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幸福: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嘉善实践
作者: 俞娟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相继印发。在此背景下,如何依托理念引领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成为新时代区域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课题。作为全国唯一的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点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承载地,浙江省嘉善县立足区域发展定位,创新性地将“幸福成长”确立为劳动实践的核心价值追求,引领学生在劳动体验中深刻感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现实意义和未来图景,在与同伴的协作中预见劳动带来的身心成长与蜕变。嘉善县深入践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将劳动教育与地方特色文化、现代产业文化有机融合,在顶层设计、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持续探索创新,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县域劳动教育新局面。
一、幸福引领:打造“管理决策层”,推动劳动教育有效落地
在“管理决策层”的打造中,嘉善县着重从县域行政层面履行统筹主导责任,推动劳动育人责任层层落实。立足县域特质,嘉善县全面协调部门、学校、基地、家庭等多主体力量,构建了纵向贯通、逐步推进和考核闭环三大机制,切实推动劳动教育全域推进、高效落地,为幸福劳动的实现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构建“政府统筹—部门协同”纵向贯通机制
为确保劳动育人责任落地见效,嘉善县将劳动教育、研学实践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并将其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布局,整体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部门为支撑、社会为依托的县域劳动教育体系。嘉善县率先将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纳入嘉善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由县教育局等9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生研学的实施意见》,并配套印发《嘉善县中小学劳动教育清单》。近三年,嘉善县累计投入1500余万元用于保障劳动教育、主题研学和基地建设等工作,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构建“示范引领—试点先行”逐步推进机制
“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嘉善县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引入校外劳动教育基地。例如,嘉善县将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嘉善复旦研究院等高端科创平台纳入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增强劳动实践的科技含量。同时,嘉善县通过市场化运作、合作共建、购买服务等方式,打造“学校 + 实践基地”教育共同体,建立了与中小学生数量相匹配的劳动教育基地群。截至目前,嘉善县已建成5个省市级劳动实践基地和30个县级劳动实践基地,实现了学校劳动教育基地的全覆盖。同时,嘉善县还建有近500亩的现代职教园区,形成了结构清晰、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劳动实践基地矩阵。
(三)构建“行政主导一教研驱动”评价闭环机制
嘉善县成立劳动教育指导中心,配备专职教研员,集劳动教育指导、研究、培训等功能于一体,全面指导推进全县中小学劳动教育。同时,嘉善县构建了涵盖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的区域劳动教育多元评价体系:在学校层面,将劳动教育纳入对学校的督导评估体系;在教师层面,将劳动教育纳入考核奖励、评优评先体系,以规范和激励“双引擎”驱动学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开展;在学生层面,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二、幸福赋能:打造“专业研究层”,推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重塑
价值观教育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嘉善县在“专业研究层”的建设中,着力发挥专业指导力量的核心作用,以课程建设为主阵地、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系统构建并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强化对“劳动幸福”的认知体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
(一)上好“周周推进”国家课程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多方面的育人价值,应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项活动之中。
一是开足开齐开好劳动教育课程。嘉善县严格落实《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中小学每周至少开设1课时劳动教育课,职业院校开设不少于16学时的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全面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学校与课堂落地生根。嘉善县聚焦劳动主题、过程记录、成果展示、技术研究和学习评价等维度,研发了5项劳动学习工具,包括1份劳动清单、1份劳动探索手册、1份任务单、1份调查表和1个智慧教育一体化平台,整体提升课堂教学质效。此外,嘉善县还建设了“空中课堂”网络学习平台,拓展了100余个劳动微课线上资源。该平台视频点击量已达到1460.8万次,获评浙江省教育厅首批创新试点项目。
二是加强劳动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嘉善县以课堂教学能力、课程建设能力和学术科研能力为核心,持续推动劳动教师专业成长。嘉善县参与协办了第四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六次学术年会微论坛18劳动教育专场,组建一体化示范区劳动教育联盟,并常态化开展示范区课博会。近年来,嘉善县累计开展教师劳动技能比赛、学科研训、论坛展示等活动近百场,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截至目前,全县专兼职劳动教师队伍中已有65人次获得市级及以上良匠和工匠等荣誉称号。近三年,教师在市级及以上劳动教育论文评选中获奖30余篇,在课堂教学及技能评比中获奖50余人次,指导学生参加市级及以上各类劳动竞赛,累计获奖达300余人次,充分展现了劳动教师队伍建设的显著成效。
(二)建构“研学劳育”地方课程
