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学习视域下“探究与实践”栏目的实施及启示

作者: 刘菲菲 黄福卫 刘昌荣

具身学习视域下“探究与实践”栏目的实施及启示0

摘 要:本文结合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建设的经验,建构区域推进“探究与实践”栏目实施模型,在准确识变、主动求变、科学应变中重视运用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地理学科育人能力。运用具身学习理论,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探索太空,筑梦航天”为例,细化学习目标,遵循实践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融合语文、生物、历史等学科创设情境,设计评价量表,开发主题式学习任务,设计了“登月工程”课程,形成了“探究与实践”栏目设计与实施的原则、思路与策略。

关键词:具身学习;“探究与实践”栏目;探索太空,筑梦航天;“登月工程”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5)05-0053-07

“探究与实践”栏目是湘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材(2024年版)新增的重点创新栏目(以下简称“栏目”),旨在通过主题学习的方式,将学生“放”在真实的生产生活场景中,为单元知识学习提供综合实践机会,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育地理核心素养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同时,该栏目在主题与情境遴选、任务与问题设计、数字技术应用等领域完全符合具身学习要求。所谓具身学习,是基于身体感知的即时性行动和借助技术工具的结构化反思两种认知模式的协调运作,它强调身心统一基础上的实践与经验的互动,主张通过“在行动中反思”和“在反思中实践”来构建个体综合性知识[1]。《面向生活的地理: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第二版)》提出“实践地理”的课程理念,彰显了源于实践—增强实践—回归实践的实践取向[2]。基于此,“探究与实践”栏目的实施,要求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转化为地理问题;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地理问题;依托所习得的地理观,解答地理问题,进而解决现实问题,达成“身心合一”目标。《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称《地理课标》)在课程内容“跨学科主题学习”部分中提及“各地区或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具体学习活动可以参考附录2中所列出的活动,也可以结合‘内容要求’,充分挖掘本地区的课程资源自主设计”[3]。基于学生全面发展与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内涵,笔者选取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探究与实践”栏目“探索太空,筑梦航天”内容(也是《地理课标》参考附录2中所列出的活动)进行教学实践,以“登月工程”为主题,创设“可上九天揽月”学习情境,通过观察和问题式学习方式,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以下简称“登月工程”课程),为实施该栏目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依据与参考路径。

一、推进课程实施,栏目深化落实

随着新一轮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的全面启用,当前我国处于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阶段,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深入推进,课程教学走向综合化、数字化已成必然趋势。湖南省长沙市作为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聚焦课程综合化实施、数字化转型、教育综合评价等关键问题,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推进教学方式变革,构建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模式。基于此,实施“探究与实践”栏目必须准确识变、主动求变、科学应变,重视运用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地理学科育人能力,以适应新的教育环境挑战。

1.准确识变:自我检视,查找问题

一方面,通过调研发现,全市课程教学中关于研究性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常面临以下“三重教学困境”:一是科任教师在观望。“探究与实践”内容主要指向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长期以来以掌握知识本身为主要目的的知识本位教学观要变革为培育学生探究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教学观,教师对于教学组织、教与学的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疑虑和担忧。二是校本教研需加强。因应试教育与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存在已久,部分备课组与教研组甚至名师工作室在培育地理实践力方面经验不足。以及新版教材通过“探究与实践”栏目,将“地理实践”这一课程内容贯穿于教材各章节之中,增加了其实施难度。三是校本实践待探索。学校组织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次数少,课程资源建设严重滞后,大部分学校能为地理学科营造学习环境的空间严重不足,部分学校建设有地理专用教室但使用率很低,重认知轻实践的评价体系也阻碍了探究与实践活动的开展。

另一方面,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中也遇到了“三大学习障碍”:非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知识观刻骨铭心;“记背为主、辅以刷题”的学习观占较大比例;“以支持单一的、可量化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主导”的智力观仍普遍存在。以长沙市芙蓉区为例,2023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学生在外出考察方面,“在地理课上有过3次及以上外出考察、实践或调查”的比例为19.4%,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地理教师探究教学水平高、较高”的比例之和为73.5%,仍然偏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足。

2.主动求变:问题导向,靶向施策

近年来,长沙市在地理课程基地建设、地理实践课程开发、教学评一致性构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接下来,以上述“三重教学困境”和“三大学习障碍”为导向,全市将率领各市、区工作室以及卓越教师,分3个步骤从主要阶段、重点任务、栏目实施、目标达成、问题解决等层面开发实施模型(图1),做好深入研究、靶向施策,在区域内建立专业、规范的“探究与实践”栏目实施范式。第一步,顶层设计区域实施规划,解决“怎么实施”的机制问题。制订区域“探究与实践”栏目实施方案,将该栏目设定为新教材实施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建立并完善实施推进机制,成立项目组,针对在自我检视中发现的问题开展主题式探究,实行项目化实施,创建“市—区—校”三级实施推进机制,合力推动该栏目实施从单一化、碎片化走向系统化、区域化和共享化。值得一提的是,《“五有四化”主题式地理教学改革实践》荣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23年11月长沙市教育局建立了5个实验区和30所实验校在中学全面推广这一成果,为“探究与实践”栏目这一难点问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平台。第二步,规划学校实施方案,解决“如何实施”的路径问题。聚焦校本研修,搭建基于“校长室—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科任教师”的“五层”学校课程教学深化行动实施路径,主动邀请名师工作室加入,积极开展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加强校本教研,将当地文化作为重点研究域,将生活情境融入课程资源,在培养地理实践力素养方面开辟新路径,并凝练实施策略,实现学校“探究与实践”栏目实施自主化、序列化、规范化运行,打消教师的疑虑和担忧。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主动探索数字赋能课程教学,即在现有条件下培育地理实践力的方式与途径,如借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师完成教学设计,营造适切的学习空间(环境),以攻克以往校本实践中存在的短板。第三步,通过标准引领开发栏目实施评价量规(表1),解决“实施得怎么样”的评价问题。通过智能技术手段,注重过程评价,助推“教学评”一体化实施,重塑学生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智力观,为各校的栏目实施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

