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劳动教育数智化转型的逻辑意蕴与实现路径
作者: 任顺叶 刘京京 佟丹丹摘要: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劳动教育的数智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这既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活劳动形式变化的题中之义,更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然而,劳动教育在转型实践中仍面临着观念错位、内容窄化、环境失真等现实困境。为推动数字经济时代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构建数智时代新型劳动观、重塑多元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打造虚实融合的立体化育人空间,以培育数智时代全面发展的新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数字经济的发展赋能增效。
关键词:数字经济;劳动教育;数智化转型;逻辑意蕴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5)04-0072-08
数字经济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新经济形态,它已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1]数字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的发展为劳动教育数智化转型提供新的机遇,但也对劳动教育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必须打破传统的劳动教育形态,通过融合虚拟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教育内容更加灵活多样,教学形式更加互动沉浸,学生能够在虚实结合的教学环境中获得具身化的劳动体验,深化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和理解,进而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探索数字经济背景下劳动教育数智化转型的逻辑意蕴、现实困境和实现路径,是培育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劳动者的关键,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与建设的重大课题。因此,要全面推动劳动教育向数智化、个性化、精准化方向发展,以培养出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劳动者队伍。
一、数字经济背景下劳动教育数智化转型的逻辑意蕴
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劳动教育发展进步的重要抓手。伴随智能技术的多元涌现和升维,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劳动教育模式的革新,数智融合成为协同发展的重要命题。劳动教育的数智化转型基于数智技术驱动,对劳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实践环境等全面革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劳动技能,从而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数字信息时代,随着科技革新的加速迭代和数智技术的深度融入,在数字经济和教育变革的协同共振下,劳动教育的数智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
(一)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原生动力。[2]马克思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3]。以劳动工具变革为标志的生产力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满足了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主要通过运用石器、木器、骨器等原始工具来采集野果和打猎以维持基本的生存需求。这种直接从自然中汲取物质的方式,虽然满足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但困囿于自然条件,劳动具有高风险和低效率的特征,个体在劳动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显现。在农耕时期,人类开始通过土地耕作、驯养家畜及手工业制造,主动改造自然以维持生活。这一时期,铁器等工具的普及极大提高了劳动效率。然而,囿于农耕劳动的繁重和周期性,使劳动仍主要用于维持生存需求,人与劳动的关系仍未摆脱对自然的高度依赖。在工业革命时期,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器大规模应用于生产,劳动者从传统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转向操作机器的机器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劳动异化现象也日益凸显,劳动者陷入枯燥乏味的重复性生产过程中,人的主体性被抑制。在人工智能时代,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核心的智能技术正在重塑劳动形态,人类从机械、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向着更有利于社会、更有利于自然,更符合内在需求并体现自身价值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飞跃”[4]。
数智技术的发展进步虽然改变了劳动的形式与内容,但劳动的核心价值依然在于体现人类主体性和实现自我发展的可能性。技术进步使得劳动形式趋于多样化,从传统的体力劳动扩展到机器劳动、知识劳动等。然而,劳动的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并未因此式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数智化转型使人们从异己的劳动中解放出来,通过技术革新提升劳动效率,改善劳动条件,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劳动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可能。但数智技术的广泛运用,可能会引发劳动者的边缘化。劳动者被技术系统替代,从而失去对劳动过程的控制。为规避智能机器奴役和宰制人的思想和行为,劳动教育在数智化转型中应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关注劳动者的权益和发展,通过再教育和终身学习机制提升劳动者对智能技术的运用能力,使他们能够掌控技术工具,而不是被技术主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这一思想为劳动教育的数智化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撑。数智技术的应用,如在线教育平台、虚拟现实技术和智能教学系统,为劳动教育模式变革擘画了宏伟蓝图。智能技术不仅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数据信息生成学生画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还能帮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和体验实际劳动情境,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然而,技术只是手段,教育的核心目标不仅在于适应生产需要,更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推动劳动教育数智化转型过程中,不能局限于智能技术的应用,更要注重劳动者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系统方法论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在数智时代成为兼具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主体,更好地适应未来时代的发展需求。
(二)数字经济条件下活劳动形式的根本变化
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6],是指劳动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耗费[7]。活劳动作为社会生产中的关键因素,其形式的变化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数字经济时代,以智能机器为代表的新型劳动资料使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革,人们从服侍机器向智慧支配智能转变,这既是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劳动向更高阶段跨越的重要表现。
