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突破:地理情境教学中尺度思想的实践探索
作者: 冯月銮 叶回玉
摘 要:情境教学是近年教学研究的热点,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情境问题与教学目标、学习任务不匹配,造成知识零散、不成体系的问题。为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学生系统认识地理事象的能力,本文以“城镇化”为例,提出基于尺度思想的地理情境教学基本思路。通过尺度划分,明确教学目标;通过尺度选择,创设情境问题;借助尺度关联,解决情境问题;借助尺度推绎,促进认知迁移拓展。
关键词:困境与突破;地理情境教学;尺度思想;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5)05-0034-04
一、地理情境教学困境
情境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与问题,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1],也是近年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热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的教学实施建议对情境的创设、情境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进行了明确规范,但在教学实践中仍面临着情境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不匹配的困境。
在一节课中,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宜过多,否则易造成主线不突出、知识零散等问题。课标强调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体现关联性,让学生在一个贯穿全过程的情境中经历地理思维的发展,避免将情境仅作为“导入”的做法[2]。因此,一“境”到底与“主题式情境教学”等方法被一线教师频繁应用于地理教学中,这对于课堂的连贯性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首先,主题情境的创设往往依托于具体的较小尺度区域,以一个具体情境贯穿课堂始终,但情境尺度较小或尺度单一易造成情境问题难以覆盖所有教学目标,导致情境与学习任务以及教学目标的匹配度不够。其次,教师可能过分注重主题情境的创设,缺乏对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的深度挖掘,使得情境与学习内容之间缺乏本质、内在的联系,造成情境学习中知识零散,不成体系。
二、地理情境教学中融入尺度思想的意义
教学实践及相关文献表明,尺度思想在地理情境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情境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匹配的困境。“尺度”可分为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地理事象的尺度越大,说明其空间面积越大或时间跨度越长。尺度思想是通过“尺度透镜”观察和理解地理事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地理思想,包括尺度划分、尺度匹配、尺度关联、尺度效应、尺度选择和尺度推绎等方面(图1)[3]。
地理情境教学中融入尺度思想的意义有以下三方面。第一,避免知识零散的问题。地理情境教学中通过划分不同的时空尺度,学生能够按一定秩序认识地理事象,明确各知识点间的联系,避免过度关注小尺度情境,忽略大尺度、普适性的认知建构。第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任何一个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发展、变化都是时间、空间2个维度不断变化的结果[4],依托尺度思想,学生能够从不同时空尺度全面、动态、系统地分析地理情境问题,以及将地理情境中的空间尺度与相应的时间尺度相匹配,从而分析出影响地理事象的主导因素,进而从深层次建立学生的地理思维结构。第三,促进认知结构的迁移。通过对不同尺度情境探究,完善认知结构,再通过尺度推绎,解决不同尺度情境问题,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应用。
三、突破困境:基于尺度思想的地理情境教学思路
依据尺度思想相关理论、课标对情境教学的指导建议以及教学实践总结,笔者建构了基于尺度思想的地理情境教学一般思路(图2)。依据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对教学要点进行尺度划分与尺度匹配。地理情境的结构主要包括时间、空间、情节、问题4个方面[5],情境的创设必须明确时空尺度,且不同的教学要点适用的教学情境尺度有所差异。通过对比分析,选择最佳时空尺度,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再通过与其他不同尺度地理事象相互联系,或改变认识地理事象的时空尺度,引导学生真实探究,解决情境问题,完善认知结构并推演应用,解决其他尺度的情境问题。
四、基于尺度思想的“城镇化”地理情境教学实践
“城镇化”是笔者参加“2023年全国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展示交流活动”的课例,该课例获评“创新示范课”,教学设计与实施充分体现了尺度思想在地理情境教学中的应用。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对城镇化有一定感性认识,了解城镇化涉及城市人口增长和城市规模扩大等。但学生只关注自己所处地区的城镇化,缺乏对不同尺度地区城镇化进程与特点、影响及措施的理解,需要教师基于尺度思想,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城镇化。
1.尺度划分,明确教学目标
