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推进中职课程改革的价值寻绎与经验启示
作者: 刘冰雪摘 要 课程改革是新时代深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升职业教育整体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举措。新世纪以来,浙江省在中职教育领域先后展开了三次大规模、持续性的课程改革,形成现行的中职课程架构体系,勾画出一条“社会经济关怀—学生个性关怀—教育生态关怀”的改革轨迹,实现了从专业课程改革到选择性课程改革再到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自我迭代和深化延展。基于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的路向分析和价值探寻,总结凝练历次课程改革实践经验,提出中职课程改革要实现时代背景与现实诉求相结合、省域统筹与自主探索相结合、科研驱动与教研赋能相结合。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省域;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11-0049-05
一、引言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职业教育教学关键要素改革,系统推进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习实训改革[1]。课程是实施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是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构建类型教育特征鲜明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对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纵观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其经历了从借鉴国外经验的“拿来主义”到“国外经验的本土化探索”再到“创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改革历程[2],形成了现行职业教育基本架构。
新世纪以来,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各地聚焦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在探索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实践。例如,江苏省遵循职业教育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持续深化五年一贯制课程改革,探索建立中高贯通、阶梯递进、通专融合的“基础+平台+专项+拓展”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形成工学结合、学用互嵌、螺旋递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路径[3]。2020年,四川省印发《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推进职业院校共建共享职业教育资源,探索实施跨校选课、学分互认和学习积分,深入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4]。上海市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课程的数字化转型,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先进信息技术,赋能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与此同时,众多职业教育研究者积极回应职业教育实践诉求,聚焦课程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从已有研究来看,相关研究仍存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融合度不高,学校层面微观性研究较多、国家及省域层面宏观性研究较少[5],零散性研究较多、体系化研究较少等问题。在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期,进一步聚焦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强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浙江省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先行省份,坚持内涵发展和改革创新,整体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新世纪以来,浙江省将课程改革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在中职领域先后开展三次大规模、持续性的课程改革,形成具有省域特色的全域化、规模化、系统化课程改革实践模式。本文以新世纪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为例,通过梳理改革脉络、探寻价值意蕴、分析经验启示,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思路借鉴。
二、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为更好应对职业教育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浙江省立足省域特色,坚持省域统筹布局,先后启动中职专业课程改革、选择性课程改革、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体现从“技能本位”到“学为中心”再到“标准统领”的更迭与转变。
(一)“技能本位”的专业课程改革
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效益不断提高,“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6]。为夯实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质量之基,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十一五”期间,浙江省推出职业教育6项行动计划,启动中职数控技术应用、服装设计与工艺、汽车运用与维修和旅游服务与管理等4个专业的课程改革试点[7],开展浙江省中职专业课程改革的“本土化”实践探索。2008年,浙江省印发《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提出聚焦“核心技能”培养,构建以“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类型为主的新课程模式。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上,紧跟区域经济产业特色,面向专业所对应的预期就业岗位方向与要求,组织学校专业骨干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一线,开展大规模岗位调研,系统梳理典型岗位工作任务所涉及的产品工艺、生产流程、工作过程等,在众多“技能点”中厘定专业“核心技能”,形成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清单”,整体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根据职业能力教学化处理要求,依托典型生产过程或工作任务,对专业“核心技能”进行项目化设计,形成有机融入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情境的教学项目,进而推动专业课程、教学、教材的项目式转化,实现专业课程由传统知识逻辑取向的“学科式”课程向实践逻辑取向的“经验式”课程转变。以浙江省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例,学校专业骨干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专家等多方合作、深度调研,系统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核心技能结构与要素。基于专业核心技能,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构,确定机械加工基础知识、普通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机床维护、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如交流接触器拆装、凹凸模加工等百余个教学项目,进一步强化中职课程的职业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夯实学生技能基础,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岗位适应力。
(二)“学为中心”的选择性课程改革
专业课程改革高度关注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强化了课程的社会功能,但“自上而下”供给式课程设计相对忽视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需要,中职课程的吸引力和适应力不足,学生学非所需、学非所爱、学非所长问题凸显[8]。2014年,为进一步增强中职教育适应性,创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等精神影响下,浙江省教育厅印发《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设置“建立学生多次选择机制”“优化选择性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组织方式”“打造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体系”“建立健全与选择性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新体系”等“选择性”课程改革任务[9],并将各地改革情况纳入浙江省中职相关业绩考核和绩效评价指标。选择性课程改革将目光聚焦于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并将其融入课程设计,探索“核心课程模块+自选课程模块”的课程选择模式,以及“做中学”“学中做”等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推动传统“规定性”“分配性”课程向“选择性”“供给性”课程转变,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体验中选择、在选择中出彩。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基于教育部专业教学标准,将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重新拆分与组合,推出“必修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并要求中职学校将选修课程模块比例增加至50%以上。同时,建立配套管理机制,推行弹性学制、选课走班制、学分制、多学期制,鼓励大班与小班有机组合,长课与短课有机组合,以此更充分地挖掘学生潜力,服务学生多元发展。
