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平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多维协同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 隆院男 胡庆麟

基于产教平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多维协同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0

摘  要:在如今国家战略规划和产业进步急需高水平创新人才之际,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迫在眉睫。该文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产教融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多维协同培养模式,并以水利类专业为例介绍实践经验及成效,为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产教融合水平提供思路。

关键词:产教平台;多维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产教融合;水利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1-0154-06

Abstract: Nowadays, when the national strategic planning and industrial progress urgently need high-level innovative talents. It is urgent to reform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industry-teaching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proposes a multi-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cultivation model, and introduces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effectiveness with water conservancy as an example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enhancement of the industry-teaching integration in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The study provides ideas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industry-teaching integration in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 industry-education platform; multi-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training; graduate education for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s;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water conservancy major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途径,对于国家科技水平进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1-2]。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占据了关键地位。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逐渐凸显,集中于偏重理论而忽视实践、重视知识传授而轻忽能力培养、强调记忆而非应用等方面,从而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往往被动学习多于主动参与,缺乏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以及职业认识不足等问题,表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3-4]。因此,如何汇集多方资源联合培养高质量人才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要实现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学生培养的紧密融合,而整合研究生产教融合教育涉及多个层面,具有高度系统性[5],这正是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一大优势,产教融合理念基于深入分析并吸取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方面的先进做法,同时针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具体情况所提出的一种核心教育观念。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件,该文件鼓励包括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积极投身于职业教育事业,并支持企业依法参与教育机构的建立,同时,也提倡职业学校与社会资源合作,共建教育基础设施和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及产教融合,这一政策指引明确了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角色,为产教融合工作提供了明确保障。产教融合旨在推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快速进步[6],产教融合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了信息化、全球化及高科技发展潮流,旨在为社会培育既具备创新意识又拥有创业技能的高级技术实践人才。高校在理论探究与科技革新的领域拥有其特有的优势,而企业则在实践应用和市场运作方面经验丰富,这一模式有效助力培养能够适应时代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通过校企紧密合作,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行业的人才培养水平[7-9]。

水利工程是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工程,水利行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促使水利行业从简单工程建设转变为综合性水利管理、规划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目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快速发展,水利行业在保障饮水安全、防洪减灾、改善生态环境与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作用越发重要,国家不断提出有关水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方针政策,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响应,逐步向更加智能化、绿色化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我国水利行业现已迈入转型升级和生态调整的关键时期,对高素质水利人才的需求比历史任何时期都要强烈[10]。

实施产教融合政策的宗旨在于优化政府、学校、企业和资本等各方面资源的配置,以达到资源共享与融合的服务目标[11]。本文对产教融合当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述,并以水利类专业为例,设计了产教融合顶层框架并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及知识库,以科研、项目及竞赛为载体,探讨了建立多维协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旨在全方位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专业教育的市场接受度,并促进工程教育的持续进步,为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  产教融合当前现状

(一)  产教融合缺乏顶层设计,未能贯彻培养全过程

产教融合是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手段,尤其对于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的结合尤为重要。然而目前,高校与企业在水利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合作往往局限于邀请业界专家担任导师、共同建立实习基地、实验室及工作站点或进行企业交流等有限环节,缺乏系统性且并未完全贯彻招生—培养—考核等全过程。

在招生阶段,尽管国家推行了分门别类的招生政策,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募过程仍主要由高校主导,缺少对于产教融合需求的体现,招生过程中很少从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需求的角度来全面评估专业学位准研究生的培养潜力、工程实践技能和专业素质。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水利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主要由高校制订,尽管考虑了理论、应用和实践教学环节,但往往忽视了行业动态和企业需求。此外,课程体系通常由高校教师设计、授课和指导,由于部分教师在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知识方面的不足,可能导致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存在偏差。在考核评价方面,毕业论文是目前用来评估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而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定位要求明确,着重于实践性和职业性,就毕业论文而言,为确保论文选题的合理性,应该从实践性和职业性的角度进行考量,然而,目前大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更偏向理论,另外,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除毕业论文外,案例、调查报告、产品等形式也可以替代论文或具有同等作用,但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高校仍然要求提交毕业论文,其他形式的评价尚未普及。

