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背景下“数字新农匠”培养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
作者: 崔涛 黄诗婷 黄振摘要:在我国智慧农业背景下,文章从农业职业教育培养“数字新农匠”的视角,分析了当前农业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数字化农业人才匮乏、数字化教学模式滞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动力不足等现实困境,并提出党建文化赋能、重塑“数智”理念,对接区域产业、打造“一体”平台,实施“双融”驱动、培养“数字新农匠”的农业职业教育助力智慧农业发展的推进路径,以期为农业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数字新农匠”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慧农业;农业职业教育;数字新农匠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5)04-0043-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职业教育必须深化产教融合、实施科教融汇,以教育创新带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1]2024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指出,构建数字乡村,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要发展智慧农业,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因此,应发挥涉农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职能,加快培养乡村本土化数字人才,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在智慧农业背景下,为适应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转型需求[2],破解当前乡村数字人才匮乏等困境,亟需农业职业教育探索“数智赋能、‘双融’驱动、协同创新”的推进路径,为促进绿色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和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数字化农业人才支撑。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化、数智化技术的应用,现代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让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加快形成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3],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支撑。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革命性的数字技术有助于成功实现农业数字化转型。[4]数字农业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将数字技术应用于产业链各环节,借助数字化手段对传统农业生产、管理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模拟与监测的现代农业。智慧农业是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构建农业生产过程智能控制、精准投入、信息感知、定量决策和个性化服务的全新农业发展模式。[5]因此,发展数字农业与智慧农业是补齐农业短板、实现农业强国目标的必由之路。
数字化转型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契机、引入新动能。[6]实现农业强国,发展数字农业,关键在于人才振兴。2019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首次提出“高素质农民”的概念,即具备“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特征的农民群体。高素质农民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7]培养高素质农民,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是关键。2024年10月,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广大农民的数字素养。农民数字素养是指农民借助智能设备和数字技术获取与甄别数字信息,并利用数字信息进行互动交流、创造价值的能力[8],包括数字文化、数字技术、数字经营和管理能力等。2022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实施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工匠园区”。这体现了培养“数字工匠”人才的时代需求。“数字工匠”是指具有现代产业所需的技术技能,熟练掌握智能化网络化技能,善于融入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复合型技能人才。[9] 当前,为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适应智慧农业转型升级需求,亟需培养高素质数字化农业人才。因此,农业职业教育应以数字化技术和应用技能为支撑,紧跟农业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契合农业数字化发展,融入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培养既懂智慧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又能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即“数字新农匠”。
二、智慧农业背景下“数字新农匠”培养的价值意蕴
(一)破解“三农”瓶颈问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促进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确保粮食安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举措,促进农业高产、优质、绿色、高效和可持续发展,解决“怎么种地”问题。因此,为缩小城乡差别,补齐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三农”短板,亟需增强农业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为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必须大力发展面向“三农”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紧跟农业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培养既精通智慧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又具有较高数字素养、工匠精神,且能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数字新农匠”,以契合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二)构建数字化共生体系,增强农业职业教育适应性
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厚植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强化实践意识,弘扬创新精神和绿色理念,赋予学生“三农”情怀,这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为此,亟待推进文化赋能与课程思政融合,培养扎根乡土的本土化、数字化高素质农民,为赋能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智力和文化支撑。增强农业职业教育适应性,应对接智慧农业产业发展,将农业新产业、数字农业人才、农业科技创新一体推进,校农共建跨界融合的农业职业教育生态新格局。这是培养数字化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因此,智慧农业背景下,构建产业、教育、人才、文化、科技融合的数字化共生体系,是解决“怎样培养人”问题的生态内涵,也是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路径的根本遵循。
三、智慧农业背景下“数字新农匠”培养的现实困境
数字化时代,实现农业强国的战略目标,数字化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必先强。目前,我国却面临数字乡村建设的人才匮乏、农业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缓慢和产学研用脱节严重等现实困境。
(一)数字素养不足,数字化农业人才匮乏