(三)“标准统领”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
为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回应产业跃迁和学生高质量发展需要,打通学生学历、技能“双提升”通道,2019年浙江省成立“中高职一体化”调研组,以学前教育、护理2个专业为改革试点,在深入中高职学校、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政校行企”多方协同,研制了2个专业的中高职一体化核心课程标准,并形成了配套的中高职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1年,基于前期试点经验和实证调研,正式出台《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方案》,遴选30个专业全面启动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改革坚持“省域统筹、调研先行、一体设计、科研引领”的原则,创新课题式课程改革工作模式,以课题研究6项核心任务为主线,科学设计“专业调研—职业能力分析—专业教学标准研制—核心课程标准研制”的改革技术路线。此次课程强调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标准的规范引领作用[10],将标准建设作为清晰定位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突破口,由中高职学校、行业企业在广泛调研、全面分析和系统论证的基础上,共同研制职业能力标准、专业教学标准、核心课程标准,进而对标标准,建立结构清晰、一体融通、阶梯递进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解决一直以来中高职存在的课程内容重复、技能培养倒挂等问题。在省级相关教育职能部门组织牵头下,浙江省近200所中职学校、40余所高职院校、数百个企业深度参与,研制了30个职业能力标准、30个专业教学标准、451个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形成了“定位准确、导向鲜明、实时更新、开放共享”的省级中高职一体化专业“标准群”。在此基础上,以一体化改革视角,协同推进中高职一体化教研体系、一体化教师团队、一体化技能比赛、一体化评价机制等建设,形成中高职一体共生的育人机制和育人氛围,为推动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提升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三、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的价值寻绎
(一)社会经济关怀
2000年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长三角地区出现大面积“技工荒”现象,劳动力供求总量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并存,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11]。相关问题引起政府部门重视,200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12]。200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印发《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13]。为积极应对全省面临的“技工荒”“技师荒”问题,破解企业“难招工”与中职毕业生“难就业”同时并存的困局,浙江省中职着眼于缓解当时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矛盾,立足省域产业特色,扎根区域经济,在优化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改变传统以学科为主线的课程模式,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理念、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质量评价上,强调“人岗匹配”,注重课程“以用为本”的工具价值。在省域顶层设计和地区、学校自主探索中,逐渐形成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高度契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如绍兴市的染整与纺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龙泉市的陶瓷制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东阳市的建筑专业课程体系等。与此同时,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逐年递增,调查显示,2007年、2008年、2009年,全省中职学生就业率分别达到96.7%、97.3%、97.9%,专业对口率分别达到77.5%、78.9%、81.1%[14],中职学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二)学生个性关怀
课程不仅承载着个体社会化功能,赋予个体适应社会、走向社会所必备的生存技能,同时也承载着个体个性化功能,发掘个体的天赋和潜能,培养个体的主体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如果说2006年专业课程改革聚焦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表现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关注,那么2014年的选择性课程改革则将改革目光更多地聚焦于学生内在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呼唤学生主体精神的回归,服务学生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选择性课程改革以“选择性”为核心理念,在继续夯实学生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赋予学生选课程、选专业、选学制、选生涯发展方向的权利,体现新时期对课程本质观的进一步深化与突破,实现学生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选择性课程改革改变了过去长期固守的课程供给模式——自上而下式课程资源供给,而更多关注学生的主体化、个性化需求,通过更多元的课程内容、更灵活的课程选择和学习机制,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潜能。“选择性”课程改革理念催生了一批富有特色的课程改革模式,如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实施学校、企业交替学习机制,开展“忙时实习、闲时学习”的分段式教学;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建立成长导师制,为学生职业规划和生涯决策提供多方面指导;嘉兴建筑工业学校聚焦学生的多元选择,探索实施“改机制、改信息、改体验、改方法、改导师”的“五改”模式。在尊重个性、挖掘潜能的改革氛围中,个性、禀赋各异的学生们拥有了更多完善自我、开发潜能、全面发展的机会。
(三)教育生态关怀
专业课程改革和选择性课程改革以服务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为己任,实现了职业教育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功能的统一。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则是从优化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层面出发,聚焦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调整和优化,推进职业教育长学制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设计,打通职业教育“断头路”,架构人才成长“立交桥”,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和办学吸引力,实现职业教育生态重构,体现改革的教育生态关怀。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在改革思路方面,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跳出以往单一聚焦中职教育阶段或中职教育内部局部问题的惯性改革模式,将改革视角聚焦于优化整个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推动职业教育系统性变革和整体性跃升。其次,在改革内容方面,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针对现实层面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和社会吸引力还不够突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本科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通道还不够畅通,因此,需要以“中职—高职”课程一体化建设为核心,协同推进中高职一体化教研、一体化教材、一体化评价等,形成与现代产业发展相匹配、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对接、与个体全面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良性生态体统。最后,在改革成效方面,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回应产业跃迁和学生高质量发展需要,打破中职、高职人才培养壁垒,打通学生学历上升和技能提升通道,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夯实中职教育基础地位,整体提升中职教育办学吸引力和社会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