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和科研”驱动下森林昆虫学教学探索
作者: 马涛 温秀军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等院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和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而科学研究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探索的重要举措。以华南农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核心课程森林昆虫学为例,深入剖析专业课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并结合科学研究,培养大学生兴趣爱好,充分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形成“思政和科研”驱动下的教学理念,积极适应新时代新农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实现社会价值和内在修养,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相行,构筑育人大格局。
关键词:思政;科研;教学;专业课;森林昆虫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1-0036-04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guided under the though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It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to carry out the "three-whole education" of moral cultiv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Taking the core course Forest Entomology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combines scientific research to cultivate interests and hobbies of college students, fully stimulate their learning initiative, enhance their operational ability, and then form a teaching concept driven by "ideology-politics and research". We actively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agricultural talent training in the new era, constant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teaching quality, help students realize social value and inner cultivation, realiz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the same direction, and build a general pattern of education.
Keywords: ideology and politics; research; teaching; specialized course; Forest Entomology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同时,2020 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广大教师要促使课程思政元素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在全国所有高校中全面持续推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1]。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对如何进一步推进思政课程建设作出了部署。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努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尤其是在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将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产生教书和育人的协同效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4]。同时,为积极响应高等农林院校新农科发展的要求,切实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在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森林保护专业的契机下,以森林昆虫学专业核心课程为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科研成果导向”“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理念,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牢记大国“三农”的初心和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
森林昆虫学是全国高等院校(特别是农林院校)森林保护专业集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于一体的专业核心课,也是林学专业的一门主修课程之一。在当前森林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其中以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红脂大小蠹、椰子织蛾和松突圆蚧等外来入侵生物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而天牛、小蠹及蛾类害虫等本土林业有害生物仍发生严重,尤其是一些次要性害虫变成重要害虫,构成严重威胁,给我国的林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加强森林昆虫学教学,厚植林业精神,牢记“三农”情怀,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与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大学生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当下,森林昆虫学的教学常关注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该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思政元素的引入,同时,学生往往过于关注考试,对主要的知识点掌握较好,缺少给学生独立思考、参与和探索的机会,这些均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所以,要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观赏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注重学科的应用性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从专业的角度讲,学习森林昆虫学这门课程,可以促使学生了解昆虫的形态特征、危害特点、生活习性和成灾机制等,掌握其防控技术,进而应用先进的防控技术保护森林不受害虫的危害[5-6];从思想政治的角度出发,通过这门课的思想政治建设,可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职业精神,肩负历史使命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从科研的角度来看,可以早早培养兴趣爱好,充分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文章通过探讨“思政和科研”驱动下的教学理念,深层次优化教学方法,积极适应新时代新农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帮助学生实现社会价值,明确社会定位,进而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相行的育人目标,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一 课程思政的内涵和重点
课程思政是高等院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围绕政治认同、爱国主义、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等方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培养导向,将思想政治教育顺其自然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政协同前行,促使课程思政广覆盖,赋予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重任,并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各种专业学科的育人成效,有助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高科学文化素质、志存高远和勇于担当的接班人[7-9]。
(一)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必要性
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不仅要传授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还需考虑将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社会伦理观、基本的道德标准动态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进而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只有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培养方向,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构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线,抵制各种错误思潮、错误言论对学生的危害,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广泛覆盖,赋予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重任,并进一步提升和改善专业学科的育人成效。
森林昆虫学课程作为森林保护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挖掘现有课堂教学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深植于课堂教学,梳理各章节教学知识点和思政元素的有机关联,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森林昆虫学课程教学,实现协同育人,厚植爱国情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爱专业、爱学校、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 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探索
森林昆虫学课程的授课章节主要分为绪论、昆虫生态学与森林害虫综合管理、森林害虫对森林的影响、食叶害虫、蛀干害虫、顶芽枝梢害虫、地下害虫和社会性害虫等,要基于相关的思政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围绕老一辈林业工作者、塞罕坝林业精神、乡村振兴以及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等,精准设计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探索,进而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图1)。笔者在讲解绪论时,阐述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引出早在晋代采用黄猄蚁防治柑橘害虫,《齐民要术》也记载了害虫的防治技术,还有养蜂技术和蚕桑文化,华夏几千年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病虫害综合防治经验,可增加学生们的文化自信感和自豪感;而昆虫对人类的益处也很多,像蜜蜂在采蜜的过程中可以帮助植物授粉;黑水虻可以有效处理家禽粪便、食物废弃物、作物秸秆等,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蟑螂的表面提取物可制作药剂(康复新液),用于金疮、溃疡、烧伤和烫伤之创面;还有大多数的食用昆虫,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像蝉的若虫(知了猴)、龙虱、蚕蛹等。当然讲到害虫的坏处,讲解蝗灾的严重性后果,倡导学生珍惜美好生活,节省粮食,而马尾松毛虫、天牛、小蠹等对我国松林造成的危害,引领学生注意保护森林,避免滥砍滥伐,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还有社会性昆虫的行为,像蚂蚁、白蚁,虽然个体较小,但它们各司其职,而这要求大学生也要像社会性昆虫一样,爱岗敬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同时注意团队的协调合作,发扬合作共赢的团队精神;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森林昆虫的历史,物种的多样性,进而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科学探索的精神。昆虫生态学与森林害虫综合治理章节时,讲授环境因子对昆虫生长发育、种群动态的影响,阐述化学农药及绿色农药对害虫的防控,通过引入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创作的《寂静的春天》,阐述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呼吁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生态调控,借此可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倡导学生应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保护自然,自然才会更多地回馈人类。
此外,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和自由贸易区的实施,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笔者通过讲解南方地区重大外来入侵物种,像松突圆蚧、松材线虫、红棕象甲、桉树枝瘿姬小蜂、湿地松粉蚧和红火蚁等,以及对其他严重的外来入侵害虫,美国白蛾和红脂大小蠹等,分析外来入侵物种传播蔓延规律及生物多样性影响,生动形象地讲解了食物安全法、生物入侵和国门生物安全,引出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引导同学关注学些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法律法规,通过课堂讲解,增强了国家安全意识、法治意识及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使命感,也了解到国家安全形势,保护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防范和应对生物安全风险,促进生物技术健康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国家安全需要全民共同行动起来,守护国门生物安全,共建美丽生态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