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城融合、多方协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 赵环宇 刘伟 王业琴

摘  要:高校与城市协同发展背景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不仅要关注人才质量,还应承担推动区域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的职责。该文深入分析地方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问题,并提出在地方政府政策引导下,通过与地方产业紧密融合,实现专业与产业有效对接,探索人才培养与城市、产业深度结合的多方协同发展模式。

关键词:校城融合;多方协同;研究生培养;地方高校;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1-0169-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cities,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students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the quality of talent but also take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regional enterprises and driv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issues related to the reform of the cultivation mode for professional master's stud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s a multi-party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odel. This model, guided by local government policies, aims to achieve an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academic programs and industries by closely integrating with local industries, thereby exploring a deeper integr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with cities and industries.

Keywords: university-city integration; multi-party collaboration; education of Master's degree students; local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 integrated development

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为实现这一宏伟战略,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全方位培养。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需通过优化教育结构、提升教育质量、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为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强国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使其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卓越的工程实践能力,并能创造性地解决企业的实际工程问题。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行业企业中的比例越高,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推动力就越强,从而彰显了创新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驱动力[1]。因此,深入研究研究生培养模式,特别是以培养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硕士研究生,不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和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

一  校城融合发展机理

高校作为人才高度集聚的场所和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策源地,已成为推动城市乃至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高校与城市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依存关系,相互促进、共荣共生[2]。高校的发展依赖于城市提供的发展空间、优良环境和必要支持,同时城市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市场出口,另一方面,高校的发展不仅直接带动了城市区域经济的增长,而且通过产学研用等多方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进而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因此,研究校城融合发展的模式及其实现途径,结合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正相关性,对于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同时也对促进区域城市的创新发展具有深远意义[3]。通过深度融合区域城市的发展需求于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之中,并构建政府、产业、学校、研究机构和用人单位等多方协同的培养机制,不仅能够推动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还是实现高校与城市双向赋能、共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策略[4]。

二  地方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研究生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匹配度不高

据调查发现,地方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大多沿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使得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区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供给不足等问题[5]。其次,高校在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时,重点考虑自身专业优势、师资结构、热点研究方向等,缺乏对接区域和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再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缺少针对不同产业和区域特色的定制化培养方案,难以满足区域市场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二)  产学研用多方合作缺乏长效机制

产学研用多方合作模式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经济快速增长,但是,现有合作模式大多着眼于某一个或几个项目的合作,而缺少对城市产业发展规划而建立的长效合作机制,这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也使得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发展难以持续。究其原因,政府引导的缺失与不足是重要因素[6]。政府引导政策针对性不足且落实滞后,导致产学研用合作缺乏长期规划;同时,由于协调机制不完善,问题难以及时解决,增加了深度合作的难度和成本。

(三)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于培养需求

近年来,随着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7],导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凸显。第一,导师队伍规模不满足培养需求。第二,培养过程“重学术、轻实践”。许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对区域地方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产业以及行业最新实践情况的了解不够深入,指导内容仍以理论指导为主,不重视实践环节训练。第三,缺乏有工程经验的导师。专业研究生导师很多是从高校毕业就承担导师工作,自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使得这些导师难以参与开展区域科技合作与产业实践。

(四)  实践能力培养难以有效落实

企业实践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不仅帮助研究生紧贴行业前沿,深入了解企业发展需求,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深度融合,还能让研究生在实践中反思自身知识体系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然而,受到实习经费不足、实践实习基地资源有限、实习内容与行业发展不匹配、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不一致,以及企业内部缺乏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等多重因素影响[8],专业硕士研究生企业实践难以有效落实,严重影响了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五)  科研成果难以支撑产业发展需求

受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高校的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显著差距,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在科研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高校往往更注重自身的特色和发展目标,而较少对接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具体需求,导致科研成果难以直接转化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动力,同时也增加了科研成果转化的难度,造成了科研资源的不充分利用[9]。科研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不足,使得企业技术创新缺乏活力,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制约了城市整体经济的持续与健康增长。

三  “校城融合、多方协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途径探索与实践

为培育高质量应用型的专业硕士研究生,需协同高校、政府及企业等多方力量,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与城市、产业、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一)  发挥政府引导优势,促进多方协同发展

高校的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引导。创新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必须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引导下,才能融合各方资源,实现持续发展。具体实现路径如下。

1)长期规划与政策支持。政府需深入研究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制定持续性的产学研合作规划,及时出台和调整相关政策,为多方协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2)引导协作与支持。政府引导支持高校参与产学研协作,鼓励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对接,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一致。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支持高校外引内培等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建立产学研合作实体机构。政府利用资源、信息优势,主导建立产学研合作实体机构,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各方资源,协调各方力量,推动产学研各方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协同创新,并提升成果转化效率。

4)加大资金投入。政府通过增加资金投入,调整资金投向,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贷款贴息等方式,为产学研用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特别是支持主导产业企业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二)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多方协同发展

高校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关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同时,积极承担城市创新发展的责任,以确保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城市产业发展需求相符合,促进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体实现途径如下。

1)推动学科链、专业链与产业链的紧密对接。高校应注重培养能够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硕士研究生,使研究生能力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产业的发展方向。通过推动学科链、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对接,可以实现研究生学术水平、实践能力的提升与地方产业升级、发展的同步融合,进而实现高校的专业学科发展与区域产业的共同提升和协同进步。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针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的具体需求,应采取“内培外引”相结合的战略。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职称评定等多方面激烈措施,引导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到行业企业进行挂职或兼职锻炼,为教师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产业背景提供空间。同时,协助企业培养技术专业人才和能手,并聘请技术骨干担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企业导师或产业教授。

3)践行“双师共导”,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实施“双师共导”培养模式,即每位研究生由校内学术导师和企业或院所的技术人员共同指导[10]。研究生在校内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后,将到企业或院所的相关技术部门进行至少半年的顶岗实习。实习期间,企业导师将负责指导研究生,布置科研或工作任务,并由企业负责培养过程的跟踪和管理。在培养过程中,校内学术导师与企业实践导师将紧密合作,共同规划研究生的研究课题和专业实践方案,确保学术前沿性与实践应用性的有效结合。

4)制度创新保障科研聚焦产业发展。高校致力于制定促进科研创新的规章制度,为科研活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充分利用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促进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间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鼓励教师深入参与产学研合作和技术成果转化。其次,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主要聚焦地方重点产业发展前沿的课题研究,鼓励研究生参与基础科研研究和技术攻关项目,积极参与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