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亦流芳
作者: 张超在陕北沟壑纵横的褶皱里,藏匿着时光窖藏的密码。当春风料峭,贫瘠的黄土便捧出翡翠般的诗篇——那些匍匐在地表之上的野菜,是荒原写给生命的十四行诗。
亲近大自然是热爱生活者最美好的享受,抑或是采风写生者最乐意的快事,或许能激发灵感,或许能触摸灵魂。泥土,是人类最好的养生环境,能脚踩泥土,晒巳时太阳,吃柴火饭,接地气,聚能量,吸阳气,这难道不是一种福禄吗?事实上,亦是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契合。而真正的健康食材又怎能缺了野菜?它们是沐浴阳光雨露原生的,何需磷氮化肥拔苗助长,何需高浓农药维持生长……遗憾的是一些愚人被“砖家”误导竟用除草剂,将野菜或草本植物药材等无分类扼杀。
之前,或是工作生活的忙碌,或是赶路途中的疏忽,错过了许多自然界的精彩。而近几年来,我对陕北野菜格外青睐,弥补之前自以为是的浅薄和淡漠。以为大自然方是真正的馈赠者,时间是岁月的见证者,野菜是地道的绿色食品。不妨我们进入陕北野菜的视野,数落陕北野菜的魅力。这些野菜,低矮而平凡,纤弱而健康,低调而绿色,既无须占用良田,又饱经狂风暴雨,于风轻云淡中成熟,不经意中凸现着底蕴和稳重。
在一场春雨过后,湿润的草地和溪边,冒出了星星点点的地软。它们贴伏在大地之上,宛如大自然遗落的薄纱,又似被岁月揉皱的绿绸,在微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轻轻将其从地面揭起,入手是一种凉丝丝、滑溜溜的触感,仿佛握住了一汪清泉。
家人将采回的地软清洗,择去其中的杂质,那原本带着泥土气息的地软,瞬间变得洁净清爽。以地软和豆腐、土豆粉条等拌做馅,蒸包子是很有名的。更绝的是把鲜嫩的地软与金黄的鸡蛋、翠绿的葱花一起入锅翻炒。随着锅铲的翻动,香味逐渐弥漫开来,鸡蛋的醇厚、葱花的辛香与地软特有的清新相互交融,刺激着味蕾。迫不及待地夹起一筷子放入口中,地软的口感软嫩而富有弹性,轻轻咀嚼,鲜香的汁水在齿间爆开,满是自然的馈赠和家的味道,每一口都承载着儿时对春日野趣的深深眷恋。
在春日那片生机盎然的田野间,蒲公英星星点点地散布着。嫩绿色的叶片边缘呈波浪状,肆意舒展在松软的泥土上,叶片脉络清晰,仿佛是大自然精心绘制的纹理。头顶那鹅黄色的小花,小巧玲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和阳光嬉戏。孩儿吹散绒球,仿佛每颗飘向远方的种子都裹着信天游的调子。
采摘下鲜嫩的蒲公英,洗净后,吃法多样。凉拌蒲公英最能保留其原汁原味,将蒲公英在开水中焯烫片刻,捞出过凉,挤干水分,加入蒜末、香醋、生抽、香油等调料拌匀。入口时,先是感受到那清爽的脆嫩,紧接着调料的香味与蒲公英独特的微苦之味在舌尖碰撞,别具一番风味。还可以把蒲公英切碎,和鸡蛋一起做成蒲公英蛋饼。当蛋饼煎至两面金黄,一口咬下,鸡蛋的醇香与蒲公英的清新完美融合,每一口都是对春天的礼赞,让人欲罢不能。
当春风日夜不息地轻柔漫过大地,荠荠菜便在松软的泥土中悄然冒了出来。那锯齿状的叶片错落有致,嫩绿中透着勃勃生机,宛如大自然精心绣制的绒毯上点缀的细碎花纹。它不张扬,却在草丛间、田埂旁自在生长,用一抹清新的绿意宣告着春天的到来。浪漫的诗人说荠荠菜是黄土高原的碎花布。
