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订单班”双轮驱动的生物工程SRT培养模式探究

作者: 周防震 周毅峰 方庆 卢延克 彭木 王智勇 周志

“导师制+订单班”双轮驱动的生物工程SRT培养模式探究0

摘  要:大学生科研训练(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SRT)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湖北民族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开展基于“导师制+订单班”双轮驱动的SRT培养模式,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一定的成效和经验。通过整群抽样的方式,对生物工程专业2021届和2024届学生进行SRT参与情况和相关绩效进行调查和总结分析,以期为加强生物工程专业内涵建设和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研训练;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生物工程;导师制+订单班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1-0160-04

Abstract: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SRT) is an effective way and important mean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The bioengineering major of Hubei Minzu University has carried out the SRT cultivation mode based on the two wheel drive of "tutorial system and order class", explored and innovated the implementation scheme of training, and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and experience. Through cluster sampling, a survey and summary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on the SRT participation and related performance of the 2021 and 2024 students majoring in biotechnology,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trengthening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biotechnology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application.

Key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cultivation mode;  practical teaching; bio-engineering; tutorial system and order class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主学习[1]、开放性学习[2]和研究性学习[3-4]重构教学已成为诸多国家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并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新工科建设应时而生,并已成为我国工科教学改革的方向标[5],其人才培养模式也突显了创新的特点。普遍认为,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SRT),通过创新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对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6]。

湖北民族大学地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所拥有87年办学历史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截至2024年,经过21年的发展,湖北民族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形成了以“导师制+订单班”双轮驱动的SRT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图1)。在导师制下(大一下学期开始实施),学生SRT主要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和参加各级专业竞赛等方式进行。而订单班主要针对进入大四学年的高年级学生,这些学生如有意愿,可以报名参加企业订单班,在企业完成一年期的SRT项目。

为加深了解双轮驱动SRT体系实施的绩效,探索其科学性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对湖北民族大学生物工程专业2021届和2024届普通本科毕业生进行整群抽样调查,总结成效和经验,分析“导师制+订单班”双轮驱动的SRT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意见,以期为双轮驱动SRT创新培养体系的健康、可持续实践提供参考。

一  抽样对象概况

2021届和2024届生物工程专业普通本科毕业生共计71人,其中女生41人,男生30人。2021届(2017级)男、女学生数分别为11和18人;2024届(2020级)男、女学生数分别为19和23人。此外,2021届学生自2020年春季学期(大三下学期)—2021年春季学期(大四下学期),共计3个学期受新冠感染疫情的影响,主要开展线上教学;而2024届学生受到疫情的影响,自入校开始连续4个学期亦主要开展线上教学。

二  SRT参与情况

无论是2021届还是2024届,所有生物工程专业学生自大一下学期开始落实导师制,即每名同学安排一位教师,作为其SRT、大学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由表1可以看出,在导师制下,2021届(2017级)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积极开展各级各类SRT项目,其中大二下学期至大三上学期(2019年度)是参加SRT最频繁的年度,共计有7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4项专业类竞赛;而大一上学期没有实质的SRT项目发生;从订单班来看,全班有3人参加了企业订单班,他们在大四学年在生物高新企业开展为期一年的SRT训练。整体来看全班29人中27人参加不少于1项的SRT项目,SRT累计参与率93.1%;62人次共计参与了20个项目,平均单个项目的参与人数为3.1,人均参与SRT项目数为2.1(62/29)。

2024届(2020级)生物工程专业0720401班全班42人中34人参加不少于1项的SRT项目,SRT累计参与率80.9%。由表2可以看出,大二下学期至大三上学期(2022年度)仍然是参加SRT最频繁的年度,共计有2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5项专业类竞赛,而大一上学期也没有实质的SRT项目发生;从订单班来看,全班有12人分别参加了5个企业订单班。66人次共计参与了22个项目,平均单个项目的参与人数为3.0,人均参与SRT项目数为1.6(66/42)。

三  SRT相关绩效

参加SRT以来,2021届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共获得5项校级奖励和1项省级奖励;而2024届生物工程专业学生校级、省级和国家级获奖项数分别为2项、

3项和1项(图2)。可以看出,与2021届相比较,2024届生物工程专业学生获奖的规格和层级有明显的上升。

从公开发表科技论文来看,2021届和2024届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共发表了3篇论文,共涉及4名学生参与论文发表(图3)。

从硕士研究生升学率和就业率来看,2021届和2024届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升学率分别为27.6%和23.8%;而就业率分别为93.1%和90.5%(图4)。

