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悖论:我们为何捍卫伤害自己的低价?
作者: 任雅琪 蒲信竹低价是一种能力,低价且高质才是实力。
大量消费者主动为使用隔夜柠檬片的蜜雪冰城辩护,这一反常的行为背后,反映的是当前消费市场环境下的深层社会心理和结构性问题。本文将解读这一现象背后的消费者自我驯化机制、玩梗文化逻辑以及平台算法的共谋作用,进而探讨其对消费市场健康发展的启示意义。
“效能失衡”的消费市场遇上“牛马”打工人
当前中国消费市场正面临普遍的“效能失衡”困境一价格与品质的对应关系出现断裂,高价不再必然意味着高品质,而低价往往伴随着明显的质量妥协。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蜜雪冰城长期塑造的低价亲民形象为其产品赋予了特殊的“高性价比”符号意义。根据未来智库发布的报告,截至2024年,蜜雪冰城在国内的门店数量已达到40510家,其中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占比达 5 7 . 2 % ,覆盖全国4900个乡镇,乡镇覆盖率高达 7 2 . 4 % 。蜜雪冰城的“王牌”产品冰鲜柠檬水仅售价4元/杯,同时蜜雪冰城持续做出如“欢迎民警进店休息”“2021年郑州 “7.20” 特大暴雨捐款2600万元”等公益行为,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经济实惠 + 道德担当”的双重认知。当绝大多数品牌无法提供合理的性价比时,蜜雪冰城成为消费者心中稀缺的“价值洼地”。
这种“效能失衡”的市场困境导致消费者的自我驯化。长期面对不合理的市场环境,消费者主动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和价值判断标准,以适应现实条件,具体表现为对低价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刻意忽视或容忍。在蜜雪冰城案例中,尽管存在隔夜食材问题,但相较于其他品牌更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如用脚踩的酸菜、淋巴肉制作的梅菜扣肉等,消费者更倾向于将隔夜柠檬片视为“可接受的代价”。这种心理机制同样因品牌公益形象得到强化一在抖音平台,有自媒体作者发布视频文案“网友维护的从来不是蜜雪冰城,而是蜜雪冰城的一次次善举”获13.3万点赞,彰显出道德资本对容错阈值的提升作用。
消费心理学研究显示,当人们在某个价值维度(如价格)获得极大满足时,会倾向于弱化对其他维度(如安全)的要求。蜜雪冰城的极致低价策略与公益行动形成“价值补偿链”,触发了消费者的心理平衡机制。从更深层次看,这种自我驯化是消费者对失衡市场的一种消极适应,反映了大众在面对结构性市场问题时的无力感。
隔夜柠檬片引发的对抗式解码
在这次舆论风暴中,互联网玩梗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事件曝光后,“你是说十几个记者在蜜雪冰城蹲了一年才发现店员小心翼翼用保鲜膜包起来的隔夜柠檬片”“这边建议先查一下我妈冰箱里放了不知道多久的菜”等反讽式评论迅速传播,获得大量点赞和广泛转发。这种话语形式表面上是娱乐化的调侃,实质上是消费者对市场表达不满的象征性反抗,以及对曝光事件的对抗式解码。值得注意的是,玩梗内容中频繁出现“饭堂不说,路边摊不说,卫生币不说,揪着柠檬片不放”等表述,说明蜜雪冰城事件在消费者眼中更像是一场“选择性执法”的典型案例一当其他领域存在更严重的安全隐患时,这片被保鲜膜精心包裹的隔夜柠檬片,反倒成了无辜的“替罪羊”。消费者用戏谑的方式表达了“相关部门存在‘柿子专挑软的捏’的嫌疑”的潜台词。这种集体辩护背后,既包含着对监管标准不一的质疑,也暗藏着消费者的自我保护一在现制饮品价格不断攀高的市场背景下,低价亲民的蜜雪冰城成为消费者维护自身消费尊严的存在。

当代年轻消费者普遍以“牛马”打工人自嘲,这种自我矮化的网络身份认同与对高价低质市场的不满情绪相互强化。在缺乏实质性改变渠道的情况下,玩梗成为一种安全的情绪宣泄方式,引发社交媒体上的数字狂欢。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玩梗式反抗具有明显的群体认同功能。在社交媒体时代,观点表达往往不仅仅是个人态度的传递,更是群体归属的确认。支持蜜雪冰城的声量越大,反对的声音就越容易陷入“沉默的螺旋”,最终形成表面一致的舆论景观。这种群体动态进一步强化了消费者对品牌的维护行为,使其超越了单纯的食品安全讨论,转变为一种文化立场的表达。
