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

作者: 踪红

随着统编语文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使用对下位概念。

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但许多教师对小学二、三学段各类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把握不准,迟滞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笔者经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设定文言文课堂教学目标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忽视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作用,忽视小学文言文课程目标的梳理探究,忽视对文言文中关键词句的朗读指导,忽视对学生文言文学情的调查和分析,忽视文言文教学目标的清晰表述。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提出设定文言文课堂教学目标的“五要”策略,即文言文教学目标的理念要“新”、依据要“准、内容要“实”分层要“精”形式要“巧”。

一、文言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理念要“新”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准确把握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设定教学目标[1]。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应由行为条件、行为程度、学习行为、学习内容等要素构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称《新课标》)中的“总目标”主要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进行概括性阐述,是核心素养型目标。小学文言文课程目标必定围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展开,是其

1.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总目标理解小学文言文课程目标

虽然《新课标》第三部分“课程目标”对“总目标”和“学段要求”作了阐述,但是对小学文言文教学是粗线条的指导。教材编者在2024年版三至六年级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以下简称《教师教学用书》)中都以“编写说明”的形式对文言文教学作出要求,三年级上册至六年级上册的各册都是:“安排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只在六年级下册提出:“让学生进一步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通过以上梳理,结合教材编者的“编写说明”,概括出小学文言文课程目标: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方面,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等,理解浅显文言文的大意;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汲取智慧。

2.基于小学文言文学习要求,设定小学文言文课程学段目标

3~6年级《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编写说明”还提出了学生学习各册教材文言文的要求(见表1)。根据这些要求,结合上文中的小学文言文课程目标,教师可以提炼、划分小学文言文课程的学段目标。第二学段的学段目标:初步感受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理解文章大意,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借助注释、资料等把握文章文意,在正确朗读中体会感情,交流感受,汲取中华文化的智慧。

小学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0
表1小学3~6年级《教师教学用书》中学习文言文的要求

3.基于学段要求,理解小学文言文教学目标

《新课标》的“学段要求”部分,把“总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维度,分学段予以进阶性的层次划分,并阐述了具体学习要求。

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从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跨学科学习五个维度分学段进行了进阶性的划分和描述[2。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描述出不同学段学生理应达到的具体的核心素养水平,为教师具体指出了各学段学生能做什么、能做多少以及能做到什么程度,可以视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的最低水平,能够帮助教师基于学生原有水平设定各篇文言文的教学自标。

教师根据学段要求、学业质量标准和上文的小学文言文课程学段目标,再结合各册教材中单元导读页的语文要素和每篇文言文的课后习题,可以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的重、难点。

二、文言文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要“准”

1.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整体把握文言文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设定文言文教学自标时既要突出难点,又要把握重点,还要点面结合,适当弱化文言文文本的某些其他教育教学价值,做好取舍工作。如教学《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等文言文时不必过多地纠结字、词、句的辨析、理解,而应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和互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和解决现实世界中遇到的真实问题。

2.以文本要点为范围

文言文课程目标是学生要通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文言文学习所需要达到的水平。文言文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一篇文言文或一节课所需达到的水平,因此文言文教学目标就在文言文的文本里。王荣生指出:“文言文阅读的要点集中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所言志,所载道'”3]。因此,文言文教学目标就是要以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所言志”“所载道"等文本要点为范围进行取舍。如《伯牙鼓琴》中的子期说话时将语序颠倒,就是文本要点之一。子期把“善哉乎”放在了“鼓琴”的前面,就是为了突出这种极力赞美的语气。子期把“巍巍乎”放在了“若泰山的”前面来说,是想强调伯牙的志向高远得像高峻的泰山,把“汤汤乎”放在了“若流水”的前面来说,是想强调伯牙的情怀宽广得像浩浩荡荡的江河。只有学生先理解了子期的“反应迅速”“极力赞美”“准确解读”,才能确认伯牙遇知音时的欣喜,才能深刻地感受到两人意气相投、心意相通的快乐,进而才能想象出当时“听琴赞心志”的场景,才能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和心意相通的乐趣。因此,笔者设定了教学目标:从子期评价和解读伯牙优美琴声的话语中,想象场景,读出两人心意相通的快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gl20250512.pd原版全文

3.以学生水平为标尺

虽然一篇文言文中的文本要点已被教师一一标出,但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文能力的现有水平,仍有理解不了、感受不到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深入访谈学生,一处处问、一处处画,学生的现有水平就像箩筛一样,“筛”去了他们已理解和感受正确的文本要点,剩下学生理解不了、感受不到的文本要点,据此设定教学目标。《两小儿辩日》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篇文言文,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10多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字义辨析能力、断句经验,能初步辨别古今表述差异,理解文意和背景文化,大多数学生已能整体把握文本的意思。但是,这则两小儿只凭自己的经验作出错误判断和推理的小故事,还启发学生要用科学、真实和具体的事例说明观点,不能用“想当然”的具体事例说明观点。该单元人文主题的“科学求真”和语文要素的“真实具体”是贯通一致的。因此,用学生的现有水平这个箩筛可以“筛”出两个教学自标:借助注释,找出小儿的观点、理由和说理的角度,理解文意,科学求真;借助分角色朗读和表演辩论场景,背诵全文。

