具有显著影响;

假设H1b:技术技能培训对流动人口的收入提升具有显著影响。

(二)职业技能培训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机制

在研究职业技能培训对劳动力收入的提升作用时,对职业技能培训产生的机制影响未进入深层研究,忽视了互联网、工作满意度、心理健康、个体效能感等对劳动者收入提升的影响。张家滋等研究发现,互联网人力资本差异是影响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培育互联网人力资本,增强互联网应用能力,是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12]。据此,提出假设H2a。王金水等研究发现,当代青年工作满意度与工资收入之间存在异质性,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上的总体满意度能够促进青年工作者提升工作状态,利于工作收入的增加[13]。据此提出假设H2b。莱亚德的幸福经济学理论认为,心理健康是增加个体幸福感的最有效的指标之一,能够提高个体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促使收入的提升[14]。据此,提出假设H2c。沈艺、严标宾等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在工作压力对职业幸福感与工作绩效关系起部分中介调节作用,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从而对提升收入起积极作用[15][16]。由此提出假设H2d。

假设H2a:互联网使用在职业技能培训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假设H2b:工作满意度在职业技能培训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假设H2c:心理健康在职业技能培训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假设H2d:个体效能感在职业技能培训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三)职业技能培训对流动人口收入影响的异质性

张刚等研究显示,目前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仍存在多种不平等差距,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城镇本地人口水平,城市—城市的流动人口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城市—乡镇的流动人口收入水平,男性流动人口收入水平高于女性流动人口收入水平,东部—中部—西部城市的流动人口收入水平差距呈递减趋势[17]。据此,提出假设H3a。屈小博等研究发现,户籍对劳动力市场效率产生抑制效应,户籍对低人力资本流动人口的平均工资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但同时也增强了低人力资本流动人口离开的意愿,从而致使劳动力市场供给紊乱,产生工资溢价,引出城市户籍对劳动力流动市场运行效率及低人力资本流动人口产生能够产生显著影响[18]。据此,提出假设H3b。崔玉平等研究发现“婚姻状况”对农民工收入水平有显著影响[19]。据此,提出假设H3c。

假设H3a:性别对流动人口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后的收入效应存在异质性;

假设H3b:不同户籍流动人口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后的收入效应存在异质性;

假设H3c:不同婚姻状态流动人口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后的收入效应存在异质性。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说明

1.CFPS数据库选择

本研究的实证分析数据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库。该数据库通过追踪个体、家庭、社区层次的多方面数据,从微观层面系统地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与变迁。由于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关变量仅在2020年可得,因此本研究使用2020年数据,以年龄为16~83岁的个人数据为基础。剔除含缺失值与有效数据小于5户的区县的样本,本研究最后得到的截面数据样本总量为6693个。

2.变量说明与统计描述

(1)被解释变量

本研究从CFPS数据库中获取个体总收入数据,问卷调查问题为:“请计算过去12个月内您从当前工作中获得的总收入,包括工资、奖金、现金福利和实物补贴等所有报酬,并扣除五险一金等法定扣款部分。”为提高数据分布的对称性并增强模型估计的稳健性,在实证分析中对收入变量进行了自然对数转换处理。

(2)解释变量

本研究根据CFPS数据库构建了四个变量来度量个体是否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第一个变量为总体上的度量,即职业技能培训(在过去12个月内参加的任何不授予学位的非学历的培训、进修)。另外三个变量度量个体是否参加具体的技能培训:技术技能培训(在过去12个月内参加过的培训或进修中,以学习专业技术或实用技能为主的培训或进修);文化哲学艺术培训(在过去12个月内参加过的培训或进修中,以培养文化、哲学、艺术修养为主的培训或进修);思想政治培训(在过去12个月参加过的培训或进修中,以党校、行政学院或单位组织的思想政治为主的培训或进修)。四个变量均为虚拟变量,0表示“未参加”,1表示“参加”。

(3)控制变量

本研究控制了6个个体层面的变量,包括年龄、性别(男=1,女=0)、婚姻状况(已婚=1,未婚或离异=0)、城市户口(城市户口=1,非城市户口=0)、受教育程度(文盲=0,小学=6,初中=9,高中=12,大学=16,研究生及以上=18)和民族(汉族=1,非汉族=0)。

(二)模型设定

本研究以明瑟收益方程为基础,测算职业技能培训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具体方程如下:

Incomeip=β1+β2Trainingip+β3controlip+γp+up      (1)

其中Incomeip表示个体i在p省的收入情况,取其对数值作为因变量;Trainingip表示个体i在p省受培训的情况,包括职业技能培训、技术技能培训、文化哲学艺术培训和思想政治培训;controlip表示个体层面的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户口、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民族;本研究以省份层面的固定效应来控制省份层面不变的因素γp,up为随机扰动项,Cluster至省份层面。

(三)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流动人口收入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本研究的大部分样本处于没有收入和1~20000元的低收入区间。个体工作总收入的核密度见图1。数据显示,有86%的调查样本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其中参加技术技能培训的占比为56%,参加文化哲学艺术培训与思想政治培训的比例分别是16%与24%,说明流动人口在参加培训中更为注重培训的实践性与变现性,其中技术技能培训能够快速变现,短期时间内提高参与培训者的收入水平,因此得到的青睐度更大;而文化哲学艺术培训与思想政治培训更具有长期转化率,不符合流动人口短期内提高收入水平的迫切性,选择的倾向度较小。参加培训的年龄均值在36.89岁,说明流动人口中的大部分人在工作中都遭遇了“中年危机”,迫切希望通过技能培训应对职业发展危机;其中男性占比58%,女性占比42%,相差不大;城市户口占比68%,受教育程度的均值年限在11.51年,汉族占比98%。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1。

四、样本数据回归结果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

表2的回归结果显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与技术技能培训均对流动人口的收入具有显著影响,分别在5%和1%的水平上显著。具体而言,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技术技能培训分别对个人收入提高了33.8%和48.6%。此外,参加文化哲学艺术培训与思想政治培训均没有显著影响收入水平。假设H1a、H1b成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