数字经济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劳动形式,带来了活劳动形式的重大转变。平台和算法技术使劳动者成为数字系统的操控者和被管理者,劳动形式更趋于间接性和数据化。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机器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表现为单个工人的劳动资料。机器的特征决不是像[单个工人的]劳动资料那样,在工人的活动作用于[劳动]对象方面起中介作用;相反地,工人的活动表现为:它只是在机器的运转,机器作用于原材料方面起中介作用”[8]。随着互联网、大数据、量子信息等新一代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劳动过程逐渐从机器劳动向知识劳动转变。这不仅仅是劳动工具智能化的结果,更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对象之间关系的深刻重构。在当今社会,数智技术的普及更进一步使劳动从传统的“操作”向“控制”和“设计”方向转变,劳动者的主要任务不再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而是通过对数据、信息及算法的输入和优化,重新塑造劳动生产全过程。
数字经济时代劳动的时间与空间结构发生了深刻转变。传统工业劳动以固定时间段和特定工作场域为主要特征,但随着数字劳动的兴起,劳动的时空维度得到了极大拓展,展现出不同于传统工业劳动的内在逻辑与运行机制。在时间向度上,数字劳动打破了朝九晚五的传统工作样态,以弹性工作和任务导向为核心,实现了工作时间与非工作时间的无缝融合[9];在空间向度上,数字劳动使劳动空间趋于去中心化,劳动者的生产活动不再局限于特定场域。移动设备、远程工作及云协作平台使劳动者的劳动行为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社交媒体内容创作者通常根据流量高峰时段调整工作时间;自由职业者可以在咖啡馆完成工作任务。这种时间与空间去边界化的劳动形式,不仅满足了劳动者的个体需求,也促使劳动效率得以最大化,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契合了数字经济高频运转与即时响应的内在要求。
数字经济推动了劳动形式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劳动不再局限于物质产品的直接加工,而是向知识创造、信息分析与情感劳动等领域延伸。特别是在符号生产和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劳动者的成果难以像传统产品那样被直接量化,而更多是通过网络流量、数据反馈及用户交互等隐性方式体现。这种变化对劳动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即如何培养劳动者适应多样化的劳动形式,如何让劳动者在复杂化的劳动过程中获得主体性认同。劳动与教育作为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整体,活劳动形式的变化倒逼劳动教育通过数智化转型来适应科技发展之势。数字经济时代活劳动形式的根本变化,不仅体现在劳动工具的智能化升级,更反映了劳动内容和劳动方式的革命性转变。这也为研究劳动教育的数智化转型提供了重要视角,即如何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赋予劳动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其在新的劳动形态下拿好时代发展的接力棒,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新篇章。
(三)劳动教育数智化转型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劳动教育的演变历程见证了社会需求与教育模式的不断变迁。从早期的农业社会到工业化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基础的职业技能,服务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在这一过程中,劳动教育的内容相对简单、机械,主要关注工人们的技术操作能力和职业道德。进入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后,劳动教育逐渐从单纯的技能培训转向综合素质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产业链的变化,以及社会生产数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愈发凸显创新性、智能性、动态性、全域性和交叉性等特征[10]。这要求劳动者不仅要具备基本的劳动技能,更应具备创新意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因此,劳动教育在培养劳动者劳动素养方面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同时劳动教育也开始融入跨学科知识和创新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素质教育”阶段。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劳动教育要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支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基石所形成的高效能、高质量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11]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在新兴经济形态条件下衍生出的新形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它通过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及科技创新的有机融合,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和经济体系的优化升级。在数字经济的驱动下,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劳动者的劳动素养提出了更加多元化的要求,劳动者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还要具备跨学科知识、创新思维方式及对智能化工具的运用能力。然而,传统的劳动教育模式无法满足数字经济时代对劳动者的多层次、全方位需求。因此,劳动教育的数智化转型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劳动者技术技能的提升,更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数智技术作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和创新驱动的关键力量,为实现社会进步与经济繁荣提供技术支撑。数智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为劳动教育的数智化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数智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传统的劳动教育模式注入新鲜血液,催生出一种新的、更高效的数智化教育体系。这种新型教育模式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为依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场的挑战。
然而,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面临着一场深刻而全面的教育革命。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迭代的新形势、推动现代制造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新使命,[12]我国劳动教育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实践环境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数字信息时代,劳动教育的数智化转型要契合技术发展变革的新需求,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更要培育出了解前沿智能理论知识、精通智能技术运用的技术型、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以此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