烹饪者将鲜嫩的荠荠菜采摘洗净,便能开启一场舌尖上的春日盛宴。包成荠荠菜饺子是一绝,把荠荠菜与猪肉剁碎拌匀,加入葱姜蒜等调料,包进雪白的面皮中。待饺子在沸水中翻滚浮起,咬上一口,汁水四溢,荠荠菜的清香与肉馅的鲜美完美交融,令人回味无穷。还能做成荠荠菜馄饨,小巧玲珑的馄饨在鲜香的汤中,配上翠绿的荠荠菜叶,一口馄饨一口汤,温暖又满足,仿佛将整个春天的美好都吃进了肚子里。
马齿苋,最是桀骜,在烈日炙烤的晒场缝隙间滋长。它那肥嘟嘟、肉乎乎的茎秆,一节节地伸展蔓延,叶片小巧而厚实,呈卵形,宛如碧玉般温润。那嫩绿中透着紫红的色泽,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独属于它的生机与活力,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对土地的眷恋。
采摘下新鲜的马齿苋,清洗干净后,它的美味便等待着被发掘。凉拌马齿苋是最能凸显其本味的吃法。将马齿苋放入沸水中焯熟,捞出后过一遍清凉的凉水,使其保持鲜嫩的口感。接着,凉拌时需用石臼捣蒜,蒜香混着酸浆草的清气,恰似婆姨们纳鞋底时哼的酸曲儿,呛辣中裹着柔情。再拌上香醋、生抽和几滴香油,再撒上些许白芝麻。一口下去,脆嫩爽滑,带着微微的酸香,还有马齿苋特有的清新味道,瞬间在口中散开,让人忍不住大快朵颐。亦可把马齿苋和鸡蛋一起炒制,金黄的鸡蛋裹着翠绿的马齿苋,色泽诱人,吃起来既有鸡蛋的醇香,又有马齿苋的独特风味,每一口都是对自然馈赠的珍视。
在那乡间的小径边,在田野的沟渠旁,车前草一丛丛地生长着。宽大的叶片平铺于地面,呈莲座状排列,叶片脉络清晰,犹如岁月镌刻的纹理。叶片边缘微微卷曲,色泽墨绿,带着一种沉稳的生机。它不与百花争艳,只是低调地扎根于泥土之中,默默汲取着大地的养分。车前草的穗子总沾着驴车的尘灰,却偏偏被老中医视若珍宝。晒干的叶片在药碾子里碾成絮状,可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采来鲜嫩的车前草,洗净后,便有了多种品尝它的方式。做车前草蛋花汤是个不错的选择,锅中的水烧开后,放入车前草,待其煮出清香,缓缓倒入搅散的蛋液,瞬间,蛋花在锅中绽放,如同云朵般轻盈。撒上些许盐和香油调味,一碗热气腾腾的车前草蛋花汤便大功告成。舀上一勺,汤鲜味美,车前草的清香与蛋花的嫩滑完美融合,温暖着肠胃。还能将车前草焯水后凉拌,加入生抽、醋、辣椒油等调料拌匀,吃起来清爽可口。那独特的味道,带着自然的气息,让人唇齿留香,仿佛置身于广袤的田野之间,感受着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春日的田野里,灰条菜大片大片地冒了出来,宛如大自然随意播撒的绿色音符。它的茎秆笔直而坚韧,上面布满了细小的粉霜,泛着一层独特的银灰色光泽。叶片形状独特,互生着,边缘呈波状,有的叶片背面还带着淡淡的紫色,仿佛是大自然精心绘就的色彩。在微风中,灰条菜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招手,邀请大家品尝它的美味。
