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境研学:基于“劳模说”课程的小学劳动教育新样态
作者: 祝贵耀 丁维 夏红梅作者简介,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一级教师;,副校长,副高级教师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通过构建“二维互联”的实境研学场域、“三阶互促”的实境研学内容、“梯级进阶”的实境研学评价,着力解决学生在哪里劳动、怎么劳动以及如何评价劳动成果的问题,探索出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劳动教育新样态。
一 “二维互联”:构建实境研学场域
学校采用“二维互联”模式,打造实境研学的全方位实践场域,使家校社同心协力、线上线下相互交织,形成无缝对接的状态。
(一)打破校园围墙,拓展劳动教育资源
学校和家庭联手,共同规划学生的劳动日程,通过设定每日劳动时间与劳动内容,确保劳动教育在家庭中常态化和定量化开展。学校推行劳动包干与轮流制度,让学生在校园内也能体验到不同岗位的劳动责任,有效提升了劳动频次,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劳动习惯。
学校积极与周边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劳动教育实践联盟。企业资源与学校课程的深度融合,使劳动项目呈现出模块化设计状态。在模块化劳动教育的实施中,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多样化的劳动岗位,还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丰富且集中的劳动体验,从而增强劳动教育的效果。
学校与各类劳动教育基地紧密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周期性实践活动。这一举措打破了传统校园的界限,拓展了劳动教育的空间。在广阔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学生将生活劳动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不仅锻炼了身体,更在实践中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技能,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扩展交流方式,优化劳动教育体验
网络平台资源和沟通渠道改变了原有点对点的单一交流模式,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互动空间。
在线上平台,学生随时记录灵感和创意,并分享至APP,形成集体智慧。这些线上成果进一步转化为线下实践的动力,激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尝试、反思,努力实现智慧与劳动的深度融合,让劳动教育充满创新与探索的乐趣。
面对劳动项目中出现的难题与挑战,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求助信息,迅速连接起志同道合的伙伴与经验丰富的导师。这种即时互动不仅能让学生快速获得支持,还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在劳动项目完成后,学生通过研学反馈单,积极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与心得体会,并与更多的人分享劳动的成果与喜悦。线下展评活动更是将这份喜悦推向高潮,学生们在交流与互动中相互启发,进一步激发了对劳动的热爱与投入。
二、“三阶互促”:开发实境研学内容
为创新劳动教育内容,学校开发了“劳模说'课程,并将其分解为“听劳模说”“跟劳模学”“悟劳模情”三大板块。
(一)低段“听劳模说”:故事熏陶
针对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新生,学校结合开学时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围绕特定的劳动项自进行筹划与设计。学校邀请农业劳模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述粮食的种植过程,并组织学生参观粮食种植基地。同时,学校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背诵相关故事等跨学科活动,进行一日研学。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真切感受种植农作物的不易,从而养成珍惜粮食的意识。
学校还借助影片、思政课本等媒介,组织学生开展红色一日研学活动,带领他们参观国防基地、文物博物馆、红色基地等场所。在活动中,学校邀请军队劳模讲述自己的“维和”经历等,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强大,铭记历史,增强爱国情怀。
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参观本地泥塑馆、果园等地,开展制作小工艺品等一日研学活动。期间,学校邀请工匠类劳模分享自己对非遗的坚守与努力,让学生体会传承的力量。
(二)中段“跟劳模学”:能力提升
针对中年级学生,学校主要开展现代工业研学,依托职教体验中心、巧克力乐园和新能源企业等场所,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劳动能力。
在职教体验中心,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各种职业技能,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和要求,为未来职业规划打下基础。在劳模们的引导下,学生们操作各种简单的工具和设备,锻炼了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巧克力乐园则是一个充满趣味和创意的地方。学生们在劳模们的帮助下了解巧克力的制作过程和历史文化,并亲手制作巧克力。这种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让他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在新能源企业,学生们得以近距离接触前沿科技和产业,了解新能源发展和应用的相关知识。通过参观生产线、听取劳模专家讲解,学生们对未来科技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期待。
(三)高段“悟劳模情”:素养达成
针对高年级学生,学校主要开展新兴产业研学,依托机器人制造企业、软件开发公司和科技公司等场所,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劳动精神的理解。
在机器人制造企业,高年级学生得以近距离观察并体验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劳模工程师们亲自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编程与机器人操控,不仅激发了学生对高科技的浓厚兴趣,更在劳模们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影响下,学会了耐心与专注。
软件开发公司的研学之旅,让学生置身于代码的“海洋”。劳模程序员们展示如何将创意转化为现实应用,他们的勤奋与坚持深深打动了学生。通过与劳模互动,学生学会了高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同时被劳模们对技术的热爱与执着所感染,立志成为能够改变世界的技术创新者。
科技公司之行,则让学生们领略到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魅力。劳模科学家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复杂的技术原理,并鼓励学生敢于追梦、探索未知。劳模们的榜样力量,让学生们明白,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唯有不断学习、勇于创新,才能在未来的科技浪潮中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先锋。
三、“梯级进阶”:探寻实境研学评价
通过梯级进阶历程,学习的二次曲线得以形成,从而产生新的研学历程。学校分阶段设定任务标准,激励学生持续进步。
(一)“争星卡”:开展表现性评价
在“善劳创美星”多元评价体系下,学生通过持续参与校内外的劳动实践活动,如园艺种植、社区服务等,每完成一项任务即可获得一枚“星钻”。这一机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热情,还让他们在日积月累中体验到劳动的价值与乐趣,促进了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获得“善劳创美星”仅是开始,学生们需继续投身于各类劳动实践,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劳动技能,以守护并升级自己的“星钻”。这一过程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自我、追求卓越,在劳动中成长,在成长中创新。
(二) “展评日”:进行综合性评价
在一年一度的“善劳创美”研学成果展上,学生们展示自己的研学书画作品或心得感悟。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学生在特定劳动项目上的探索与成果,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与碰撞。通过展览,学生们学会了欣赏美、创造美,同时增强了自信心和表现力。“小小劳模技能展”则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研学技能的平台。无论是烹饪、手工制作还是科技小发明,学生们都能在这里一展身手,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通过技能展的评比,学生们不仅收获了荣誉与认可,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乐趣和成就感。
(三) “星光墙”:达成多元性评价
在“小小劳模星光墙”上,家长、教师和学生共同记录下劳动中的精彩瞬间与感人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传递了正能量,还激发了学生对劳动和学习的热爱。学生们也可通过自荐分享劳动心得,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成长历程。每学期末,根据“小小劳模星光墙”平台上的数据记录,学校会对在研学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颁发“善劳创美星”勋章。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学生个人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全校学生的一种激励和鼓舞。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努力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劳动中去。
总之,基于“劳模说”课程的小学劳动教育实境研学新样态让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同时,收获了劳动技能的提升、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意识的培养,进而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了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de2025071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