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赋能”的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作者: 张蓓 张剑 宋淼

基于“实践赋能”的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究0

摘  要:“两个大局”和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变革,对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提出高质量要求。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环节,需要“与时俱进”和“与实俱进”。通过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分析高校实践教学“实践不实”的现实困境,以“实践赋能”为突破口,从更新“大实践”教育理念、构建融通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块、建设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和推进产教研共同体协同育人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期促进实践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

关键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新工科;食品专业;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1-0164-05

Abstract: The two overall situations of China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have prompted a profound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hat established higher standards for developing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As the key link of th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practical teaching must be also "advance with the times"and "advance with reality". By clarifying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reshap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 analyzing the practical dilemma of "unrealistic practice"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sidering "practice empowerment"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ocus on updating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big practice", establishing the hierarchical progressive talent training module, constructing the multidimen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 promoting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industry-education-research communit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for the quality of practical education while also providing high-quality compound innovative tal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Keywords: practice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new engineering; food specialty; engineering practice

当前,我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实现的交汇期,“两个大局”相互交融,既面临历史性的机遇,也应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正是引领全球创新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要素,必须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实践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策[1]。为应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国家全面推行新工科建设,持续深化人才培养的内涵与外延。工程的灵魂是实践,实践教学是衡量新工科建设质量的有效标尺。同时,高等教育的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也发生深刻变革,教与学的关系、知识获取也正在被重新定义,这也对高校的新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2]。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时俱进”和“与实俱进”。因此,在“两个大局”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亟须改革创新重塑。

民以食为天。食品专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色工科专业,也是培养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主阵地。我国食品产业已经进入到依靠科技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升级的关键时期[3]。作为当代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动手能力,如何有效培养食品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推动“大食物观”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已经成为食品产业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发展的重点问题。

基于此,以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类专业为例,研究实践赋能的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索路径,通过重塑实践教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分析“实践不实”的现实困境,从更新教育理念、构建人才培养模块、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和推进产教研共同体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培养高素质的新工科创新人才,服务地方行业发展。

一  重塑实践教学体系的逻辑起点

(一)  国家新工科建设的战略需求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创新变革的重大战略行动。聚焦工程认证三大基本理念,新工科建设重点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因此,其对于实践教学质量的高要求、高需求更为迫切,这也为我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和形成工程教育的“中国力量”提供强劲动力。

(二)  高校“新质教育”发展的实践要求

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方面肩负重任。在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升级推动下,新质生产力引发教育全要素系统性变革,而“新质教育”通过实践生产提升新质生产力,从而形成双向驱动力量。发展“新质教育”是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超前识变、主动求变的生动实践,而重塑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三)  学生“卓越化”成长的现实需求

所有知识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注重学真知、悟真谛,强磨练、长本领。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打破对知识确定性的迷思,才能实现自我建构和卓越化自我成长。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当代大学生对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的需求也越发强烈,为满足学生卓越化成长的个体需求就要重塑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现实困境

目前,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仍存在观念桎梏、被动实践突出、协同机制缺失等诸多掣肘因素,对于表现出来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工程实践虚化、流于形式等情况,统称为“实践不实”[4-5]。

(一)  教学理念与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不匹配

高校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教学观念“固化”。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以方便组织实施而设置,创新综合设计偏少,学生“重复”实践现象明显,无法落实OBE理念。此外,高校囿于思维本位,忽视了产业需求侧。相较于科技产业变革的快速演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具有滞后性,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错位,这也不能有效支撑新工科人才实践能力的有效达成。

(二)  实践教学模块设计和平台建设不充分

实践教学缺乏顶层设计而呈现碎片化。目前高校实践环节多分散于各课程中,根据单一课程设计并独立实施,环节间的交叉和资源共享不畅通,导致出现重复、脱节等问题,学生对此产生困惑,影响教学效果。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未与时俱进更新专业前沿,难以结合社会产业需求;教学以学生体验式的验证实验为主,实践平台支撑不足,缺少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沉浸式自主创新过程。教学手段仍旧传统单一,以及“走马观花”式的参观等被动型学习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多维度能力的培养。此外,随着智能+教育融合的技术快速发展,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也存在基础薄弱、不规范等问题,无法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育人功能,不利于学生自主实践学习[6]。

(三)  产教研多主体协同的实践育人机制不够完善

产教研融合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实践教学要构建与之匹配的机制体系。然而,一方面高校要同时负担高额的实践成本和被扭曲的学生安全成本,工程实践的数量和质量降低,只能逐渐走向经济、安稳的“校内模式”,长期处于自我封闭循环的状态[7]。另一方面,企业、科研院所主动参与合作动力不足,实习需求与接待能力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难以建立长久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实践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三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一)  实践赋能引领“大实践”教学理念,形成知行合一的育人格局

理念引导行动,教育理念随着高等教育在社会中关系转变需要及时更新。区别于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惯性,“大实践”教学理念试图形成一种以人为本、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践赋能思维,而把理论知识看作能力培养所需要素之一。“大实践”绝不是简单地增加实践比例,而是将核心转移到实践教学,使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等都围绕实践教学开展并且提供相应的支撑,最终以能力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

践行“大实践”理念以学生的实践能力需求推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突出实践对教育的驱动力。首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实践改革创新要适应网络时代“原住民”的特点和成长规律,结合社会产业实际需求、院校定位及特色等全链条参与,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培养高水平实践创新工程人才。其次,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工程教育实践中,用客观的科学实验引导学生,以交叉融合构建知识空间,以实践为导向打破知识迷思,实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8]。再次,坚持开放创新,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大实践”中全面发展。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桎梏,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传递创新意识、思维等;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以问题为指引,实现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建构,深度挖掘学生在动态实践中的潜力。

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工程专业认证为导向,全面践行“大实践”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从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聚焦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结果为导向(OBE),实现从“分数”向“能力”转变,强调教育的“产出”质量。以持续改进为保障,以评促改提升实践教学质量。通过不断探索反复实践,2019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一流专业,2022年成为河南农业大学首个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基于强化实践教学,全面落实“实践赋能”有利于推动新工科建设理念创新,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食品专业拔尖创新人才,从而探索形成一种高水平的实践育人格局。

(二)  全程融通构建层次递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激发实践内生动力

面向新工科建设和大食物观发展的需求,以前瞻引领、交叉综合为导向,融合实践创新渗透性,构建全程融通、层次递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块体系(图1)。根据工程教育认证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的要求,以教改为抓手,结合食品行业需求和教指委委员、食品高校专家意见,不断优化实践教学顶层设计,构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教学模块体系,逐层递进培养食品专业人才的实践创新素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