在当前的产教融合实践中,还存在一个显著问题:缺少有效的后续反馈机制。这种缺失将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学校未能系统地收集和分析来自企业的反馈数据,这阻碍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及时调整,使之难以跟上行业的步伐,由于缺乏反馈,产教融合项目可能偏离教育核心目标,造成教育内容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脱节,当理论上的“产教融合”未得到实际反馈时,理论与实操便产生了分离,这种分离使得企业和教育机构之间难以实现有效协同,形成了制约产教深度融合的结构性障碍。此外,没有反馈机制的情况下,构建利益共同体成为产教融合进程中的重难点,教育和产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会降低资源利用效率,并影响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学生可能会因为教育内容与行业需求不符而难以适应职场环境,从而面临更大的就业挑战。企业也可能因为缺乏合适的人才而受限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因此,需了解哪些产教融合的方法最为有效,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以及毕业生是否真正成为了高素质人才,同时,强调企业对毕业生的实际表现、技能匹配程度及对教育内容的即时反馈的重要性,是确保产教融合成功的关键因素。

(二)  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矛盾

从高校层面来看,高校目前仍重点关注和考核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术培养,整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依然倾向于依托传统的学术专业和广泛的学科资源。许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仍然限制在传统学科的边界之内,实际上更偏重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范式。在培养计划上,课程教学方式依旧是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听,实践过程缺失,此外,在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过程中,高等院校存在积极性不高和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这导致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联合培养项目缺乏必要的资源保障,使得产学研结合的程度不够深入,难以实现显著的教育成效。

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看中的是利润,它希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联合培养能够带来更大且直接转换的利润,相反,一位高质量人才的诞生需要长期细致的培养,企业在产学研结合中倾向于追求短期效益,而高校则期望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一矛盾变得尤为明显。同时,市场的不断变化,如政策调整、资金流动和市场风险偏好的不断转变,也对企业的投入意愿有很大影响,导致企业较难准确评估人才长期培养的投入、收益与风险。产教融合政策的出台是教育部等政府机构与行业专家共同合作的产物,政策旨在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应用性”,以解决当前培养模式过于接近学术型研究生的问题。然而,这一政策仍需辅以企业现行的运营机制、组织文化及相关利益方行为习惯的优化。

管理层面上,校企双方常常因体系差异和目标不对等遇到诸多挑战。一方面,学校倾向于注重理论基础的传授和学术成果的追求,而企业更强调实际技能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决策机制、激励体系及责任划分往往难以实现有效对接,致使合作项目在执行和管理上出现摩擦。此外,信息沟通不畅和文化融合困难也是常见问题,学校的学术导向文化与企业的市场导向文化之间存在天然屏障,这在短期内难以弥合。这些问题共同导致了产教融合过程中,尽管有着良好的初衷和潜在的共赢前景,但校企之间在管理层面仍旧面临着复杂的调整和改进过程。

同时,部分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资源整合不够强有力,未能深入发掘双方合作潜能的不足,在协同创新平台、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及专业发展等方面,均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例如共同建设的专业领域融合度不够,缺少以产业需求为驱动的、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共同制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等。此外,双方也未能共同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模式,导致高校与企业之间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衔接也不紧密。

产教融合设计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由政府推动的规定来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用性,解决目前培养模式在职业特性上与学术型研究生过于相似的问题。在产教融合政策的早期阶段,资源配置的方式相对单一,主要由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对参与该政策的实体进行资助,以此来激发企业投身于校企合作的热情,并改善其盈利状况。此外,政府可以采取减税、免税、退税等多种措施,为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提供一定的经济利益,从而减少这些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成本和风险。这样的政策设计旨在帮助企业实现最大的投资回报,进一步鼓励更多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的行列。然而,此类变革将会给企业原有的运营体系、企业文化和相关利益方行为习惯带来一定冲击,实施产教融合的举措必然会干扰企业在人力、资金、物资和时间上的配置,此外企业还需要面对如何将企业导师的评估和激励机制与企业现行制度对接的挑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