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融合”课程思政模式在眼科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探索

作者: 刘晶晶 王姝丹 玄迪 孙婉彤 田秋野 张弘

摘  要: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手段。该文以眼科学教学为背景,探讨课程思政在眼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现状,提出“交叉融合”课程思政模式应用于眼科学教学的方法和实施路径。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将眼科学教学内容进行多学科多专业交叉整合,并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融合形成特色思政模式。该思政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不仅显著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意识。上述改革为进一步提高眼科学课程思政建设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眼科学;交叉融合;第二课堂;临床医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1-0177-04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ed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and current state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Ophthalmology teaching, proposing method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ways for a "cross-integration" model applied to ophthalmology education.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reforms,  Ophthalmology curriculum content is cross-integrated with multiple disciplines and specialties, organically combi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wi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merging the second classroom with the first to create a distin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This model has achieved significant results in teaching practice, which not only enhances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innovative spirit but also enhances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The aforementioned reform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improving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Ophthalmology course.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phthalmology; cross-integration; second classroom; clinical medicine teaching reform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多次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应运而生,指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通过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使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实现“课程育人”的整体目标,从而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类专业课程之中[2-3]。

眼科学作为医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内容涉及视觉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然而,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眼科学的专业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探讨课程思政在眼科教学中的实施路径,将立德树人作为课程建设的根本任务,通过“1引领2融合”的影响式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形成符合新医科建设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  课程思政融入眼科学教学的必要性

(一)  眼健康的教学需求

眼健康是国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全年龄段人群全生命周期[4],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眼健康需求对新时期的眼科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国民健康的相关论述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部署,眼科学教学需要不断加强临床、科研、科普的力量投入;提高老年人群年龄相关性眼病及全身性疾病相关眼病的综合保障能力;做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防控和医学干预,做好防治近视的科普教育宣传。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教育的融合需求

医学教育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眼科学作为医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患者的视觉健康与生活质量,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培养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眼科学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还能帮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保持正确的道德方向。

(三)  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迫切性

随着医疗行业的发展,社会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专业技能,医务人员还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课程思政,能够在眼科学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职业素养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适应现代医疗需求的合格医务人员。

(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的融入有助于打破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壁垒,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

二  课程思政在眼科学教学中的实施现状

目前,眼科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实践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医学伦理、社会责任等问题[5]。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的支持,课程思政在眼科学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参差不齐。在健康中国和新医科建设的背景下,医学发展理念正在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需要医学人才担负起提升全民健康力的责任。

我们的课程改革始终秉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于是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经数据分析后发现学生大多只注重短期成绩,很少去思考自身对于社会的价值,反思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目前课程缺少对职业价值的引导功能。曾经的社会实践可能存在形式化,导致课程思政对学生的职业价值引导较少。

三  课程思政融入眼科学教学的挑战与对策

(一)  教学资源的有限性

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然而,当前眼科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大多集中于专业知识,而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资源较为匮乏。因此,需要加强资源建设,如开发相关教学案例、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料等,以支持课程思政的深入开展。

(二)  教师素质的提升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其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效果。因此,学校应通过培训、研讨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教学设计能力,使其能够更加自信、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

(三)  评价体系的完善

目前的课程评价体系多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为主,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较为欠缺。为了更好地推动课程思政的实施,应建立和完善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内的多维度评价体系,从而全面反映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四  课程思政融入眼科学教学的实施路径

2022年教育部全面启动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及积极推进新医科建设计划,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5-6]。基于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能够提升全民健康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针对目前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交叉融合”的影响式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解决课程对职业价值引导不足的问题。课程将眼科学内容与多学科多专业知识整合,将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融合达成育人目标,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一)  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

眼科学向前承接基础医学,如解剖学、免疫学等,横向又与其他临床学科存在重要的交互。因此,为了实现培养“眼科+X”的医学人才,在教学内容上需要以眼科疾病为核心整合多学科内容,纵向连接基础医学知识及横向拓宽其他临床学科疾病。引导学生始终把病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施治,在教学中传递人文关怀。与此同时,眼科学与工、文、理科存在重要联系。互联网大数据、AI诊断眼部相关疾病、光学仪器的更新、材料学对眼部药物制剂的贡献,以及心理学中医患沟通在临床工作中的辅助作用等,因此我们把与眼科学相关的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专业中的相关知识融入教学内容,助力学生成为新医科人才。教师可以利用AR和VR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病例,加深学生对病理学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诊断能力。最终实现多学科、多专业交叉整合教学内容。

我们在教学中始终强调哈尔滨医科大学“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主动将课程思政融入眼科学教学中[7]。课程回顾哈尔滨医科大学近百年的发展岁月,弘扬英勇“战疫”的我国卫生防疫、检疫事业创始人伍连德博士和为克山病的预防与治疗工作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于维汉院士的“大医精神”[8-9],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意识,培养政治坚定、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并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构建课程思政元素,从不同角度挖掘眼科学特有的思政元素。激励学生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着眼服务社会,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例如,在讲解眼科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同时,可以讨论如何通过专业能力为社会服务,如何在医疗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近视防控的宣传片,增强学生对社会健康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另外,案例教学法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在眼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医患关系、疑难眼病诊疗等,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医学伦理、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等问题,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

在第一课堂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通过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思考力。例如,在讨论患者隐私保护和知情同意权时,可以通过模拟场景,让学生扮演医生和患者角色,体验和思考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处理类似问题,从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引导课外实践,增强实践能力与责任感。课外实践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建设特色第二课堂,其中包括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健康教育宣传等课外实践,通过亲身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例如,打造“光明行”社会实践品牌,组织学生到社区为老年人进行眼科义诊、走进中小学生校园宣传近视防控工作,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光明行志愿者服务队赴边远地区进行公益手术,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临床实践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作为医生的社会责任;建设青少年近视防控科普宣传基地;督促学生制作科普宣传作品、担任青少年近视科普基地讲解员,在社会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加以应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