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言
作者: 王炜玉是一条河
天地灵秀成美玉,美玉莹润配良人。
一说到玉,我的心突然就一激灵。好似一股甘泉沁入心脾,通透,清澈,浑身有难以言表的舒坦。
世界瞬间清凉!
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我的灵魂,似乎都在玉的光辉下沁润、洗涤、净化,焕然一新。
玉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啊!是它让匆碌、悲情的生命有了留恋,有了向往,有了寄托,有了皈依。是它让艰辛的岁月有了辉光,有了亮色,有了希望,有了梦想。
世界上有一个国度,从古至今人们都喜爱玉,崇尚玉。以拥玉为荣,它被称为“玉石之国”。它就是中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且绵延时间最长的国家。作为玉石之国的子民,我引以为荣,引以为傲。
人类使用玉器的历史是那样久远,远到大大超乎了人们的想象。1982年考古工作者在发掘辽宁西部查海遗址时突然发现了二十余件玉器,这些玉器出土惊呆了在场的每个人。这简直太出乎人们的意料了,这可是距今约八千多年的古遗址啊!那时候的古人还处在茹毛饮血的蒙昧状态中,怎么会有玉器的出现呢?人们心存怀疑,对玉器进行了科学断代,证明确实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产物。
这又一次刷新了人们对玉器的认知,在那么古老的时代先民们就开始制玉、用玉。玉也开始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认知。198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考古界发掘的“世界第一玉”横空出世。这是石破天惊的大事,它把人类文明的历史一下向前足足推移了两千多年。
查海遗址出土的玉器经科学鉴定,都是透闪石为主要成分构成的软玉,即和田玉。玉石种类多,做工精美,分为装饰品和实用工具两大类。装饰品有长条匕形器、玉玦、管状珠等,工具类有玉斧、玉锛等。其中的“玉玦”做工之精,尤为令人叫绝。
制作、使用玉器是判断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尺。查海遗址出土的玉器是玉的源头,也是人类文明的源头。在它之后还发现了古人类制作的许多玉器。如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河南南阳独山玉雕;公元前四五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玉器、辽河流域红山玉器等。
远古时期,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琢玉已从制石行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玉文化的曙光开始四处闪耀。其中太湖流域出现的良渚文化、辽河流域出现的红山文化,最为光彩夺目。
良渚文化玉石制作达到较高水平。尤其是琢制的玉器,数量众多,品种丰富,雕琢精美,均达到史前玉器的高峰。玉器上的纹饰主题神人兽面纹,是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并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玉器上还出现了不少刻划符号,这些符号在形体上已接近商周时期的文字,是良渚文化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红山文化已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制玉工艺。出土的玉器阵容庞大,有马蹄形、方圆形、钩形等装饰类玉器;有兽类、鸟类、昆虫类、水族类、人形玉器等肖生类玉器。玉器制作精美,惟妙惟肖。特别是玉猪龙,雕刻得动感强烈、形态凶猛、活灵活现。
先民认为玉是天地精气幻化而成,具有许多神奇的功能。能保护人的身体,净化人的灵魂。玉更是人类与上天进行交流沟通的媒介。他们将玉雕琢成鸟兽等各种图案,作为图腾崇拜。围绕图腾,产生了音乐、歌舞、巫术礼仪等原始的公共活动。玉图腾是玉文化萌芽初期的一种形式,是远古人类对生命宇宙最早的认知与判断。
在东晋王嘉编写的《拾遗记》中,就有关于玉石的美丽传说。《拾遗记》记载了一个以鸟命名的奇特部落,首领名叫少昊。他和他的族人特别喜欢玉,以玉鸟为图腾,以“鸟”命名。他的部族中有元鸟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鸣鸠氏、鹘鸠氏。
