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资源与创新实践

作者: 陶塑 张世杰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交叉融合为新时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提供重要契机。该文聚焦这一交叉学科的发展潜力,从共享研究对象、共通理论基础与共同热点研究主题等维度梳理其增长点;进一步探讨心理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赋能、研究方法创新、干预手段优化及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等方面的创新驱动力;最后提出整合研究目标、互补研究方法、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及加强学术生态建设等实现路径。旨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为交叉学科的理论拓展和实践创新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交叉学科;学科建设;跨学科视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1-0065-05

Abstract: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psychology offers a significant opportunity for innovation in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al potential of this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by identifying growth opportunities through shared research subjects, common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intersecting key research themes. Furthermore, it explores psychology's role as an innovative driving force in advanc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theoretical enrichment, 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 optimization of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and support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s pathways to achieve integration, including aligning research objectives, complementing research methods, apply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ig data, and fostering a robust academic ecosystem. The study aims to enhance the scientific rigor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viding new perspectives and approaches for theoretical expansion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in this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sychology;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discipline development;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思想政治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展现出多学科融合的显著特征。其中,心理学作为探索人类心理和行为内在机制的重要学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与方法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它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入剖析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全新视角和技术路径[1]。自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概念提出以来,已有诸多研究对其产生背景与学科归属[2]、学科性质与特点[3]、研究对象与内容[4]及研究领域[5]进行了界定,一些学者还通过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40年的发展历程,对学科的演进轨迹进行了全面分析与综述[6],并提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正处于完善攻坚期等结论[7]。尽管已有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进行了较为明确的阐释,并对其研究主题与发展阶段进行了有益探讨,但整体视角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长期以来,该领域被视为边缘学科,相关研究更多聚焦于学科发展的困境与争议,而较少关注交叉学科如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同时,在如何充分挖掘心理学潜在资源、实现心理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赋能,以及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路径方面,研究仍显薄弱。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要“厚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8]及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均强调了“加强……交叉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交叉学科的发展前景,系统分析其学科增长点与赋能路径,深入挖掘学科交叉融合的资源优势,并提出具体的融合与创新策略,以期为学科建设注入新动力和新思路。

一 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交叉学科的潜力与价值

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交叉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两者不仅在研究对象上高度契合,在理论基础与研究主题上也存在深层共通性。这种交叉融合不仅能够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优化,同时也为心理学的应用研究拓展了新的视野与领域。

(一) 共享的研究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规律,其研究内容涵盖了个体思想与行为形成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分析社会环境与教育对象间的复杂互动,以及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和领导职能的优化路径[9]。这些研究内容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紧密相关。心理学旨在通过精确观察与解释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预测特定行为的发生并在必要时进行干预控制。这些研究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构建和实践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作为交叉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专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2]。心理学通过深化对个体心理活动的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依据;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实践验证的丰富场景,二者在相互依托中实现协同发展。此外,心理健康教育是广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这表明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学科拥有共享的研究对象,同时又在研究视角和目的上各具侧重:心理学关注于对心理现象及行为规律的科学解释与预测,思想政治教育则聚焦于思想品德的塑造与教育实践的有效性。这种差异与互补性为两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 共通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基础上有显著的共通性,均以多维理论框架为依托,分析和阐释道德、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机制,从而指导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借助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以及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等理论,深入剖析个体思想的生成与转化过程,结合伦理学与社会学视角,研究教育策略设计与实施中的规律性。这些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而在实践层面,心理学注重通过干预与控制调节个体的心理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加强调通过教育引导来塑造人的思想、品德与行为。近年来,学者们亦提倡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旨在通过提升个体心理素质,促进其积极心理与行为的内化与发展[10-11]。这些共通的理论基础为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融合提供了坚实支撑,整合这两者的理论框架,既能更为精确地阐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又能增强理论的解释力与实践的指导性。

(三)  共同的热点研究主题

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教学心理[12]及情感教育[13]等主题的研究持续深化。例如,如何通过心理干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利用心理学技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与实效性,已成为实践中的关键议题。这些问题不仅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需求,也为心理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问题同样拓展了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近年来,心理学研究者在政治态度、政治认同和生命意义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个体道德发展、态度转变及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也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点领域。这些研究主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例如,通过研究亲社会行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善念结构[14],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文化根基和心理学支持。同时,心理学对政治态度[15]、政治认同[16]及生命意义感[17]等主题的研究,深入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基本规律性问题。这些共通的议题推动了两学科的深度交叉研究,为学术创新提供了新契机。

二  心理学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注入驱动力

自19世纪末科学心理学创立以来,心理学已构建了系统的理论体系、严谨的研究方法和多样化的教育策略与干预手段。尤其是在近年来,随着认知神经科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心理学所蕴含的丰富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注入了新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工具。通过理论赋能、方法创新、实践优化及教师能力提升,心理学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提供了坚实支撑,还可以推动其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中的深远发展。

(一)  理论赋能:丰富教育的理论体系

心理学理论的引入可以大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心理逻辑,为教育实施者与教育对象的心理过程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提供深刻的理解。一方面,心理学理论可以促进对个体心理机制的深入剖析。例如,发展心理学和道德心理学理论揭示了个体道德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内在规律;态度理论有助于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个体态度的形成和转变机制;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心理学中的个体网络需求心理理论与网络认知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提供了指导;社会认同理论和群体心理传播规律则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群体宣传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社会心理学理论也为社会治理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发挥提供了指导。另一方面,心理学规律和理论可以指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工作。如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有助于提高教育传播的效果,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分析,结合理论制定更有效的教育策略;社会心理学理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接受规律及最佳传播途径;管理心理学理论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了激励机制的思路;人格心理学理论则可以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通过将这些心理学理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中,教育的科学性和实践效果将得到显著提升。

(二)  方法创新:提升研究深度与科学性

心理学前沿研究方法的引入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将极大拓展研究的视野和深度。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主要依赖质性分析,注重对教育过程中的观念、态度和行为的描述与解释。相比之下,心理学的量化研究方法,如心理测量、问卷调查和实验法,显著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客观性、系统性和精准性。这些方法使得研究者能够更清晰地界定变量,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得出普遍性和可验证性的结论。此外,认知神经科学手段,尤其是脑成像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视角。通过追踪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大脑活动,认知神经科学揭示了思想、情感与行为背后的神经机制,为我们深入理解学生的认知加工过程、情感反应及行为选择提供了细致的生物学依据。这不仅优化了教育方法,也提高了教育效果。进一步地,大数据分析方法能够提供大量的实时数据,可以通过对学生行为、社交数据及在线互动的系统化分析,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潜在规律,进而预测学生的思想变化趋势,为教育决策和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这些先进研究方法的引入,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工具箱,还在科学化水平和研究深度上弥补了传统研究方法的不足,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更加严谨、细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