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每一个:城市学校劳动教育的校本实践

作者: 孙敏芳 傅郑璐 顾芳芳

关键词 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校本课程作者简介 ,教学支持中心副主任,一级教师;,课程科研中心主任,一级教师;,劳动教研组组长,二级教师

为了确保劳动课程有效落地,在扎实开展常规劳动课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构建了“赋能每一个”劳动教育体系。该体系以多样融合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通过系统设计课程内容、创设真实劳动情境、组织学生亲身实践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全面实现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一、三维贯通:劳动课程的全域实施路径

学校采用“课上课下互动,校内校外互补”的实施策略,构建了层次递进、特色鲜明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一)夯实基础,优化劳动教育主阵地

一是课堂学习,实现劳动教育“无痕化”。学校开发了12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例如,在语文课“劳动故事写作”中,教师引导学生采访非遗传承人、体验非遗制作并撰写采访日记,真正实现“课课有劳动,科科能育劳”。

二是活动实践,实现劳动教育生活化。学校围绕“四季劳动”任务群,设计了富有节令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例如,学校在秋季策划“丰收节”,组织学生将“一亩田”基地收获的萝卜加工成萝卜干、萝卜丝饼并进行义卖,再将所得款项捐赠给留守儿童,实现劳动与公益的双重价值。

三是技能比赛,实现劳动技能的稳步提升。学校每年举办“劳动技能大赛”,分年级设置系鞋带、端午香囊制作、果汁调配、3D打印等项目,通过班级初赛、年级复赛和校级决赛的赛制设计,确保全员参与。

(二)协同共育,凝聚劳动教育力量

一是亲子课堂,增强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学校制定“家庭劳动清单”,引导家长每周陪伴孩子完成1\~3项家务劳动,如烹饪、整理内务等。二是自选作业,保障劳动教育的选择性。学校每两周提供贴近生活实际的家庭劳动作业清单,如“旧物改造计划”“米其林大厨养成记”“小小农学家”等,作为劳动课程的课外延展,供学生自主选择完成。三是公益服务,彰显劳动教育的开放性。学校依托家长志愿者资源,组织学生前往家长的工作单位开展“餐饮服务体验日”“当博物馆讲解员”等职业体验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开放联动,拓展劳动教育边界

一是生活化赋能。学校开展了“生活问题我挑战”活动,鼓励学生观察并自主解决身边的小问题,如疏通下水道、清洁洗衣机、碘伏消毒等,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二是场景化构建。学校与种植园、苗圃、科技企业、工艺馆等8家单位共建“行走的劳动课堂”,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例如,在“海利循环”公司,学生体验了从废旧聚酯回收、加工提纯到纺制再生涤纶长丝的循环产业链的全过程,感受了科技在生产劳动中的作用。三是社会化延伸。学校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社会“痛点”,通过智慧劳动提出解决方案,在解决社会问题中提升生活幸福感。例如,在“校园周边交通拥堵”问题调研中,八年级学生团队设计出了“错峰接送 + 自主结伴 + 单车结伴”的综合方案,将劳动教育从单纯的技能训练延伸至社会责任与公共意识的培育。

二、三域联通:为学生提供“X”个劳动机会

学校系统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创新打造了“一田一家一街道”的立体化劳动实践基地,形成覆盖校园、家庭、社会的劳动场域网络,为学生随时随地提供劳动机会,使其在真实情境中深切体验劳动的意义与价值。

(1) “一亩田”:校内农事劳作的阵地

学校开辟了“一亩田”劳动实践基地,并将其划分为56块班级承包地。学生在自主规划劳动方案后,向学校“劳动局”提交竞标申请。中标班级则根据规划开展翻土、育苗、管理、收割等一系列种植与管理工作。

(二) “小当家”:家庭生活劳动的阵地

学校创设“小当家”项目,以“阳台小菜园”“家具维修计划”等“家庭劳动清单”为载体,结合“双周自主劳动作业 + ‘劳动光荣之家’评选”双路径推进,鼓励学生在家庭劳动中运用并巩固在校习得的劳动知识技能。

(三) “小黄帽”:社区服务实践的阵地

学校推行“社区小黄帽”计划,与周边的农场、企业、社区共建实践基地,设置了社区服务、职业体验等社会劳动岗位,并指导学生开展职业体验、公益服务等活动。例如,在毕业季,学校组织九年级学生走进周边科技园,开展“父母的一日工作”体验活动。该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父母的辛劳,还获得了初步的职业体验,为职业生涯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三阶共聚:让学生具有“N”种发现劳动的可能

学校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零散问题转化为“主题化”“结构化”的劳动项目,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通过“问题探索一方案设计一合作实践一优化完善一成果分享”的学习历程,发展劳动技能、物化思维模型,进而收获更多的进步、成功、快乐,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1) “劳动周”

“劳动周”活动以“基础活动 + 拓展活动”的结构开展。例如,在六年级的“劳动周”活动中,基础活动是“学会做一道菜”;拓展活动是“为母校留下一件独一无二的作品”,如利用饮料瓶盖、废旧衣服、塑料袋等废弃材料设计并完成一个背包。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还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二) “校长信箱”

“校长信箱”是学校倾听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帮助与指引的重要载体。例如,“向阳湖”是学校开辟的一个小型人工水池,很多学生提出要饲养校宠。学校以此为契机,发布了“向阳湖生态园建造计划”项目,引导学生从为“向阳湖”征集池名,到池内养殖、池外种植,再到搭建“校宠之家”,全方位开展向阳湖改造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任务中提升劳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年味探寻

《年味探寻》是学校为学生寒假生活定制的综合实践指南。该指南围绕“年味的习俗”“年味的陪伴”“年味的童玩”“年味的远行”等板块主题,设计了适合不同年级的实践任务,将传统文化与劳动实践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劳动价值、掌握劳动技能、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学校在五年级“年味的童玩”板块中,设计了“制作一个具有家乡特色的灯笼”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了解“灯笼的历史由来、象征意义、材料结构、制作工艺以及在地文化的特殊符号”等内容。

四、三星评价:让每一位学生享有“T”种展台

(一) “小水滴银行”

“小水滴银行”是学校专为推进劳动教育而打造的网络评价平台。“小水滴银行”主要有以下两种运行模式。一是“零存整取”模式。学生每日完成学校制订的劳动清单上的任务后,均可获得“小水滴银行”积分。积分累积到一定数额后,学生就可以换取“劳动章”。每周四,学生可凭借“劳动章”在“小水滴银行兑换站”兑换奖品,享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二是“劳动贷”模式。当学生的“劳动章”不足以兑换心仪奖品时,可向“小水滴银行”申请“预支劳动章”,再通过参与公共劳动项目赚取积分偿还“贷款”。这种“劳动贷”模式巧妙地将“预支的劳动章”转换成新的任务,驱动学生投入到新的劳动过程中,从而获得更多的劳动体验。

(二) “勋章墙”

学校根据学生在日常劳动、智慧生产、公益服务等方面的表现,分别授予“匠星勋章”“创星勋章”“暖星勋章”等荣誉勋章,并在校园醒目位置设立“勋章墙”,集中展示获奖者风采。“勋章墙”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校园氛围,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与责任意识。

学校构建的“赋能每一个学生”劳动教育体系,通过校家社深度联动,实现了劳动课程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质变突破。未来,学校将不断迭代、优化劳动育人路径,让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贡献出更多可推广、可借鉴的教育实践智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gde20250717.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