这不禁让人思考:当所有人都沉浸在玩梗的快乐中时,我们是否在无形中纵容了本不该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这种集体性的戏谑表达,表面上是对品牌的支持,实际上则可能演变为对质量问题的变相妥协。更值得警惕的是,当严肃的食品安全讨论被简化为一个个网络热梗时,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对具体问题的关注,而且是对整个食品行业质量标准的认知底线。
这种娱乐化消解的背后,反映出一个更深层的社会心理:在消费降级的压力下,人们通过玩梗来缓解“既要便宜又要安全”的认知矛盾。但这本质上是一种逃避一一逃避对真实问题的思考,逃避作为消费者应有的维权意识,最终可能逃避出一个越来越低的行业标准。
算法喂养下的安全问题解构
社交媒体平台的流量逻辑在此次事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蜜雪冰城本身就具有高流量特质,其亲民形象和消费群体基础为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生产素材。算法推荐机制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话题的传播潜力,将各种玩梗内容不断推送给更广泛的受众。
在这一过程中,平台完成了食品安全议题的“娱乐化转换”。严肃的食品安全问题讨论被简化为轻松幽默的段子,复杂的企业责任问题被转化为非黑即白的站队游戏。受众在参与这种娱乐化传播时,实际上成了“数字劳工”,既为平台生产了流量,也为企业完成了公关缓冲。平台算法的这种具有选择性的强调与弱化,构成了一种隐性的议程设置。当关于蜜雪冰城的讨论区被大量娱乐化内容占据时,对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理性探讨空间就被压缩了。这种议程设置不仅影响了公众认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了社会监督的正常运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ssc20250519.pd原版全文
安全是底线而非选项
在“效能失衡”的消费市场背景下,对于消费者而言,对蜜雪冰城的维护更是对自己“低价消费尊严”
的维护。但蜜雪冰城事件提醒我们,价格不应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中国消费者协会《2024年现制茶饮消费调查报告》显示,尽管6 8 % 的消费者仍将价格视为重要因素,但其中已有 5 2 % 的消费者表示愿意为更高的食品安全标准支付溢价,这个数字较2023年上升了12个百分点。这表明,消费者的质量意识正在逐步觉醒。当4元/杯的柠檬水成为消费尊严的最后防线时,我们需要重拾“安全是底线而非选项”的消费理性。而面对社交媒体上玩梗文化的狂欢,真正的食品安全讨论反而被消解。消费者需要意识到,幽默不等于纵容,维护低价品牌的情感应建立在“安全是底线”的基础上,而非以牺牲健康为代价。
对于企业,蜜雪冰城2024年财报以亮眼业绩展现了其作为“全球现制饮品龙头”的强劲增长势头。这既是商业成就,也是责任重担。蜜雪冰城须认识到,消费者这次的宽容本质上是种“情感贷款”,加强食品安全管控才是对消费者最好的回报。
对于监管部门,消费者质疑其“楸着柠檬片不放”,却对更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视而不见,这种认知反映出公众对监管公信力的挑战。监管部门应强化舆情响应,避免舆论的娱乐化倾向,同时统一监管标准、加大监管力度,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对于平台,社交媒体的流量逻辑增加了玩梗内容,却压缩了理性讨论的空间。平台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优化推荐机制,重视民生问题讨论,设置“理性讨论专区”,在相关热门话题下关联官方部门对事件的引导与解读,同时避免算法造成的“沉默的螺旋”现象,保障多元声音的存在。
蜜雪冰城事件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消费降级的时代,人们渴望低价,却未必愿意接受低价背后的代价。然而,健康的消费生态不应是“二选一”的命题一一我们既要让普通人喝得起奶茶,也要确保这杯奶茶足够安全。只有当消费者理性发声、企业严守底线、监管部门公平执法、平台负责任传播时,“低价”与“高质”才能真正共存。(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编辑:赵晓娜/微信:SunnyNana201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ssc20250519.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