3.科学应变:学科融合,数字赋能

其一,学科融合,促成基于身体感知的即时性学习真正发生。组织对湘教版义务教育地理四册教材的“探究与实践”栏目分类,梳理其实施中面临的各类问题,归纳形成该栏目的实施建议,为广大一线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提供重要参考。如针对“探索太空,筑梦航天”栏目,采用“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方式设计“登月工程”课程;建设好广大师生参与的“记忆长沙”乡土课程资源库,如基于探月工程月球样品备份存储韶山基地设计的“九天揽月·如您所愿”本土课程资源,开发“耳尖长沙”课程(如长沙童谣《月亮粑粑》等),在设计学习活动时设置了1条主线——月球探索,并贯穿5个主题:“嫦娥奔月”——了解世界或中国探月简史及其探月工程建设的重要成就及前景,开展“九天揽月·如您所愿”小组学习,观测月相;“月明千里”——开展“画月亮”活动,了解月球概况、别称、月食的成因及其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九天揽月”——介绍探测器或人类登月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探讨人类登陆月球对宇宙探测的重要意义以及月球模拟基地选址问题;“嫦娥探月”——对比土壤与月壤的区别,简要分析月壤在韶山“安家”的原因,说说在中国载人航天精神指引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途径,撰写赞美嫦娥探月的对联;“载人登月”——创作《新月亮粑粑》童谣或月亮儿歌,撰写航天日记、举行“人造月球”的辩论赛。以上各个主题,其实就是一个个微型课题,都有明确的目标与具体的任务,且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组成了“登月工程”跨学科主题学习。从实践效果的角度看,采用微型课题或主题式探究活动的形式,可有效分解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构建以微型课题组成的结构化任务群,有利于学生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最终完成整体任务。

其二,数字赋能,借助技术工具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探究与实践”栏目的实施呈现出以下特点:注重情境创设的层次性,激发不同学段学生的地理学习潜力;注重培养学生将现实问题向地理学科问题转化的策略;注重彰显地理学科特色和学科价值[2]。为此,需找准该栏目实施中需要突破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并采用科研手段一一攻克:一方面,运用数字技术创设丰富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学习实现从离身到具身的华丽转身;另一方面,将“数字画像”贯穿于该栏目设计、实施、评价的全过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城区,长沙市将重点放在深入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教学评一体化建设,新建了一批实验校,联合市、区工作室组建学研共同体,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建好地理专用教室,建成课堂行为分析智课教室、全景课堂语音分析评价教研平台,运用“教师画像”“学生画像”,将其贯穿于目标设计、过程实施、诊断改进的全过程[4]。在乡村,新建一批农村学科基地与名师工作站,开辟地理实践(研学、劳动)基地,开通“双师”(本地教师与远程教师)课堂,鼓励尝试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人机协同教学设计,提升乡村教师课程开发能力,让乡村教师的探究教学水平“大变样、显特色”,推动“探究与实践”栏目的顺利实施。

二、确定设计原则,明晰实施思路

1.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确定设计原则

为回应地理教育“培育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等问题,遵照具身学习原理,“探究与实践”栏目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遵循实践性原则,融入学科实践,重视学习过程体验;第二,遵循综合性原则,主动“跨”界,促进“问题解决”;第三,遵循开放性原则,倡导差异化学习,建立新型的民主师生关系;第四,遵循发展性原则,实施增值评价,表1为“登月工程”课程评价量规,达成课程育人的目标。

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晰实施思路

“立德树人”的落实力度与效果,关系到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探究与实践”栏目的实施思路:形成“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与学思路,建构“登月工程”课程内容(图2),创设基于真实情境的地理学习环境,利用问题链与任务链驱动学习小组完成学习任务,达成通过“在行动中反思” 和“在反思中实践”来构建个体综合性知识的目的。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应用关键能力敢于解决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积极探索未知问题的解决方案,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关注点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此外,在实施中应用数字技术,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升师生的数字素养,优化课程结构,活化课程内容,多路径推进“探究与实践”栏目的实施,确保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探究与实践”栏目除了要测评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还要主动回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培养要求,符合具身学习的要求,加强对学生在信息时代应具备的地理实践力、信息素养和思辨能力的考查。

三、细化学习目标,完成栏目设计

1.拟定目标

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连续性与进阶性,具体表现为前序阶段学习成果是后续阶段学习内容的基础。初中和高中课程内容及其认知方法、思维方式具有紧密联系,而初、高中课程与测评所能承载的逻辑推理、思辨意识与价值认识等跨学科、超学科素养更是一脉相承[5]。因此,“登月工程”课程的学习目标应注重内容梯度衔接和形式纵深发展,促进初、高中学段的衔接与素养的进阶,助力学生实现全面、持续发展。其学习目标如下。

①人地协调观:培养科学的宇宙观,明白“天人合一”及“太阳、地球与月球和平共处、协调发展”的道理。②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通过观察月貌、月食,结合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了解有关月球的基本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理解月球对人类的深远影响,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深入了解世界与我国探月工程建设的重要成就及前景,培养科学兴趣和探索奥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③地理实践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包括遥感影像、视频素材、数据可视化图以及软件平台等,观察月球的大小形状、运动规律等;开展“画月亮”活动,掌握观测月相的方法并实践。通过实施“九天揽月·如您所愿”研学旅行活动,知道月壤成分与地球土壤的主要差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