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校园地理实践探究

作者: 顾庆蓝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校园地理实践探究0

摘 要: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基础学科,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在地理课程的内容框架中,地理实践以多种方式贯穿于课程内容之中,运用地理工具将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融为一体。校园地理实践活动重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参与,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校园“未来学习空间”的搭建、探索、维护及开发为例,探究校园地理实践活动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从而达成地理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校园地理实践活动;地理核心素养;地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5)05-0069-05

一、引言

地理学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专业跨度非常大,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基础学科。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对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价值[1]。在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地理实践是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手段。《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5版)》提到了多种综合实践的方式,其中通过考察探究活动(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锻炼的行动力和意志品质便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实践力。根据开展地点来看,地理实践分校外和校园2种:校外地理实践(如野外考察)常常受资金、安全及时间安排等因素限制;校园地理实践,则因学生对学校环境相对熟悉且有特殊情感,加之校园环境更能保障学生安全,往往受教师们的青睐。开展校园地理实践活动,进行地理实验、观察及创造,可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并尝试借助可用工具和方法解决地理问题,体验和感悟人地关系,在活动中做到知行合一、乐善乐学、不畏艰难,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课程思政是指依托思想政治课程之外的各门课程,在充分挖掘学科思想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在系统的教学中传播理论、引导价值、激发情感、塑造品格,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2]地理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紧密相连,旨在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思政教育的融入[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图1)。通过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价值,加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及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主观能动性,使地理教育与思政教育形成协同发展效应[4]。

笔者所在的中学坐落于“鱼米之乡”——无锡北部,所在区域属城乡结合处,学校地理位置优越,能够为师生提供一个方便、宁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面积较大,校园在规划中预留了近6 000平方米的绿地,学校为其命名为“未来学习空间”。其功能主要是为学生的校园课外实践提供活动空间。因此,从地理学科角度来看就为校园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空间优势和可能性。

二、校园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1.“未来学习空间”校园地理实践活动的流程设计

“未来学习空间”地理实践活动分为3个部分:搭建“未来学习空间”、探索“未来学习空间”和维护及开发“未来学习空间”(图2)。其中,搭建“未来学习空间”的具体实践又分为3个步骤:确定空间轮廓主题、绘制空间平面图和实地按图搭建。

2.“未来学习空间”校园地理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

以学校规划中的预留空地作为活动区域,教师事先进行踩点和测量,设计实践问题并编制“‘未来学习空间’地理实践手册”,制订地理实践评价方案并强调实践注意要点。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后要明确每组的活动任务,带领学生认识相关实践工具,并在专业指导下练习使用。组织学生接受团队合作教学培训和相关安全教育,保障校园地理实践活动安全有序地实施[5]。

“未来学习空间”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循地理视角,创实践空间,育核心素养”,具体实践活动内容如表1所示。

本次校园地理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发现、搜集和处理地理信息,分析、解决真实问题,实现课堂知识与现实情境的迁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三、校园地理实践活动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

“未来学习空间”校园地理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行内容设计,在充分挖掘各活动内容的思政元素基础上,将校园地理实践活动与思政元素进行有机融合(表2),实现地理学科与思政的同向同行,共同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四、“未来学习空间”校园地理实践活动的评价

“未来学习空间”校园地理实践活动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评价量表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制定,并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综合进行[6]。学生为活动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同时教师要注重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素养、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变化,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本次校园地理实践活动的评价可采用如表3所示的成果评估综合表,其中,满分为100分,等级评定为A优秀(A≥90 分)、B良好(80分≤B<90分)、C中等(70分≤C<80 分)、D及格(60分≤D<70 分)和 E不及格(E<60分)。

五、结语

本文以“未来学习空间”的搭建、探索、维护及开发为例,通过挖掘校园地理实践活动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发现其与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育人目标有诸多共通之处。笔者通过开展“未来学习空间”校园地理实践活动,尝试将课程思政元素与校园地理实践活动进行有机融合,这也是将其与地理课程融合的一种尝试。笔者发现,有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校园地理实践活动对学生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及综合思维的提升更具促进作用。上升到地理课程层面,丰富的思政元素有利于充实地理课程内容,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思想品质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段玉山,袁书琪,郭锋涛,等.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一)——前言、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J].地理教学,2019(5):4-7.

[3] 龙丹.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23.

[4] 魏璐瑶,曾怡俊,倪可欣,等.课程思政背景下冷水江市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探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24,24(3):60-67.

[5] 李娟,张华丽.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校园地理实践活动探究——以探究校园景观“花溪”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4(16):78-80.

[6] 张燕妮.跨学科融合的地理项目式研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以“斜塘老街”研学活动为例[J].地理教育,2025(1):70-7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