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每天校外锻炼1小时”的学校引导与落实
作者: 颜小琴2022年4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每天校内锻炼1小时、校外锻炼1小时”的教学建议;2024年9月,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在“每天校内锻炼1小时”基本得到落实的情况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毛振明认为“每天校外锻炼1小时”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孩子们弥补锻炼时间不足、培养健康生活习惯、防止肥胖等。如何科学引导与落实学生每天校外锻炼1小时,高质量推动两个“1小时”有机结合,取得‘ ”的预期效果,亟需探索学校体育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去做。
一、“每天校外锻炼1小时”的“四新”透析与学校入口
“学生每天校外锻炼1小时”明确了“人物”“时间”“地点”和“任务”。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儿童及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受生物因素及环境因素交互影响[2。“学生每天校外锻炼1小时”涉及校外,学生在校外锻炼中各方面表现受社会生态及人际维度等影响,我们首先要透析“每天校外锻炼1小时”“新”在哪里,学校引导与落实的切入点在哪里。
1.“新”时间
首先,是“每天”,不仅包含双休日、节假日,还包含正常上学期间;其次,是“校外”时间;再次,和“每天校内锻炼1小时”一样,运动时间可以化整为零,是指累计至少“1小时”。学校在课后延时服务时段安排有20\~40分钟不等的体育活动时间,那么,这该算“校内锻炼”,还是算“校外锻炼呢"?课后延时服务后,家长把孩子接回家已经华灯初上。随着“学生每天校外锻炼1小时”要求的明确提出,很多受访家长都希望把这段时间算在“校外”,以弥补校外实际锻炼时长的不足。笔者作为体育教师和学生家长,也认为尽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时身在校内,但这段时间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内教学时间。随着“双减”政策的深人实施,这段时间正是学校体育人精准引导“校外”体育锻炼的最佳时机。
2.“新”内容
把“学生每天校内锻炼1小时、校外锻炼1小时作为教学建议提出,毫无疑问将校内、校外两个时间段的体育锻炼内容与教学相关联。学校体育在实施这个教学建议的过程中,校外锻炼和校内锻炼的内容要求应该是一致的,虽然在这之前并没有明确指出。也就是校外锻炼也要开展“大肌肉型的身体练习”,不包含诸如五子棋、围棋等棋类、智力类体育运动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特级教师杨浩指出,“1小时锻炼”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并不是简单的时间叠加,更要注重中等以上强度的比例要求,提升锻炼质量。因此,学生“每天校外锻炼1小时”本质上就是校内锻炼的延续、巩固和补充,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充分结合“校内”所学、体育家庭作业要求、个人特点、家庭和社区锻炼环境等实际情况而选定,这样就赋予了学生“每天校外锻炼1小时”新的意义,有别于传统意义上与学校体育无意关联的校外锻炼。
3.“新”形式
区别于“校内”的集体锻炼,“校外锻炼”则根据具体的目标和内容决定锻炼的形式。关于参与对象,可以是一人、两人、多人,可以是同伴组合、亲子组合、俱乐部团队等。与笔者一直倡导的“我锻炼”主张一致,无论哪种形式,体现的都应当是自主、自觉的锻炼。这种“我锻炼”与“被锻炼”“他锻炼”截然相反,是一种身心俱在、身心合一的体育学习,理想的“校外锻炼”是“我锻炼”课堂学习样态的迁移。那些流于形式、自我“放羊式”的锻炼形式不在其列,校外锻炼自然也不应当是貌合神离、心不在焉。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化用这个理念,学校引导学生“每天校外锻炼1小时”,在参与形式和锻炼样态上,体育课堂“真学习”的场景就是一种样例,可以保证学生不再“身心无意识”
4.“新”评价
