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应用
作者: 舒兰兰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和作品成果来评价其素养水平;而科学跨学科主题学程]。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习则以解决真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为出发点,要求学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科学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开展综合学习的一种方|展示其核心素养发展的平台。表现性评价通过真实或式2]。表现性评价是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模拟的情境引导学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以此来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过程表现/结果做出判|展现他们对知识和技能的深度理解,它的三个关键要断的一种学习评价方式3]。表现性评价与科学跨学科|素是表现性目标、表现性任务和评价标准,三者之间具主题学习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两者在促进学生核心素|有一致性,共同指向核心素养的发展[4。科学跨学科主养发展方面具有共同目标和内在逻辑。表现性评价强!题学习中,聚焦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设计是一个系调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统化、层次化的过程,图1清晰地呈现了其设计框架。

如图1所示,表现性目标作为评价的蓝图,描绘了学生应达到的学习预期,是表现性评价过程的起点,为学生指明了学习实践的方向和重点。目标的设定需要具体化,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达到的知识掌握和技能运用水平。表现性任务构建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要为学生提供呈现其核心素养学习证据,表现性任务就是呈现这种学习证据的载体[5。它要求学生在具有挑战性的真实或模拟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或创作作品。评价标准是评价目标是否达成的量尺,通过科学合理的评级维度和明确的等级描述语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任务要求,也为评价者提供了客观地评价学生表现/成果的依据。评价标准的开发是对目标内容的具体化,因此需要明确学生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并将其细化为具体的表现指标。本文通过对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具体案例的深入分析,系统阐述聚焦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设计框架的应用。
一、表现性目标设定:具象化学科核心素养与跨学科素养
表现性评价所评的是与课程标准一致、处于课程核心的高阶认知目标。因此,在设定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表现性目标时需确保其体现高阶认知。表现性目标并非局限于单一学科,在设定过程中需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还应重视学生在此过程中所展现的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沟通协作等跨学科素养。
1.表现性目标的设计步骤
表现性目标的设定聚焦于学科核心素养和跨学科素养,基本依据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学段目标描述、与主题相关的学段内容要求以及学段学业要求,其设计步骤如下。
(1)识别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涉及的素养目标
各学科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学段目标描述为表现性评价提供了明确的导向,它反映了学生在特定学段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应达到的具体水平,是设计者设定表现性目标的基本依据[。设计者需要在把握基本学情、深入分析跨学科主题内容的基础上,识别其中蕴含的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跨学科素养,并且厘清这些学科核心素养的学段目标描述。
(2)整合与学情和主题相匹配的学段内容要求学段内容要求为表现性目标的设定提供了具体的内容框架,确保表现性目标与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科学课程是基于13个核心概念和4个跨学科概念来整合科学学习内容。因此,设计者在确定了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目标之后,需要基于主题内容和基本学情,准确识别课标中对应的具体的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通过学科核心概念的索引确认对应的学段内容要求,进而将表现性自标具象化。
(3)基于学业要求设定表现性目标的水平
表现性评价需要准确衡量学生在实际学习情境中所展现的核心素养水平。为此,表现性目标要确定学生经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系列学习活动后,核心素养各个维度应达到的具体程度。各学科课程标准中的学段学业要求反映了学生在完成学业时各项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程度标准,为表现性目标的设定提供了必要的参照点。