三、文言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要“实”

1.忠实连接教材

教师拿到一篇文言文,要先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能力,理解和感受文言文的文本要点,再联系该单元导读页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思考该篇文言文在单元中的教学价值,然后再去学习该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材解析”“教学建议”“教学资源”等,同时多渠道查阅资料,帮助自己研读此篇文言文。有的教师照抄照搬别人的教案上课,人云亦云地讲,甚至错误地把《伯牙鼓琴》中“方鼓琴”的“方"字解释为“正在”,而不去联系上下文,不留意该册“教师教学用书”明确指出此处“方”是“刚刚”的意思。教师自己要吃透该篇文言文,认真设定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环节,而不是用别人的解读代替自己钻研教材的过程。

2.切实符合学情

学生在预习这篇文言文后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对哪些地方有困惑?学生认为哪些地方最难?“学生理解不了、感受不到,却又不自知”的地方有哪些?这些都需要教师深人调查和认真分析,不能仅凭教学经验去判断。学生读不准《伯牙鼓琴》中“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字音和停顿。这是笔者深人调查和认真分析后得来的学情。为此,笔者设定了更有针对性和实际效果的教学目标:读好课文最后一句话。

3.务实表述目标

所谓务实,就是要具体、要方便实施。有些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表述太大、太多、太空。有的教师教授《两小儿辩日》时,把“通过朗读培养文言文语感,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当作教学目标。这是一个空泛的目标,朗读是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固定动作,培养语感、培养习惯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因此,设定文言文课堂教学自标时,教师要多用“我出”“读出”“写出”“解释”“复述”“读准”“默写”“背诵”等外显性行为动词,它们对学习行为程度作了明确要求,操作性强,可以观察、测量。同时“概括"“区分"“辨别”“分析”“比较”等反映的是思维活动,但是有相对应的外显行为,也宜多用。我们不妨把上面所说的这个虚泛的目标修改为: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把"而”“乎”“也"读得重而长,想象、表演两小儿自信、伶牙俐齿的样子。

四、文言文课堂教学自标的分层要 要“精”

1.精细区分,设定教学核心目标

设定文言文课堂教学自标时,一节课的教学自标一般3-4个,不宜超过5个。设定教学目标,要分清重、难点,一般一堂课的重、难点各一个,不宜超过两个。如果教学目标过多,师生易在不停变化的课堂中迷失,会导致教学过程太匆忙,教学效果不佳。有时教学目标中的某一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笔者在执教《伯牙鼓琴》时,就设定了一个重、难点合二为一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借助注释,读准“哉、巍、弦、为”的字音,读通文章,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意思和感受。本文的课后习题中有这样的要求:“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中这句话的意思和感受”是难点,也是重点,所以编者以课后习题的形式提醒教师这是此篇文言文的文本要点。教师不能忽视课后习题的指引价值。

2.精心进阶,设定教学环节目标

“教学环节是对教学点的合理分配。教师引领学生先到这些地方,再到那些地方,这就是教学环节”。设定环节目标就是将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分解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必要步骤。笔者在执教《伯牙鼓琴》时,就把教学目标“借助注释,读准‘哉、巍、弦、为'的字音,读通文章,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意思和感受”,进行了教学环节目标的进阶划分和设定。在“借助注释,读懂文意”环节,设定目标: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通文章,读懂文意;在“展开想象,读出感情”环节,设定目标:说出“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在“链接资料,读懂文化”环节,设定目标:结合课后“资料袋”的内容,说出伯牙非这样做不可的理由,了解“知音文化”

3.精致分层,设定学习活动目标

“学习活动也叫教学步骤,我们研究了优秀教师的案例,一堂课、一篇课文大概是三个教学环节,而每个教学环节大致有三个教学步骤,即连贯地组织学生进行三项学习活动”。设置学习活动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方法等,达成教学目标。在笔者执教《伯牙鼓琴》的“展开想象,读出感情”环节时,先设置了学习活动一:想象两人鼓琴、听琴的场景,从子期评价和解读伯牙琴声的话语中读出心意相通的快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三句话。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目标是体会伯牙琴声优美、心志壮美和子期的知人之明,用朗读表现两人的心意相通之乐;接着设置学习活动二:想象伯牙和子期离别后,伯牙独自弹琴时会想些什么?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目标是让学生体会伯牙对子期的思念和珍惜之情;最后设置了学习活动三:想象伯牙赴约时却看到了钟子期的墓,心情如何?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并读出体会到的感情,目标是让学生说出“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让学生用自己的朗读表达课文中情感大喜大悲的起伏变化。通过组织这三项学习活动,按步骤达成学习活动目标,促进教学进程,达成“读出感情”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目标。这样做能以情感人、以文化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gl20250512.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