情境问题是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服务,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内容,对教学要点进行尺度划分与尺度匹配,厘清教学内容结构。“城镇化”一节的课标要求为“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2],主要包含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能够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归纳其特点;二是分析城镇化的利弊。“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体现不同的时空尺度,可从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中国和某一城市等不同尺度引导学生进行城镇化进程对比,归纳其特点,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城镇化的利弊”是指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意义以及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适合落实到具体的小尺度区域进行分析,应重点分析有利影响,对于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基于上述分析,明确“城镇化”一节的教学目标:①以具体区域为例,能够解释城镇化的概念并归纳其3个标志;②通过图文资料,说明不同尺度区域城镇化的过程及特点,并能够解释具体区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提升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素养;③以具体区域为例,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城镇化的意义及城镇化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并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培养人地协调观。
2.尺度选择,创设情境问题
情境的创设若选择大尺度区域,则应侧重关注地理事象发生、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若选择小尺度区域,则应更加注重细部特征的探究。教学情境的创设需根据具体教学目标选择最佳时空尺度,以便学生能够深入情境、合作探究。“城镇化”一节以小尺度区域作为切入点,通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教材封面东宝河两岸景观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城镇化的概念与标志。情境创设逻辑为:东宝河两岸景观对比—深圳城镇化进程与城中村的形成—我国城中村改造,情境区域依次为城市内部景观—城市—国家,尺度选择由小到大(表1)。
通过不同尺度的情境问题(图4),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思考问题,培养综合素养,实现情境问题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匹配。通过从深圳到我国和世界的相关城镇化问题探究,达成课标“说明不同尺度区域城镇化过程及特点”的要求。
3.尺度关联,解决情境问题
依托不同尺度的教学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成相应教学目标。问题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尺度关联,分析小尺度区域问题时要将其置身于大尺度区域背景下考虑。例如,在分析“以深圳城中村为例,从城镇化的角度分析形成大量城中村的原因”时,教师可进行引导,通过尺度关联与转换,与大尺度的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一般特征进行对比,归纳深圳城镇化特点,从而解释“城中村”的形成(图5)。通过尺度关联与转换,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达成课标要求。
此外,探究过程还需关注尺度效应,即结果随尺度的变化可能发生改变。例如,学生通过对比不同尺度区域的城镇化过程,发现相较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具有起步时间较晚、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快的特点,但深圳却体现出不同特征:城镇化起步时间晚、发展速度很快、城镇化水平很高,说明在进行小尺度情境问题探究时,要关注区域特殊性。完成问题探究后,引导学生结合不同尺度区域的情况,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建构认知体系。
4.尺度推绎,拓展认知迁移
建构认知体系、进行尺度推绎以及迁移应用是解决跨尺度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这一过程,形成对地理问题的全面认识,理解不同尺度间地理事象的关联,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其他类似或不同尺度的问题中,以解决其他尺度地理问题。“城镇化”一节以英国城镇化进程为推绎情境,归纳伦敦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并用箭头绘制其城镇化不同阶段人口净迁移方向,英国城镇化过程与特点符合一般城镇化规律。但在尺度推绎过程中需要注意将大尺度的一般性结论推演到小尺度情境中,同时,还要关注区域间的差异性,避免直接套用既定规律解决任意尺度问题。
五、基于尺度思想的地理情境教学反思
1.情境教学中不刻意追求一“境”到底
一“境”到底能够让学生在连贯的教学情境中经历地理思维的发展,但仅利用一个情境贯穿课堂,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情境教学中不必刻意追求一“境”到底,情境应为教学服务,不应本末倒置,让教学迁就于情境。
2.关注复杂地理事象的时空尺度划分
在地理情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复杂地理事象进行时空尺度划分,即划分成多个阶段或多个小尺度空间进行分析。如世界城镇化进程可划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阶段;我国城镇化过程与特点,可划分成东部与西部进行分析。
3.尺度推绎时注意尺度效应
通过尺度推绎,能够实现规律或结论的推演,但需要注意的是,当推绎尺度缩小时,其空间异质性会增强,区域差异性更加明显。因此,不同尺度的地理事象,其结论可能会有所不同,需结合区域特殊性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 冯月銮,刘恭祥.“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主题式情境教学设计(鲁教版新教材)——以亚马孙雨林区为例[J].地理教育,2020(7):14-1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张家辉,袁孝亭.地理教育中的尺度思想:基本内容与教学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6):103-108.
[4] 王艳杰,张素娟.时空尺度思想在高考地理试题中的体现及教学策略[J].地理教育,2024(2):45-49.
[5] 王建.高中地理教学情境的创设维度[J].中国教师,2021(3):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