既然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建议所涉及的内容,那么“每天校外锻炼1小时”同样需要“新”评价,彻底告别校外锻炼、校内不管的局面。根据《课程标准》,“每天校外锻炼1小时”的学习评价也应当具有诊断、调控、引导及激励等内涵价值,是生态系统理论下合理运用影响儿童发展的评价环境效应的考量,即通过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表现(“我锻炼”样态、安全意识)锻炼情况(运动强度)锻炼成效(运动能力发展、健康行为形成、体育品德养成),采用等级测评、展示或比赛、记录归档等多元化评价,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认知及心理意识上品尝成功的快乐,享受锻炼的乐趣,从而与“每天校内锻炼1小时”相辅相成,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每天校外锻炼1小时”的“三被”难题与学校思量
2021年12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165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调查显示,每天1小时校外体育活动,仅三成受访中小学生家长表示能做到。结合疫情期间“宅”家体育锻炼的在线指导经历不难发现,影响“每天校外锻炼1小时”的因素是多样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被家长安排: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锻炼
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部分家长存在体育不是“课业”或“正业”的偏见,另外“双减”背景下,不少“自我加压”的家长仍然很“卷”,所谓的“没时间”其实是把孩子的校外时间分配给了“刷题”“补课”“兴趣班”(不含体育类兴趣班)。这是“每天校外锻炼1小时”得不到保证的最主要原因。
2.被不管不顾:愿自主锻炼,缺少合适引导
走出校园,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现代的社会生态体系里青少年学生多以独处为主,家长因为工作等原因,参与管理“1小时锻炼”的机会也不多,而学校体育家校融合、干预行动的触角尚未完全抵达,社会体育的社区优势也没有得到发挥。尽管学生喜欢体育锻炼,也“挤”出了锻炼时间,但常常处于“一个人玩”无人过问的状态,运动项目单调,运动场所及器材有限,运动氛围平淡,运动效果不明显。这些与“校内锻炼1小时”严重脱节的现象事实上造成了一种非良性循环。这正是学校干预的关键点所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gl20250504.pd原版全文
3.被转移兴趣:适应“躺平”休闲,体育家风 匮乏
孩子的天性是“好动”,如果没有“动”的家庭氛围,其关注点就会被其他兴趣所取代。在实地家访和线上学习指导中,笔者能深切感受到极少数家庭体育家风的外显,也同时发现大多数家庭的日常生活与体育锻炼无关。“校内十年功,校外一刻钟”的消极效应严重消磨了学校体育能量的正迁移,从健康行为入手,着力培养学生的校外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引领小手牵大手,家校社齐头并进是当下学校体育义不容辞的担当。
三、“每天校外锻炼1小时”的校方策略与高阶落实
学生“每天校外锻炼1小时”的引导与落实已成为当下众多学校负责任的热点行动。例如,笔者所在团队开展了小学生“我锻炼”项目的时空拓展与订制管理研究。该研究以运动项目为抓手,立足“我锻炼”引导,从时空拓展与订制管理的维度,整合“校内”“校外”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多方联动,探索以学校的视角推进“每天校外锻炼1小时”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策略,以高阶思维促成校外锻炼新时空的迅速形成[4]。
1.小学生“我锻炼”项目的时空拓展与订制管理研究的核心概念
(1)“我锻炼”项目
“我锻炼”强调的是一种自主参与、长线锻炼的意识;是一种乐于锻炼的积极习惯和善于锻炼的熟练技能;是一种讲究适时、适度、适我的锻炼方式。“我锻炼”体现的是小学生在全方位的体育锻炼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能动性、自由度、稳定度、嬉乐度。“我锻炼”指向的是小学生的终身幸福和当下愉悦。围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要求,“我锻炼”项目由师生重组和创编体育素材,凸显个性化特征、紧贴小学生身心,具有自主性、趣味性、体验性、综合性的特点,这既是校、内外“1小时锻炼”的内容,又是一种载体,基于“我锻炼”,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体现在学生“每天校外锻炼1小时”的学校引导与落实中,“我锻炼”项目是主要的内容抓手,与校内锻炼内容相辅相成。
(2)时空拓展
