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劳动:以校本化劳动课程培育学生劳动素养
作者: 韩伟峰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劳动教育正经历着从传统边缘化的活动课程,向承载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战略性课程的深刻转型。在此背景下,(以下简称“集团”)秉持“培养有智慧的人”的办学理念,紧扣“慧·劳动”核心主张,依托课题研究、校本研修与项目实践等路径,深入探索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集团系统构建并不断完善“365X”劳动校本研修体系,以校本课程研发与实践为核心手段,注重学生真实的劳动体验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架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在“慧·劳动”核心主张的引领下,集团劳动教育研修团队立足劳动教育的本质与目标,逐步搭建起“365X”校本研修体系,积极探索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其中,“3”指三级组织架构,即以集团党总支书记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由科室管理干部组成的核心团队以及由全体教职工与校外辅导员构成的导师团队。“6”指六大研修步骤,即理论提升、思想碰撞、设计评价、督导把脉、反思进阶、共融迁移。“5”指五度深化,即研修观念的认同度、研修过程的达成度、研修氛围的丰盈度、研修质量的守恒度和研修成果的内化度。“X”代表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创新项目实践衍生内容,同时寓意学生成长的无限可能。
集团劳动教育研修团队以劳动教育的三个核心维度为出发点,依托智慧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慧·劳动”校本课程体系。集团注重在理念上凝聚各方共识,在目标上实现层层递进,在内容上做到多元融合,在评价上力求多维精准,推动劳动教育效果的全方位达成。
二、夯实集团劳动教育实践
集团在实践中锚定国家意志,聚焦劳动教育的思想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特质,注重“做中学”“做中育”,全面构建“慧·劳动”校本课程体系,探索校本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多维度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建立价值取向,实现目标认同一体化
为更好地促进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落地生根,集团结合低、中、高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学习兴趣,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接力推进的原则,进一步细化各学段的劳动教育目标,增强课程的层次性和进阶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塑造劳动精神,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二)加强课程统整,实现内容进阶一体化
集团依托必修课程、学科渗透、课外(校外)实践、校园劳动文化以及日常生活劳动,系统实施“慧·劳动”课程。同时,集团坚持将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家庭作为劳动教育的启蒙摇篮,社会作为劳动教育的拓展平台,推动三者协同发力,实现了“ ’的协同效应。
1.契约与“具身”双驱,筑牢生活劳动根基
一是“契约化”培育生活技能。集团引导学生通过书面契约的形式,明确其在家庭和班级中的劳动责任与具体任务,营造了“人人会家务、人人会班务”的良好氛围。集团设计了《“慧囡囡”家务劳动手册》,将学生的日常家务劳动任务具体化,并指导学生定期进行图文记录。集团以“劳动清单”为载体,将劳动教育课程与家庭劳动任务相结合,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强化了劳动技能,促进了家校协同育人。二是“具身化”获取劳动体验。集团通过具身化的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获得直接体验,促进知识与技能的内化。例如,集团积极开展劳动嘉年华活动,让学生在筹备、摆摊、经营等环节中体验劳动的乐趣与价值。
2.非遗与学科融合,拓展生产劳动维度
一是“多元化”传承非遗技艺。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传承教学基地,集团开设了“黑陶”非遗特色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该课程依托“陶也”主题公园、非遗客厅、黑陶工作室等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在学习传统技艺的同时,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与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二是“项目化”推进学科融合。集团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构建了开放、多元的劳动教育项目化实践课程。例如,集团依据省编教材《劳动》四年级下册的“出力流汗也快乐——打造阳台小菜园”项目,开展了“小小设计师”校园绿地改造项目化活动。学生在参与设计和改造的过程中发挥创造力,综合运用数学、信息科学、美术等学科知识,将钧儒小学绿地打造成他们心中的“智慧梦工场”。
3.资源与场景共链,强化服务劳动担当
一是“系列化”开展公益服务。集团将公益服务纳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精心设计课程内容,采用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服务性劳动。例如,集团开设“慈善志愿服务课程”,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收获劳动成果,体会劳动的幸福。二是“场景化”探索职业体验。集团整合教育资源,打造“五慧工场”课程模块,通过三校区联动,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集团设有木工坊、陶艺馆、美食屋、锦绣种植园、视觉艺术中心、赏识银行等劳动专用场域,供学生进行职业体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de20250716.pd原版全文
(三)健全评价体系,实现评价展演一体化
1.聚焦表现性评价,达成学教评协同集团精心构建校本化评价体系,聚焦表现性评价,旨在全面、精准地评估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真实表现与成长过程。集团设计分项等级评价,制定《慧·劳动探索手册》,并将其作为记录学生劳动情况的载体和引导学生探索劳动世界的“指南针”。在日常劳动教学与实践中,集团灵活运用任务卡、实践单、档案袋等多样化工具,全方位记录学生的劳动实践表现,并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评价,推动学生持续进步。
2.联动综合评价,给予学生持续激励
集团建立了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和家庭社会评价为一体的多元评价机制,形成公平、全面、立体的评价网络,将评价贯穿学生劳动教育全过程。学生可通过劳动实践表现获得“慧创奖章”,并记录在《集“慧”手账》中。为进一步增强激励效应,集团还设立了“月度慧创之星”和“学期慧创之星”的评选机制,定期表彰表现突出的学生。此外,学生还可将积累的奖章兑换成集团专属“赏识币”,用于换取特色文创产品,从而在正向激励中实现自我驱动式成长。
3.搭建展示平台,推动学生能力进阶
集团积极拓宽评价渠道,搭建多样化展示平台,依托劳动课程、技能竞赛、“丰收节”展评等手段,深化项目化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智慧梦工场”项目实践为例,集团核心组和导师组全程跟进项目探究进程,通过“实施工具评价一专业数据分析一专家引领研讨一发现问题一反思改进策略一优化再实施”等系列研修活动,进阶迭代出表现性评价量表3.0版,为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提供了科学支撑,也为后续的项目开展提供了经验与模板。
三、推动劳动教育提质增效
(一)探索劳动教育新样态
集团构建了“科研引领一课程创新一生态协同”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持续探索富有集团特色的劳动教育文化与项目化学习样态,不断推动劳动教育向系统化、综合化、生态化方向发展。集团的这一系列探索在区域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集团已有3项国家级、省级、市级劳动课题成功结题,在研课题5项,获得市级成果二等奖1项。集团获得嘉兴市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嘉兴市义务教育第二批劳动教育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并多次在市级劳动教育专题活动中作经验分享。
(二)拓展学生成长新路径
在劳动项目实践中,学生深度参与项目规划、实施与成果呈现全过程。从种植农作物,到制作手工艺品,再到参与社区服务,这些具体、真实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教师发展新范式
集团通过组织深度教研与专题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和劳动教育专业素养。在课程实践与研究中,教师深入探索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路径,持续优化劳动项目设计,尝试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获得感。这种研究驱动下的课程开发模式,不仅助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促进了教研团队的协同合作,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展望未来,针对《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一2035年)》的战略部署,集团将继续以“365X”劳动教育校本研修体系为支点,在劳动教育的探索之路上不断深耕细作,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精神的“未来工匠”,让劳动教育的光芒照亮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之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de20250716.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