四  讨论

(一)  双轮驱动的生物工程SRT培养模式可行性

就业数据显示(2011—2018年),湖北民族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27.5%的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55.0%的学生进入企业(其中生物类、医药类企业28.8%),6.4%的毕业生进入事业单位,11.1%的学生选择自由创业(图5)。

不难看出,尽管面临疫情的考验,2021届和2024届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升学率和就业率(图4)与往届(2011—2018年)基本一致。这些数据说明,成立于2003年的湖北民族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到2024年底,经过21年的发展,已经十分清楚“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基本问题。而“导师制+订单班”双轮驱动的SRT培养模式,显然增加了对“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入思考。

2019年9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对“建立健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进行了明确表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将导师制列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湖北民族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导师制+订单班”双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既符合大政方针,也体现了地方民族院校特色。

2021和2024届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在“导师制+订单班”双轮驱动下的SRT累计参与率分别为93.1%和80.9%。这表明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严重影响3学期或4学期的条件下,生物工程专业SRT的累计参与率仍然可以保持在80%以上的水平。这就暗示“导师制+订单班”双轮驱动的SRT累计参与率具有作为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优势自选指标的可能性。

从订单班的参与率来看,2021和2024届生物工程学生的参与率分别为10.3%和28.6%。2024届学生订单班参与率较2021届翻了一番以上,同时,2024届学生的考研升学率明显低于2021届。因为备考研究生入学考试,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考研意愿强,参与订单班的SRT积极性就低;相反考研意愿低,报名参与订单班就越积极。

企业订单班是生物工程专业与生物企业联合开设的一年制SRT项目。参与企业订单班的学生,主要由相应的订单班班主任及企业相关负责人指导和管理,主要从事生物工程技术有关的科研活动,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的试验并进行信息脱敏处理后完成本科学士毕业论文。学生在企业订单班,不仅有一年期的系统SRT经历,还能享受法定节假日和每周两天的双休制,还能得到一定的生活补助、奖励,甚至直接签订就业协议。目前,湖北民族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已与南京、杭州和武汉三地四家生物企业签订了订单班合作协议,可以有效开展基于订单班形式的SRT项目。

不难看出,双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体现了“学生中心”理念,也彰显了“产出导向”。因此,作为地方民族院校在激烈的专业竞争和就业竞争中,除了坚持和强化导师制下的SRT,加强基于订单班的SRT是行之有效的明智之举。当然,及时总结“导师制+订单班”双轮驱动的SRT培养模式的经验,在落实中坚持“持续改进”,必将使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助力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还能有效地促进高质量就业。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确保双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职业要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

(二)  双轮驱动的生物工程SRT培养模式主要建议

在导师制下参与的SRT项目,特别是校级SRT项目因经费非常有限,存在主要由负责人一人完成的情况,这使得通过开展SRT整体提高工科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初衷大打折扣。这就要求SRT项目的指导教师能够科学管理好项目团队,做好分工协作,尽可能地提高整个团队成员的科研素养和业务能力。此外,学生在导师制下参与SRT过程中,科研论文的产出显然严重偏低(图3)。在订单班中参与SRT的一年时间里,受制于企业对关键研究数据的保密要求,学生更难有科研论文的产出。显然,学生公开发表论文数量低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科研论文发表周期长。调查发现,学生主要是通过参加SRT获奖和参与培训的方式获得毕业要求中的必须完成的创新学分。从教学制度上,完善创新学分的获取方式,增加科研论文创新学分的赋值,对于促进科研论文的产出将会有积极作用。同时,导师合理地规划和设计在大一下学期至大三上学期前完成必要的SRT内容,及时进行总结和论文撰写,还是有较大概率在大四学期大学毕业的时候公开出版学术论文的。

前期统计表明,生物工程专业8年(2011—2018年)硕士研究生平均升学率为27.5%,最高升学率39.53%。这就暗示,理论上2021届生物工程专业升学人数应该为8人,最多不超过11人。这样,2021届生物工程专业理论上至少可以安排18人进入企业订单班开展SRT项目。同样的计算方法,理论上2024届生物工程专业升学人数应该为11人,最多不超过16人。这样,2021届和2024届生物工程专业理论上至少可以分别安排18人和26人进入企业订单班开展SRT项目。因此,生物工程专业大学生SRT的重点可能是在导师制下,在大三下学期重点开展思想工作、企业宣讲和对比分析,动员更多的非考研的学生及考研意愿不强烈的学生积极地参与为期一年的企业订单班SRT项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