对小学生传统的体育锻炼时间和空间进行拓展,更好地实践体育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特点。由体育课堂40分钟到“每天校内锻炼1小时”,同时通过体育家庭作业等路径力促“每天校外锻炼1小时”;由校内锻炼到校外锻炼,做到校内、外锻炼结合,家庭与社会锻炼结合。注重向个性化、泛在化的“学、练、赛”体育学习拓展,由单纯的体育学习转向跨学科融合,打破体育锻炼的时空壁垒,拓宽体育学习视野,全面服务学生,提升核心素养。
(3)订制管理
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母容置疑,订制管理是帮助学生提升自我意识的有效策略。所谓订制管理,即面向个体,立足“每一个人”的具体体育学习基础、兴趣爱好,建立“一人一档”,开展体质健康分层管理。开列“我锻炼”项目清单,自主选择或补充、编制锻炼项目,实现“我锻炼”项自的私人订制,重点针对“校外1小时锻炼”,既保证锻炼时间又落实分层引导,落实个别化引导与各个击破,同时重视培养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自我管理能力,从“被管理”走向“我管理”,逐渐走向自我教育的更高境界。
(4)“我锻炼”项目的时空拓展与订制管理
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相关文件精神,实施《课程标准》,遵循儿童健康发展的自然规律,立体地关照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相匹配的“我锻炼”项目的时空拓展与积极的订制管理。也就是谋划小学生自主、自觉的“每天校内锻炼1小时、校外锻炼1小时”相结合的体育生活长线方案,积极推进学生每天校外锻炼1小时新研究,基于学校的视角创造性地引领小学生进入校外“我锻炼”新时空,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学生“每天校外锻炼1小时”的时空拓展策略(1)融合策略:打破学科壁垒
《课程标准》增设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内容给“每天校外锻炼1小时”的时空拓展提供了实践挑战,即探寻“我锻炼”项目与不同学科知识的关联及整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运用具体的项目、任务、课题等形式整合学习内容,形成“科目A跨科目 B+ β ”型“跨学科主题学习”。例如,在学校“羽毛球文化节”中,在各水平段开展"破解运动的‘密码'”“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谁羽争锋”跨学科融合体验活动,包括羽毛球知识竞赛、羽毛球手工创意制作比赛、简化规则的羽毛球庭院擂台赛、羽毛球观赛与评赛(小小解说员)羽毛球运动基本技能 + 素质运动组合练习展评等,这些项目趣味性强,简单易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目 对羽毛球运动技能学练和运用的作用,还可以进一步了解羽毛球运动所蕴含的科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同时提升分析羽毛球项自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挥拍角度把握、击球落点判断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实践活动单、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将羽毛球项目拉伸到社会体育场馆、庭院比赛场前、科技馆及图书馆中,打破学科壁垒,由校内“1小时”有机扩展到校外“1小时”,拓宽了“1”的时空意蕴,延展了体育学习内容的广度。
(2)统筹策略:打开服务时空
“每天校外锻炼1小时”时空应该是属于学生自主运动、彰显个性的“我锻炼”体育时空,学校要大张旗鼓地将课后延时服务中的体育锻炼时间列人“校外锻炼”时长,要牢牢守护好这一时段,坚决不挪用、不减质。笔者一直主张“真正的体育学习是‘我锻炼’”,这是“由扶到放”的绝佳时机,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我锻炼”样态的主角,体育教师为“退居二线”的在场者、观察者、评价者。学校可以统筹安排活动场地与指导老师,让各水平段学生在课后延时服务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段时间和相应的一方运动场地,高质量开展自选项目锻炼。例如,学校做到活动器材的资源保障,诸如羽毛球拍、跳绳等在校园各个角落里“随手可取”;做到锻炼时间的制度保障,即规划好既定时段,全部用于体育锻炼,不中断、不挪用、不干预(体育教师负责巡视)。无关乎课后延时服务时段的校内、校外归属,其间体育锻炼的规律性、便捷性、舒适度、自由度,关键是体育活动质量的保障度,自然而然能够潜移默化迁移到家庭及社区体育锻炼时空中。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gl2025050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