少昊的母亲皇娥与众不同,她还是一位妙龄少女时,便离开故土,乘木筏在苍茫的大海上漫游。有一天她乘木筏漂游到了西海之滨的穷桑之地,发现那里生长着一种叫孤桑的大树,高达八百丈。树上结满了果实,皇娥又累又渴,就摘了些果子吃,吃完后她发现自己有了青春永驻、长生不老的神通。在那里,她遇到了神童“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他们一见面都觉得彼此很亲切,两人有了相互倾慕之意。皇娥邀请“太白之精”上她的木筏玩耍,他很高兴地答应了。自此木筏成了他们玩乐、生活的爱巢。两个无忧无虑的人,开始精心布置木筏。他们将茅草编成旗帜,用桂树的树干做成旗杆,然后用玉石雕刻成鸠鸟,装饰在旗杆顶上,做成图腾。他们乘着布置精美的木筏,在大海上游弋嬉戏,过着快乐的时光。后来他们有了孩子,起名少昊。少昊长大后成为部落首领,被称作穷桑氏,也叫凤鸟氏。
我国玉石蕴藏丰富,最著名的玉产地是新疆和田。和田出产的玉颜色多样,色泽温润美艳。和田玉是人类已知韧性最强的宝石之一,它的韧性比钢铁高四倍,硬度高达摩氏6.5左右。它的储量巨大,便于开采,是中国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来源。和田玉在古时候的叫法很多,被人们称为昆仑之玉、于和玉、塞山玉、禺氏玉、钟山玉、真玉。直到清朝光绪年间才正式命名为和田玉。近代法国的物理学者根据和田玉与翡翠硬度的细微差别,把稍硬一些的翡翠称为硬玉,把和田玉称为软玉。除了和田玉外,我国出产的玉石还有很多。如甘肃的酒泉玉、陕西的蓝田玉、河南的独山玉和密县玉、辽宁的岫岩玉等。因为玉石的硬度高,古人制作玉器是用硬度更高的金刚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来研磨玉石,琢制成各种玉器。因此用行话来说,制作玉器不叫雕玉而称治玉、琢玉、碾玉或是碾琢玉。中国有句至理名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道出了琢玉的真谛。
玉是中华文明发展演变最重要的一个载体,也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一环。它和琴、棋、书、画、诗、酒、茶一道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玉是那样美好与神奇,被古人尊崇为天地孕育而出的精华或精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玉有许多神奇的功效与寓意,不同的解读赋予了人们对玉不同寄托与膜拜。
有的人说,玉为万物的主宰。这一学说认为玉具有神性,能代表天地四方及人间帝王,能够沟通神与人的关系,表达上天的信息和意志,可主宰天地宇宙和人间福祸。在古文字中,“玉”字并没有一点,和帝王的“王”共用一个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皇”字是“白”和“玉”的组合,帝王的“王”,即“天下归往也”。玉的字形为“三玉之连贯也”,即三横一竖象征一根丝线贯穿着三块美玉。《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意思是玉能代表天地四方,通过它,便能沟通天、地、人间的愿望和意识。
有的人说,玉为道德楷模。这一学说的内容是将玉石本身所固有的物理性质与当时社会中对于善恶、是非、荣辱、美丑等观念糅合在一起,加以拟人的解释,作为评价、判断人们行为的标准。这种说法也广见于各种古代文献记载中。春秋时期,人们对玉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一些思想家给玉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管仲对玉十分偏好,他认为玉具有九种美好的品德:“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扬彻远,纯而不殽,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之为宝,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孔子对玉已爱到痴狂的地步,他认为玉具有十一种美德。一日,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粟,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绌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因“君子比德于玉”的观点深入人心,君子佩玉成为一种时尚。东汉许慎认为玉有五种美好的品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古人丰富了玉文化,将玉与人的品行、美德联系在一起,赋予玉以灵魂,把玉化形为有德行的君子。