嘉善县在劳动教育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广挖、深挖“民风淳朴、地嘉人善”的地域文化以及“善作善成”的工匠精神,并在课程内容中融入“技道并进”的内涵体系,引领学生在劳动学习中体悟“劳动神圣”的价值理念。
一是地域化开发研学课程。嘉善县聚焦学科融合与劳动育人导向,将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有机结合,研发了“走读‘嘉’乡、七彩一心”县域研学课程体系。目前,全县已建成60余个研学实践基地,其中17个获评省市级示范基地;累计开展研学活动460场次,其中劳动教育主题研学达269场次,参与学生7万余人次。县域研学工作多次在省市专题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同时,嘉善县编制了《你是一束光》劳模工匠教育读本,并邀请科学院院士、劳模工匠、非遗传承人等走进校园,让学生在榜样的熏陶下感悟劳动精神。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de20250711.pd原版全文
二是体验性解码红船精神。嘉善县将“红船少年”等嘉兴市地方课程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资源,让红船精神浸润学生心灵,引领学生在躬身力行的真实参与中深刻理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价值理念。例如,上海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充分利用嘉兴丰富的红色资源,在周边乡村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开展“红色基因”“美丽乡村”“现代农业”“非遗手工”等10个主题实践活动。
(三)开发“三维六类”校本课程
嘉善县各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围绕“江南韵、文化味、现代化”等主题,系统构建融基础性、实践性、多元性为一体的劳动校本课程体系,课程集群发展日趋成熟。
一是劳动校本课程集群化开发。嘉善县各学校因地制宜,系统构建“三维六类”劳动校本课程群,即“劳动 + 农耕”课程群、“劳动 + 生活”课程群、“劳动 + 工匠”课程群、“劳动 + 善风”课程群、“劳动 + 科创”课程群、“劳动 + 服务”课程群。例如,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嘉善干窑中学依托“千窑瓦都”在地资源,打造“劳动 + 工匠”课程群,开发“不熄的窑火”校本课程,引领学生亲手制作小京砖、窑乡壶、瓦当等传统窑工艺作品,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代代相传。
二是劳动校本项目自主化选择。嘉善县各学校在课程主题设计与项目探究活动中,增加了类型丰富、形式多样的生产和生活劳动主题活动,并推出学校劳动课程“选修菜单”。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适配的项目,并由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进行课程评价,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和品质。
三是劳动精品课程样本化推广。嘉善县已连续13年开展劳动精品课程评比,累计开发精品课程167门,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劳动教育示范样本。例如,在“劳动 + 善风”课程群中,上海世外教育附属嘉善县西塘小学的《西塘文创剪纸的开发和实施研究》获评全国校本课程优秀案例,并在全国中小学课程建设高端峰会上作交流推广。
三、幸福实践:打造“创新应用层”,推动劳动育人知行合一
劳动教育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学创融通。嘉善县通过打造“创新应用层”,关注学生的实践智慧,并依托部门联动机制,成立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嘉善县充分整合县域资源,推动“县一校一家”三级“善劳工坊”建设,为学生的劳动实践提供场所和技术支持,让他们在知行合一中深化“在劳动中预见幸福”的理念认同。
(一)打造“科技 + ”城市工坊
“科技 + 城市工坊”旨在引导学生在劳动幸福实践中关注社会生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应用中内化劳动技能,感受科技发展带来的变革。嘉善县与祥符荡科创绿谷创新实验室及县内高新技术企业深度合作,构建“导师引领、项目推动”的科创主题城市工坊。例如,嘉善县与复旦研究院合作共建集成电路培训基地,与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作共建产业学院,以及与县内3家龙头企业联合开设集成电路和网络通信专业冠名班。每年,700余名学生走进实验室和企业车间,在实践中感受科技进步新成果、掌握工业生产新技术,直观体验劳动创造价值的意义。
(二)打造“巧手 + ”校园工坊
“巧手 + 校园工坊”不仅为学生发展兴趣爱好、提升生活技能、学会合作提供平台,也创造了劳动特长培养和职业体验的机会。针对学生的创新型劳动成长需求,嘉善县实施中小学劳动实践教室配建工程,实现了城乡学校劳动实践教室和创新实验室全覆盖。同时,嘉善县借助校内劳动专兼职教师及校外劳动名匠等专业力量,充分利用大师工作坊、实训基地等场所,打造校内特色劳动工坊,形成“一坊一主题、一坊一特色”的多元样态。例如,嘉善县泗洲中学建设了“生态农场与智慧农业工坊”,为学生探究远程孵化、植物栽培等提供专业设备,给劳动实践增添了“科技味”;嘉善县吴镇教育集团硕士小学设立“九阳食育工坊”,让学生在模拟厨房环境中学习营养健康知识、操作厨房用具、制作健康食品,给劳动教育增添了“健康味”;嘉善县吴镇教育集团泗洲小学打造“一隅四坊”,让学生在四季农作隅中种植农作物和中草药,在木工坊、印工坊、星工坊、智工坊开展木作、拓印、科技创新实践,给劳动教育增添了“农耕味”;上海世外教育附属嘉善县西塘小学打造剪纸工坊”,让学生在传统韵味浓郁的教室里静心剪刻,通过一纸一笔一剪刀体验非遗艺术的魅力,给劳动教育增添了“非遗味”。
(三)打造“生活+”家庭工坊
“生活 + 家庭工坊”紧密结合学生的成长环境、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充分发挥了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嘉善县推行“家庭空间大改造”行动,已有1.7万余户家庭开辟厨房、阳台等家庭工坊,为学生开展家居保洁、收纳整理、绿植养护等劳动活动提供场所。此外,嘉善县将本土特色文化融入劳动实践,通过举办劳动丰收节、端午赛龙舟、非遗课堂等特色活动以及“小手牵大手”亲子活动,组织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抓鱼捕虾、插秧割稻等农事体验,包粽子、赛龙舟等文化活动以及各类社会志愿活动,在劳动实践中增进亲子关系,传承传统文化。
嘉善县“在劳动中预见幸福”劳动教育理念的践行,营造了“人人会劳动、人人爱劳动”的浓厚氛围,切实把“劳动教育怎么管、劳动课程怎么建、劳动实践怎么推”的课题落到实处,有效激发了师生的劳动创新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推动了县域劳动教育的蓬勃发展。未来,嘉善县将持续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化、生活化和常态化,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顶层有设计、实践有基地、效果有考评、学生有收益”的目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嘉善教育,不断擦亮县域“嘉学善劳”金名片。
责任编辑|乔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de2025071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