2.表现性目标的具象化呈现
为了让表现性目标具有“实操性”,可以参考ABCDs模式,它是一种将表现性目标具体化的方法,能更清晰地定义和衡量表现性自标。该模式通过以下四个要素来定义目标8。Audience(受众):明确学习者及其背景和需求是什么,这是目标设定的起点。Behavior(行为):代表可测量的行为,使用明确、可检测的行为动词来描述目标,可选用“举例”“分析”“评价”等可观察、易落实、能检验的行为动词,进而提高目标的可操作性和评价的准确性。Condition(条件):即行为发生的具体情境,包括时间限制、资源限制或其他环境因素。Degree(程度):代表基于课程标准的预期表现的水平。
参考ABCDs模式可设定具象化的表现性目标,以三年级跨学科主题学习“我是小小昆虫学家”为例,根据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呈现的科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跨学科素养两个维度,构建可评、可测的分层次表现性目标体系(见表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gl20250516.pd原版全文
二、表现性任务簇构建:可视化呈现学生素养水平
1.表现性任务类型选择
教师在设计表现性任务过程中常面临挑战,尤其在选择与特定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相匹配的表现性任务类型时。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表现性任务可以被分类为多种类型:按照格朗兰德测试的真实程度,可以将表现性任务划分为纸笔测试、结构化表现性任务以及工作样本表现性任务;按照任务的表现方式,可以将表现性任务分为口头讨论、论文题、科学实验、调查研究、作品集、表演等[。通过分析科学课程标准中建议设置的各种学习任务,基于文献分析、案例提炼和专家反馈,构建了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表现性任务类型设计框架(如图2),助力设计者基于科学跨学科主题内容和学生需求选择表现性任务类型。
2.表现性任务整体设计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任务都是表现性任务,一个完整且高质量的表现性任务应当具备目标一致性、情境性、挑战性、决策性四个基本特征[]。当确定了任务类型后,为了让表现性任务满足以上特征,设计者可参考表现性任务设计支架对其进行整体性设计。该支架中包含五个设计要素:情境(Context)、角色(Role)挑战(Challenge)表现/产品(Performance/Product)、受众(Audience)[2]。以跨学科主题学习“我是小小昆虫学家”为例,其表现性任务的整体设计(如图3)充分考虑了上述五个设计要素,旨在通过一个结构化和层次化的任务设计,将其作为呈现学生表现和作品的有效工具,同时通过驱动性任务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度实践。

3.任务簇的层次性搭建
整体表现性任务使得学习实践有了明确的学习锚点,但它的难度颇高学生难以直接完成,因此需要将其分解形成子任务簇,引导学生通过“升级打怪”的方式逐步完成表现性任务。任务簇可基于目标、问题、任务成果、支架这四个关键性要素进行系统性的设计[3]。在“小小昆虫学家”中,任务簇按照四要素进行构建:表现性任务分解成四个指向具体目标达成的子任务,每个子任务精心设计了关联紧密的驱动性问题和促进子任务达成的学习支架(见表2)。通过解构复杂的总任务,并进行“递进式”的设计,为学生构建由浅人深的学习路径,将学习历程变为解决一个个驱动问题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在解决具体子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对整个任务的理解和掌握。此外,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任务成果或表现将其内在的思维过程、能力以及态度情感外显化,为教师评估其是否达到预定的表现性目标提供了直观的评价证据。

三、评价标准开发:针对性评价和引导表现性任务达成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表现性任务需要设计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作品或表现进行合理判断,为学习目标的达成提供具体的方向,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实时进行自我调节[14]。如何科学地开发评价标准呢?“评什么”和“怎么评”是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
1.评什么:任务成果与素养表现共同评价
在教学实践中明显性的学生任务成果常被作为评价的重点,但对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展现的素养表现的评价往往被忽略。而这些素养表现恰恰能够揭示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学生素养表现的评价标准开发是最具挑战性的,它要求教师深入分析学生在完成表现性任务过程中所涉及的各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其转化为可评价的素养表现指标,这一过程是评价标准开发的价值所在,它能够确保评价结果反映学生的真实素养水平,使得表现性任务与表现性目标具有一致性。
(1)学生素养表现的评价框架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其核心素养的直观映射。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展现出的素养表现包括科学核心素养、其他学科核心素养和跨学科核心素养三个方面。科学核心素养可参考的评价指标为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标根据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跨学科核心素养可参考评价指标包括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协作等。以科学核心素养为例,它作为科学课程目标的精炼概括,其素养表现形式需进一步具体化与层次化,以实现对其的精准评估。本文基于对科学课程标准的深度分析,构建了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科学核心素养的评价框架(见表3)。教师在设计关于科学核心素养表现的评价标准时,可借鉴此框架中的一级与二级评价指标,进而更清晰地识别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素养表现,同时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与学习内容,精准选择评价维度,制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内容描述语,从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估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gl20250516.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