灰条菜是饥馑年月的活命符,焯水后与糜子面揉成团,蒸出的窝头会绽开青灰色裂痕,如同老农掌心纵横的沟壑。而今灰条菜是时尚菜、流行菜。将灰条菜放入滚烫的开水中焯烫一番,去除那微微的苦涩。随后,拌上蒜末、香醋等调剂,一道清爽可口的凉拌灰条菜就诞生了。那脆嫩的口感,带着淡淡的清香,让人食欲大增。或者把焯好水的灰条菜切碎,与面粉混合,加上适量的水和盐,搅拌成面糊,在锅中摊成薄饼。煎好的灰条菜饼色泽金黄,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咬上一口,外酥里嫩,满满的都是春天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仲春时节,田野间的苜蓿长势正旺。那嫩绿的叶片小巧玲珑,一丛丛、一簇簇地从松软的泥土里探出头来,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一群绿衣仙子在翩翩起舞。采回鲜嫩的苜蓿,简单清洗后,放入滚水中焯烫片刻,那股独特的清香瞬间弥漫开来。捞出沥干,加入蒜末、香醋、生抽和少许香油,再撒上些许白芝麻,轻轻搅拌均匀。入口的刹那,苜蓿的鲜嫩爽滑与调料的鲜香完美融合,清新的味道在舌尖散开,仿佛把整个春天都吃进了嘴里。咀嚼间,还带着一丝自然的清甜。
最令人动容的当属茵陈。清明前后,它们从路旁的乱石堆里钻出来,银白的绒毛像是沾着的霜。那嫩绿的叶片,仿若被大自然精心雕琢,细密的绒毛透着一股清新与稚嫩,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柔和的光泽,仿佛是春天洒下的绿色音符。智者总会摘下嫩芽轻煮,青瓷碗里浮沉着《本草纲目》的墨香。这草木知晓轮回的秘密——枯萎的旧枝在春风中化作新芽,在某个晨雾弥漫的瞬间,借着一碗茵陈茶展开与时空的对话。
这初生的茵陈,亦是大自然馈赠的珍贵草药,带着早春的清新与活力。老人们常说:“二月茵陈三月蒿,四月五月当柴烧。”这简短的话语,道尽了茵陈与时光的微妙关系。在二月那乍暖还寒的时节,茵陈从根底生发,最是鲜嫩,带着蓬勃的生机与药用的价值,被智者采撷,或入药,或做成清香的食物,为人们驱散冬日的余寒,调养身体。
采摘回来的茵陈,清洗干净后,亦有着诸多吃法。最常见的便是蒸茵陈。将茵陈拌上面粉,放入蒸笼,不一会儿,厨房里便弥漫起独特的香气。掀开蒸笼,热气腾腾中,茵陈变得绵软而清香,蘸上一点蒜汁,放入口中,那淡淡的草香与面香交织在一起,瞬间唤醒味蕾。或者用茵陈来煮粥,随着米粒的翻滚,茵陈的味道慢慢融入粥中,喝上一口,暖身又暖心。
到了三月,曾经娇小可爱的茵陈,已悄然长成了蒿草。它们不再是那柔软的模样,茎杆变得粗壮,叶片也愈发宽大,药用价值逐渐消逝。茵陈到蒿草的转变,不过短短月余,却似一场生命的竞跑。这不禁令人感慨,时光是如此的性残又公平。它赋予茵陈独特的价值,却又在转瞬之间,改变了它的模样与功用。
如同茵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黄金时期,那是我们最闪耀、最具价值的阶段。但时光流转,我们也会如同茵陈长成蒿草一般,可这又何尝不是生命的一种延续呢?茵陈亦好,蒿草亦罢,它们皆为大自然的杰作,在不同的时段,以不同的姿态,诠释着生命的本真。
在充满生机的原野上,苦菜和甜苣菜像是孪生姊妹。苦菜的叶片边缘呈锯齿状,叶脉清晰,透着一股坚韧的绿意,仿佛是大自然用岁月刻下的痕迹。而甜苣菜,叶片更为舒展,色泽也更加鲜嫩柔和,像是被春天温柔抚摸过。