有的人说,玉可辟邪除祟,且能延年益寿。这一说法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认为将玉制品供人佩饰或使用,可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御邪气的侵袭,扫除鬼祟的祸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拾遗记·高辛》载:“丹丘之地有夜叉驹跋之鬼,能以赤马瑙为瓶盂及乐器,皆精妙轻丽,中国人有用者,则魅不能逢之。”同时相信玉有使人长生不老的功能,相信通过食玉和服用玉类食物可以实现永远年轻的目的。
玉经历数千年而不衰,至今仍为人们所珍视,除了它本身具有的优良属性及靓丽光泽外,更是因为它是中华文明发展传承重要的载体与符号,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人们赋予了很多赞美与期许,关于它的故事传说还有很多。它像是一条神奇的溪流,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奔腾不息。它让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了诗意与幻想。
弄玉吹箫两情悦
午后在公园散步,耳畔突然响起了箫声,时断时续,影影绰绰听不太分明。我循着声音侧耳仔细听,声音婉转清丽,悠扬有致。我脑中突然想到了玉箫,那通透美妙的声音一定是只有玉那般的材质才能发出的啊!我暗暗惊叹。箫声是公园的小树林中发出的,我循着箫音向树林走去。箫的声音渐清晰起来,低音如风过松林,呜呜咽咽,高音如裂帛凌空,荡人心神。走到树林边看到一个灰褐色的“石头”,声音就是那里发出来的。原来是个扩音器在播放乐曲。
记得曾经看过一部电影,里面有一位侠士,拿着一支玉箫,行走天涯,锄强扶弱。他在休息之余就会吹响玉箫,那声音悠扬婉转,特别好听,至今让我记忆深刻。从那时候起,我就对玉箫、玉笛有了一种别样的认同与情感寄托,总觉得它们一定是超凡脱俗的存在,袅袅之音应该是可通神明的。
玉是石头,又不单单是石头。玉器自从诞生就被人们赋予了无限的美好与愿望。它是小人物的幻梦,是君子的招牌。《礼记·曲礼下》曰:“君无故,玉不去身。”东周时期人们爱玉已经发展到了痴狂的地步。玉已俨然成了礼法的代表物,是高贵贤明的象征。王室和各路诸侯,都把玉当作君子的信物与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玉饰,尤其腰间佩戴的玉佩系列更加丰富多样。有龙形玉佩、凤形玉佩、虎形玉佩等许多类型,制作精良,造型精美,反映了古人的智慧及高超的琢玉技巧。
古人除了把玉做成各种佩戴陈设之物,还做成各种精美的乐器,让玉石具有了更广泛的功能。玉石做成的乐器除了外形漂亮,更具有了普通乐器无法比拟的灵韵与神奇。
相传春秋时候,秦穆公有个小女儿名叫弄玉,容貌美艳,天资聪慧,特别善于吹笙。秦穆公十分珍爱这个女儿,召集能工巧匠用玉石给女儿打造了一把玉笙。弄玉很喜欢这把玉笙,她每天拿着玉笙吹奏。
她居住的地方有座楼台,名叫凤台。有一天,弄玉在凤台上吹笙,忽然听见有人唱和,她四处找寻却并没有发现人,她只能心存疑惑回到家中。弄玉在家中感到昏昏沉沉,很快睡去。梦中她又回到了凤台,看见一个俊美的男子骑着色彩绚丽的凤凰从天上飞到了凤台,站在她面前。男子告诉弄玉他是太华山之主,是受了玉帝之命来迎娶弄玉的。他将在中秋那天与弄玉相见。男子说罢,便从腰间拿出玉箫,倚在栏杆上吹起来。那箫声婉转悠扬,美妙动听。他身边的彩凤附和着箫声边鸣边舞,真是妙不可言。弄玉醒来后,记起梦中之人,她对男子心生恋慕,便将这个梦告诉了秦穆公。秦穆公也觉得新奇。便派人到华山寻找,但派出去的人杳无音信。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事也被他们慢慢淡忘了。
却说那年中秋之夜,秦穆公大宴群臣。突然来了一位男子,说他名叫箫史,是专门来为秦穆公吹箫献曲的。秦穆公很高兴,便请来人入殿吹奏。弄玉一看见那个男子,便开心地笑了出来,原来那人正是她苦苦找寻的梦中之人。
只见箫史立于大殿,缓缓从腰间解下一支洁白莹润的玉箫放到嘴边。箫音一响起,便有一股清风习习在大殿生起。听曲的人们顿时觉得浑身舒泰,心情愉悦。当箫史吹奏第二曲时,人们惊奇地发现天上出现了七彩祥云,把天空都遮住了。待第三曲响起,人们忽然看见一对对白鹤,从天际飞来,在大殿之上翔舞。许多孔雀也从四面八方飞来,落在周围的树上随着箫声欢快鸣叫。随着白鹤、孔雀的加入,那箫声越来越响亮,像裂帛,如龙吟,和着百鸟的鸣叫,震彻屋瓦,人们听得如醉如痴。三曲过后箫声悠然而止,人们仍然沉浸在美妙的箫音里,以至过了好长时间,百鸟散去,才回过神来。弄玉告诉秦穆公,来人就是当时梦中之人。秦穆公大喜过望,明白了箫史的来意,于是就赐箫史与弄玉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