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育人:项目化劳动课程的开发与探索
作者: 蔡冰星 万琴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然而,当前劳动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学校劳动规划自由化,缺乏标准;劳动课程随性化,缺乏方向;劳动成果随意化,缺乏自标。针对这些问題,通过构建项目化劳动课程新模式、开发项目化劳动课程新路径、生成项目化劳动课程新成果等举措,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作用,培养新时代五好少年。
一、引方向 构建项目化劳动课程新模式
项目化学习方式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时代内涵,有助于解决当前劳动教育中存在的“碎片化、形式化、表演化”等问题。
(一)顶层设计奠基石
在顶层设计层面,学校劳动课程紧紧围绕“宽基础、厚人格、广视野、强体魄”的育人目标,系统构建了涵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别的课程体系。依托“任务群”设计,学校自主开发了五大特色课程,突出实践导向,建构起以“任务群”为核心的“探真”劳动课程体系,创新形成了“五位一体,百花齐放”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课程框架立目标
学校立足劳动教育本质,系统设计课程框架,以“生活智理、农场垦殖、创美设计、角色担当、职业体验”等模块为切入点,采用场域建构、项目统整、方式变革、成长评价等策略,设计具体的学习项目,并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实施分层教学。学校旨在通过这一课程框架的实施,引导学生在真实、深度的劳动实践中,成长为具有担当之肩、智慧之脑、审美之眼、创造之手、健康之魄的“探真少年”。
(三)分层实施促发展
学校系统整合“生活家课程”“乐耕课程”“非遗课程”“岗位服务课程”“职业体验课程”五大课程群,创新构建三阶段项目化劳动课程,即基础项目劳动课程、特色项目校本课程、创新项目实践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推动学生在劳动认知、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等方面实现阶梯式成长,最终达成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
二、寻策略一 一开发项目化劳动课程新路径
在实践探索中,学生必然会遇到各种新问题和新挑战,这些挑战既是项目顺利推进的阶段性障碍,更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和劳动素养的关键节点。学生在克服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认知、提升技能、锤炼品格,最终实现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普及基础项目劳动课程
一是“童趣乐园”项目的实施。该项目以“校园内有块空地,这块空地可以用来做什么?”为核心驱动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并形成系列任务群。任务一,童趣农场规划。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认领空地、设计标识、竞选管理员,并运用科学、数学等学科知识进行实地测量与数据记录,再结合美术学科知识对菜园进行设计。在学习基础种植技能的基础上,学校还根据时令特点,引导学生研究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任务二,童趣农场种植。学生亲自参与翻土、播种、摘苗等农事活动,在出力流汗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任务三,童趣农场管理。学生将午餐剩余的食物残渣进行发酵,制作堆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通过浇水、施肥、除草、捉虫、搭架、绑绳等日常管理工作、培养责任意识、见证作物成长、感受劳动乐趣。
二是“找稻未来”项目的实施。该项目以“收割稻谷后,大片的稻草有哪些价值?”为核心驱动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系列探究活动。任务一,收割稻草再利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前往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亲身参与稻谷收割、脱粒等农事活动,以获取研究所需的稻草材料。任务二,传承稻草编织技艺。基于科学实验数据,学生充分利用稻草的抗拉、保温、柔韧等特性,开展稻草编织活动。他们向老一辈手艺人学习不同的编织方法,在传承技艺的同时,深刻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任务三,参与“稻文化”活动。学校将研学活动延伸至稻田,融合音乐、美术、手工、美食、体育等元素,开展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吸引更多人驻足欣赏、拍照留念,感受稻田的独特魅力。
三是“探秘古镇”项目的实施。学校将学科知识与劳动技能融入日常生活,开展家庭与场域劳动项目实践,通过学校主导、家庭与社会协同的方式,开设“探秘古镇家乡”“传统文化体验”“亲子劳动体验营”等家校合作课程,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项目化学习手册作为连接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的指导桥梁,以贴近学生生活为设计原则,开展思维开放化、学科融合化、信息多元化、生成深度化的任务探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完成图文并茂的手册任务,不仅确保了项目的有效实施,还实现了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拓展特色项目校本课程
一是劳动特色课程的实施。“药草悠悠、劳动育人”课程精准把握学生的劳动心理需求,通过实践园、学科课、家庭课、社区实践课等多维平台,让学生体验草药种植员、生活员、食品员、工艺员、宣传员等多元角色,从而在实践中切实感受劳动创造的价值,树立正确、积极的劳动观念。
二是研学特色课程的实施。“小喜糖的研学课”课程创新性地将“红色研学”“古镇研学”“劳动研学”三大主题有机融合,以劳动精神为引领,系统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与劳动习惯,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体验劳动,在劳动实践中感悟成长。
三是剪纸特色课程的实施。“西塘文创剪纸”课程在传授剪纸技艺的同时,创新评价展示机制。学校通过校园剪纸馆展览、西塘古镇摊位展示、社区剪纸交流等多维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展示机会,助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强化创新项目实践课程
一是“技艺”科创型社团。蓝晒创意社团将科学与艺术知识深度融合,把书本知识融入触手可及的机器、药水和文创品,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和创意思维。社团学员通过自主生产、自主制作、自主创新,掌握可持续发展的蓝晒工艺技术,并将成果与经验分享给校内外感兴趣的人,让更多人了解并传承蓝晒工艺。
二是“思维”科创型社团。喜糖店铺创意社团集智能化、传统化、商业性、趣味性为一体,将糖画、棉花糖、麦芽糖传统美食文化与学校“喜糖”文化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思维。社团学员自主教授“喜糖”制作技艺,拓展“喜糖”微项目教学,并将成果与经验分享给校内感兴趣的师生,让更多人喜爱“喜糖”文化。
三是“能力”科创型社团。泥塑创意社团将泥塑技艺与各学科知识紧密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能力、环保思维和创意思维。社团学员开展环保泥塑、西塘泥塑、校园泥塑、运动泥塑等多个项目化探究,并将成果与经验分享给校内感兴趣的师生,吸引更多人加入社团,共同探索与创新泥塑技艺。
三、显成效 生成项目化劳动课程新成果
(一)培养适应素养时代的新学生
项目化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发现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广阔空间,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了劳动过程,收获了实践成果,更实现了自我价值。
(二)锻造适应素养时代的新教师
项目化课程要求教师具备更强的实践指导能力,能够精准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活动与工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励、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成果展示、经验共享、多元评价等方式,促进实践成果的有效运用,实现教学相长。
(三)构建适应素养时代的新课程
学校通过三阶段项目化劳动课程的系统推进,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等维度着手,构建出一体化、有层次、出实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让每一位学生在劳动中绽放光彩。
在学校顶层设计的引领下,项目化劳动课程新模式有力促进了学生劳动素养的稳步提升。“普及基础一拓展特色一强化创新”的分层课程实施策略,开辟了项目化劳动教育课程的新路径,为学生劳动素养的阶梯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de2025071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