采回鲜嫩的苦菜和甜苣菜,洗净后,将其凉拌,加些蒜末、醋和少许白糖提味。初尝时,那微微的苦涩在舌尖散开,而后慢慢回甘,仿佛是在品味生活的先苦后甜,让人沉浸在这独特的野菜美味之中。当窑洞飘起炊烟,苦菜粥在铁锅里咕嘟作响,那些曾被苦难腌渍的岁月,如今都化作舌尖上的回甘。
还有一种野菜叶片纤细修长,泛着清新的光泽,地下的根茎圆润饱满,那就是小蒜。挎着竹篮,漫步在田间地头,不一会儿就能采满一篮小蒜。在清洗小蒜的过程中,独属于它的辛辣清香愈发浓郁。倒入混合好的食材,油锅中滋滋作响,香气瞬间迸发,迫不及待地尝上一口,小蒜的独特辛香口感丰富又美妙。那是春天的味道,是大自然最纯粹的滋味,让人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间,身心都被这一口美味治愈。多余的小蒜,可以与辣椒盐腌制,既便于保存,又吃起来方便。在陕北有一种吃法和说法:“麻汤饭就小蒜,吃了老婆打老汉。”“二八的小蒜香死老汉。”其中的美食文化内涵丰富,既形象生动,又诙谐幽默。
艾草,不似娇艳花卉夺目,却有着质朴的生命力。每至春夏,艾草破土而出,修长的茎杆笔直挺立,叶片如羽,表面是清新的翠绿,背面覆着一层细密银白绒毛,微风拂过,叶浪翻动,绿白交织,宛如大地谱写的生命华章。在北方,艾草被尊为“百草之王”,绝非浪得虚名。在悠悠岁月长河中,它是治病疗疾的良方。将艾草晒干,点燃后袅袅青烟升腾,那独特的气味能驱蚊辟邪,为夏夜带来安宁。在今日的乡村,这一土法依旧沿用。在南方一些地方,嫩艾草还用来制作特色小吃,而北方很少用于饮食,这亦是南北方之差异吧。
在陕北那片雄浑厚重的土地上,木本植物错落生长,榆树和槐树便是其中质朴而坚韧的存在。那一树榆钱与一树槐花依次繁华,不仅装点了陕北的春日,更是大自然无私馈赠的绿色珍馐。陕北的乡亲们,带着对岁月的感恩,对生活的热爱,熟练地采下那鲜嫩的榆钱或槐花。将其洗净后,拌上粗粮面粉,蒸出带着淡淡清香的榆钱饭或槐花饭,佐以调料凉拌,清爽可口,入口满是春天的生机与回甘。饥荒年代,它们与野菜挽救了许多饥饿的劳苦人,滋养了一代又一代陕北人的身心。
这些野菜,仅是陕北野菜中的一部分,尚有叫不上名字的,尚有不被常人所认知的,大陕北雄浑厚重的土地孕育的资源又是何其之多……这些野菜,丛生、无价、新鲜、富硒,它们是时光与风雨博弈后,留给人间最深情的吻痕。正如黄帝说:自古以来,人的生命之气与自然界相通相合是养生之根本。
野菜,何尝不是乡野间隐逸的仙草?于岁月中默默生长,于时光里静静芬芳。野菜,不与温室花朵争艳,不向繁华都市谄媚,于山川田野间,以一抹倔强的绿,挺起生命的坚韧与顽强。野菜,以平凡之躯,为这片土地上的守望者献上独特的佳肴,时时勾连起悠悠绵长之乡愁情怀。在咀嚼野菜的同时,亦铭记了那份质朴与纯真,心灵在一抹绿意中寻得安宁,在一缕清香里找到归处。
在这里,请允许我献上一首诗,向它们致敬——《陕北大地的诗行——致原野》:
第一粒荠菜在惊蛰前苏醒
用锯齿形掌纹叩响冻土的门铃
苜蓿正用三叶草编织绿毯
紫云是它遗忘在田埂的披巾
蒲公英把星子缝进四月衣襟
风起时,千万支小伞寄往云层
茵陈的银毫在谷雨里舒展
艾酒正窖藏苦香沁凉的晨昏
马齿苋蜷缩着蜷缩着等待
直到蝉鸣漫卷所有的褶皱
车前草用穗子丈量时光
暗红的刻度漫过石径与马蹄
难道是圣灵在泥土中洒下这朴素诗行
季风拈韵,春秋诵读
责任编辑:魏建国
张超,陕西延安人。作品散见于《延安文学》《延安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