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学材”开发的六个着力点
作者: 谢金土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下称《意见》中强调:“丰富课程载体,创新教材形态,积极倡导使用实践活动手册、学习资源包、活页等;建设数字化课程资源库。”《意见》还指出:“校本课程原则上不编写出版教材,确需编写出版的应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鼓励开发运用多形态课程资源。”[2从《意见》的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校本课程的深度实施需要以多形态的课程资源作为基本的学习载体,同时,在校本课程学习载体开发与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创新教材形态,从传统的、单一的、封闭的“教为中心”的“教材”走向丰富的、开放的、生动的"学为中心”的“学材”。
“学材”,顾名思义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服务于学习者的学习,为学习者学习所用的学习材料[3。学材不仅仅为学生呈现校本课程的学习主题和学习内容,更兼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功能。广义地讲,凡是有助于学生进行校本课程学习的读本、讲义、书籍、学习活动指南、学生活动手册等纸质印刷制品,以及课件、微课、视频资料、音频资料等电子音像制品等都是学材的一部分。按照呈现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校本课程的学材分为文本类学材和非文本类学材。
文本类学材包括任务单、讲义、读本、活动手册、资源包、活页等多种形式,是促进校本课程深度学习最基本、最主要的学习支架。非文本类学材包括视频材料、音频材料、课件、微课以及网络资源,是校本课程学习资源中的辅助性资源,可以弥补文本类学材的不足,使得学习资源更加形象、具体和生动。本文中所涉及的学材是指文本类学材。
校本课程学材开发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一项行动研究,关键是要找准着力点。笔者以为,在校本课程学材开发过程中,我们至少要抓住以下六个着力点。
一、价值导向:坚持时代性和科学性
每一套学材都会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主题内容,有自己的目标指向,但更为重要的是,每一套“学材”都应回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基本导向。只有以这样的价值导向统领学材的编写,设计学材的逻辑体系,我们的学材才有生命力。我们在开发和设计学材的过程中,始终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学材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什么样的基础[4。因此,学材编写首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坚持立德树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材内容应聚焦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特征,符合真善美的要求,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而且,学材内容选择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要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求概念准确、观点正确、事实可信、数据可靠。
学材开发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的工作,参与开发的团队成员要深人学习相关政策文件以及学科课程标准,以保证学材开发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逻辑取向:体现系统性和逻辑性
学材编写需要通过一定的逻辑和体系,对学习主题、学习内容、问题情境、活动任务、学习方式、过程记录、反思评价、活动拓展等基本要素进行整体构思,形成一个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相对固定的基本体例。学材编写一般要围绕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需求来创设学习情境,以问题探究为导向,选择辅助性学习资料,循序渐进地设计支架式学习任务和支持性学习活动,体现过程性评价,真正站在有利于学生“学”的视角,进行逻辑性构建和系统性编写。
特别是在新时代、新课改的“双新”背景下,校本课程学材不应该再倚重于知识的演绎逻辑,而应该努力遵循核心素养发展的逻辑,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线,对学材内容的呈现及编排方式进行情境化、结构化和活动化的设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下文称《2022年版课程方案》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的基本原则,“依据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育人主线,加强正确价值观引导,重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5这就意味着,校本课程学材开发应该从传统的学科知识取向走向核心素养取向,围绕核心素养基本要点,将生活情境、核心知识、学习任务、实践活动等恰当地加以组织、编排和呈现,形成一定的学习系统,引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并自主建构知识。
三、主体定位:凸显主体性和参与性
学材的使用主体是学生。因此,学材编写应坚守“学生立场”,从使用者的实际出发,考虑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真实发生。学材中呈现的学习方式要多样化,无论是调查、参观、访问还是服务、体验、制作,都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学材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实践体验、合作学习、综合运用等方便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
学材的生命力就在于“学”。学材编写还应凸显学习视角,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自主进行探究,主动解决问题。在“以生为本”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学材编写更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选择性需求,从学生需要出发,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特征,强调将学生实践活动中的直接经验和书本中的间接经验重新整合,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在教师的引领下,从兴趣出发,变被强迫学习为主动求知。
四、内容指向:倡导生活性和实践性