数字素养不足、数字化农业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发展的瓶颈。我国农村人口的教育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普遍偏低,农业信息素养和经营管理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农业数字化转型的人力资源需求。2021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农村居民数字素养平均得分为35.1分,城市居民的数字素养平均得分为 56.3分,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比城市居民低37.5%。这说明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远低于城市居民。同时,乡村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存在城乡、地区差别。2024年5月,国家数据局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显示,2023年,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 83.3%,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6.5%,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距为16.8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城乡数字接入的差距较大,“数字鸿沟”明显,势必造成农村数字化教育滞后。因此,乡村本土化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匮乏,是影响我国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发展智慧农业的路径不畅,数字化教学模式滞后
一是智慧农业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契合数字化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不强。涉农职业院校现代农业专业群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与乡村特色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不匹配。教学过程不能紧密对接农业企业一线生产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缺乏校农共建的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制约了复合型数字化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产教融合困难。二是适应智慧农业创新发展的科教融汇难。一方面,涉农专业教师的科研素养不足。由于偏向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教学的实际需求脱节,很难联系智慧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开展技术创新,立地式科技创新实力和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数字化农业生产新技术与企业实践案例等较难转化为教学项目,不易融入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致使培养本土化实用人才的路径受阻。尤其在我国农村偏远地区,由于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数字化教育模式滞后,乡村数字化农业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不足。亟需校地合作,完善配套的政策制度体系,共建智慧农业实践教学基地,构筑农业生产、教学培训、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于一体的数字化实践创新平台,构建产科教互融共生的协同育人模式,以适应智慧农业产业发展需求。
(三)“产学研用”链接不紧密,协同创新动力不足
一方面,校农产教融合是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农科教融汇是农业科技创新元素与农业职业教育育人元素的有机融合。这种农业“产科教”间的耦合链接,需要一体化统筹和协调发展。而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实践却把农业“产学研用”割裂开来,导致数字化的农业技术创新、农业人才培养、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与农业产业需求严重脱节,数字化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与数字化农业产业的契合度不高,数字化农业人才供给与智慧农业生产需求的匹配性不强。另一方面,科研反哺教学、数字科技赋能教学的良性互动机制不健全。由于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路径阻滞,农业职业教育缺乏数字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多元主体参与的育人机制不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模式不健全,致使科技链、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对接不够紧密,协同创新的动力不足。
四、智慧农业背景下“数字新农匠”培养的推进路径
基于数字化发展理念,本文重点对接智慧农业产业,围绕“数字新农匠”培养目标,借助文化赋能,打造数字化、项目化“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校地多元协同育人平台[10];通过融入科技元素和数字化技术,推进实施“双融”驱动育人策略,旨在为智慧农业背景下高素质“数字新农匠”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党建文化赋能,重塑“数智”理念
首先,赓续工匠精神内核,培育高素质农民。依托校村合作,实施校村党建引领示范项目,强化农学课程思政,渗透“三农”思政元素,弘扬工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耕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真实的乡村环境和数字化农业生产的田间,融入农耕文化,渗透“一懂两爱”思想,厚植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大国三农”情怀,提升农科学生和乡村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其次,强化数字化新理念,培养“数字新农匠”。服务区域智慧农业产业发展需求,面向乡村基层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数字化农业知识和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传播新技术,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工匠精神和数字素养,又有农学基础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理念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加快数字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对接区域产业,打造“一体”平台
第一,数字技术可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企深度融合育人[11]。高职院校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需求是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因此,农业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和数字融合于一体的实践创新平台[12],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通。“一体”平台是“政校村企行研”多主体参与“产学研用”一体推进的数字化实践创新平台,借助产教、科教“双融”驱动发展。一方面,通过对接智慧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实施数字化的农业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培育适应乡村农业产业振兴的“数字新农匠”;另一方面,将数字化的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融入智慧农业生产过程,推广应用到田间地头,促进智慧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13]第二,农业职业教育应通过“政校村企行研”多元主体联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造农学结合的数字化实践教学平台[14],构建“产学研用”四位一体育人模式,实现“校村企产教”深度融合。因此,涉农职业院校应设置智慧农业专业对接地方特色产业、课程标准对接农业生产岗位;实践教学中应构建校农合作的“产业项目驱动”实训新模式,培养学生的数字技能,带动区域数字化农业产业项目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切实提升高素质农民主体的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