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

作者: 袁德玲 唐首锋 肖立春

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0

摘  要:基于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论,设计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探讨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改革探索,目的在于提升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效果。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的指导下,结合教育部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该研究在课程中引入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通过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通过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该文希望能够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的高素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提供新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1-0015-04

Abstract: Based on goal-orient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y and constructivism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y, the contents, methods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re designed. Exploring the integration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to the reform of the 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course, with the aim of enhanc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urses. This study, under the guidance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and in alignment with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 "Guidelin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integrates the core concep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nking into the curriculum. It accomplishes the seamless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through a blended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approach. By exami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within the Atmospheric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course, this paper aims to leverage this aspect as an opportunity to enhance teaching quality and pave the way for nurturing top-tier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characterized by innovation and patriotism.

Keywords: thought on eclolgical civilization; Atmospheric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teaching desig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reform

更高质量立德树人回应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其中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及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学习逐渐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工作重点[3]。以此为契机,探索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三全育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工作。

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思政教学内容具有天然的学科优势和重要意义。首先,在知识融合的角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内容涉及大气污染治理知识与工程实践、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发展史及污染评价国际标准等,课程内容本身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史、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思想史及生态治理成果等内容密不可分。其次,生态文明思想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尤为重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最高指导,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思想和治理实践与课程原有知识体系相结合,不仅具有发挥专业课思政育人的天然优势,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拓宽学生对环境治理行业的认识,从而将个人专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相统一。此外,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在该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我国生态文明治理的伟大实践,无疑能够提升课程思想深度,促进跨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有助于课程质量的提高。最后,从高等教育育人功能的角度,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社会对污染治理专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要求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本领,也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能够胸怀大志,勇担民族复兴重任。

尽管围绕环境工程及其他专业课程已经产生了丰富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但是如何将其他课程思政建设成果迁移到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仍未得到充分的研究。与此同时,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仍有一定的改进空间,围绕课程思政教什么、怎样教等问题的研究在当下仍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围绕如何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教学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维度深挖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的方式方法,介绍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的思路和经验,以期落实课程思政改革的要求,从而夯实课程质量建设,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效应。

一  思政教学融入教学内容改革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4-5]。拾珍于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容,共同体理念、“双碳”目标、“两山”理论、区域协调发展和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等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是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课程思政内容的核心融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需要深刻把握其战略远谋、理论内涵、价值观和实践指引。根据现有研究的总结,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案例可以包括历史事件、权威数据、时事政策、工程实例、人物事迹和传统文化等多种形式[6]。

基于生态文明思想,本研究认为应当在教学内容改革中做到思政教学与专业内容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知识传授与精神培育相结合三个结合,从而深化学生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认同和拥护,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对大气污染治理及生态文明建设前沿关键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根据上述的“三个结合”设计原则,结合一线教学经验和教学章节安排,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就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与实践融入课程教学进行了系统的内容梳理,具体见表1。

本课程教学团队在梳理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生态治理案例及精神培育教育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素材,开发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和思路:第一,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具体的知识情境下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理论,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成为课程教学的思想指导,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第二,思政教学内容横跨多学科、多领域,案例选取包含党的重要文件、地方环境治理战略规划文本、环境经济学实证研究、国家环境统计数据、大气污染公害事件及本领域前沿科技创新案例等多个类别和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视野和关心时事热点的意识,促进知识融会贯通。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基础知识,还要了解相关政策及其背后的逻辑,以及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梳理未来成为相关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远大志向。第三,教学内容既有高密度的专业知识,也重视立德树人的德育内容建设,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能够学知识、学本领,也能够懂道理、修品格。第四,教学内容的深度符合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特点,考虑本课程面向的学生已经修过多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课程的思政教学内容既不能过于浅显、重复、浮于表面,又要提纲挈领,在有一定理论深度的同时易于学生接受。通过以上教学内容设计,不仅能够丰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达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效果,同时能够切实提高课程内容建设的质量和标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思政教学引领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由Wiggins等[9]提出的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理论认为,所有教学环节都围绕这些目标进行系统化设计,好的教学设计应当遵循逆向设计流程:首先,明确所期望的学习结果;其次,确定学生展示理解和技能的证据;最后,规划具体的教学体验和活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和效果是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根据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在专业课程的教学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基础上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10]。在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后,接下来需要围绕课程思政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开展的方式方法。考虑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思想塑造属性,思政教学需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将思政教学内容巧妙融入专业教学[11],这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知识传授的本领和技巧,还需要具备思政育人意识,掌握思政教学元素,运用课程思政内容沁润、感化人心的教学艺术[12]。此外,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知识是通过学生自身的经验和与环境的互动主动构建的。因此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提供真实情境和丰富资源,鼓励合作学习和反思,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应用所学知识,深化理解[13],这就要求思政教学的方式方法不仅要灵活多样,还要注重学生的参与。

受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启发,本研究基于真实教学改革实践,总结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建设要点如下。

在教学方式选择上,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方式,既保证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质量和效果,同时协调好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内容教学,避免影响专业教学。具体而言,一方面在线上学习的部分,授课教师会提供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料,方便学生在课后学习并启发学生思考。例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专题讲座视频、相关政策文件及生态文明治理的典型案例分析等。学生可以在线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治理的战略部署,阅读《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重要文件,从而在课前全面了解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知识背后国家生态文明治理的宏观背景。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环节,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引出专业教学内容,注重互动和实践。例如,在燃烧与大气污染章节中,教师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结合环境经济学关于秸秆焚烧和空气污染社会经济成本的研究论文,分析现实中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结合燃料燃烧、大气污染气象学和大气污染物扩散等相关知识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旁征博引,了解大气污染对社会经济、居民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培养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责任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