教育要回归生活。只有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才有生命力,才可能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学材编写只有贴近学生生活世界,选用现实生活中的内容才能更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使之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可见,学材编写必须要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简单、机械的学习走向基于丰富实践的学习,促进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以及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社会认知的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gl20250507.pd原版全文
教育要突出实践。《2022年版课程方案》强调指出:“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要求“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8因此,学材编写还要特别注重实践性,要引导学生开展诸如考察、探究、调查、参观、测量、设计、制作、服务等具体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用体验性学习、主题式学习、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交互式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学习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总之,学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真实的生活中选取综合性问题、事件和现象组织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场景中探究问题,在持续探究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建构新知。第一,可以增添学材的生活情味,引导学生树立直面生活问题的态度和情怀;第二,可以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学习的意义;第三,引导学生将习得的实践能力自主应用到其他生活场景中去,解决生活问题,实现“用中学"“学而有用”“学以致用"的课程理念。
五、呈现方式:加强趣味性和可读性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看教科书,却喜欢看科普读物?通过对两种文本的比较,我们就不难发现,科普读物的表达方式更加人性化,更有人情味,选用的语言也更加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再配上一些有趣的例子,生动的图片,这样一本生机勃勃的书很难让学生不喜欢。作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材必须克服传统教科书中所存在的弊端,用类似于科普读物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与文本之间应该从主客关系转向“你一我”的对话关系,应该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设计,让文本成为一个可思、可想,具有能动性的对话者,使学生和文本之间具有交往的性质[10]
学材编写应注意化繁为简、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学材的行文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要生动有趣,避免学术化,多用图片、表格等代替长篇幅的文字,做到图文并茂,增加趣味性和可读性。同时,根据低、中、高段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材”中的文字和图片所占的比重应该有所不同。低年级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中年级应该图文并茂;高年级则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图片具有直观以及能把复杂的学习内容情景化的优势,一张图画所传递的信息可以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复杂文字信息的把握。
六、空间方向:强调开放性和选择性
是否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生成性学习、选择性学习,是检验学材的重要标准。因此,学材应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学习和选择性学习需求,在预设性学习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生成性学习留有空白,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供足够的空间。
学材不应将学生的学习仅局限于完成某一指定内容的具体任务上,而应注重各领域任务和内容的相互渗透及拓展延伸。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课程指导教师留有调整开发的空间,也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通过“学材”的开放性和选择性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自主地进行探究,主动解决问题,并能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12]
总而言之,作为引起、维持、促进校本课程深度实施的重要学习支架,学材应该为引领学生展开有意义的深度学习发挥重要的导学功能,其开发和设计的关键在于立足素养发展,坚守学生立场;变革学习方式,突出实践育人;创新呈现形式,回应学习需求。特别是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课改背景下,学材开发应充分体现时代育人要求、课程价值追求和学生学习需求,以学材为基点,促进学生的真实学习;以学材为促点,撬动学生的深度实践;以学材为支点,赋能校本课程的高质量实施。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EB/OL].(2023-05-17)[2025-01-07]http: //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305/t20230526_1061442.html.
[3]李志超.从“教材”到“学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观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8):25-31.
[4][12]李善良.教科书:从“教”材到“学”材——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思考[J].中学数学月刊,2019(08):1-4.
[5][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4.
[6]李强,李孟璐.变“教材”为“学材”的几个基本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29):15-17.
[7][9]许艳.中学生物“教材”变“学材”改革初探[J].基础教育论坛,2022(03):96-97.
[10] 赵小东.语图互文: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读本的呈现[]教学与管理,2018(33):94-96.
[11]楚琳,林文静.主持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与研究[J].中国教师,2009(S1):4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gl2025050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