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角下初中革命文化教学研究

作者: 杨怀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4-0018-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革命文化列为语文学科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初中语文教材共呈现17篇革命文化作品,通过阅读、分析和解读,学生得以深入了解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英雄事迹和伟大精神。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更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豪感和奋斗精神。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革命文化强大的思想力量,感悟到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从而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从文学的角度,欣赏作品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技巧,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这对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提升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单元视角对初中革命文化教学的统整

“大单元视角”为初中革命文化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它打破了传统孤立篇目的教学模式,将革命文化作品置于更宏观的历史背景、社会语境和主题之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统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单元教学的核心是主题引领。在教学方式上,大单元教学打破了传统教材按篇目编排的情况,将一组内在价值有关联的文本整合在一个大的主题框架下。这个内在价值主题框架包含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精神特质、价值观等,它如同一个线索,贯穿整个组合单元的教学内容。主题引领的作用在于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理解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系统、更深人地把握革命文化的精髓。通过主题框架,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理解革命文化的深刻内涵,建构更为系统和完整的认知体系。

第二,大单元教学旨在促进深化理解的关联比较。在同一主题下,选取的文本涵盖不同时期、不同视角、不同体裁,这些文本之间往往存在内在的联系与差异。通过引导学生对革命文化文本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文本内在的联系与差异,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革命历史,更深入地理解革命精神的丰富内涵,以及不同历史时期革命文化的发展演变,从而培养学生多角度、辩证思考的能力。

第三,大单元教学倡导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和实践性的综合性学习。这不仅限于传统的文本浅表式解读,而且鼓励学生运用朗诵、演讲、辩论、戏剧表演、实地考察、主题化阅读等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大单元教学强调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和实践的综合性,能够较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理性认识,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最后,大单元教学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引导学生思维品质的变。通过对序列化组合文本的主题探究和关联阅读,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理解从表层认知跃升到价值认同,达到培养理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目的。这种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挥革命文化在学生价值观塑造中的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大单元视角下初中革命文化教学的起点

大单元视角下初中革命文化的教学起点并非单纯的文本解读,而是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革命文化的核心价值,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力量。教学起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激发学生形成情感共鸣。初中生正处于情感丰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阶段,因此教学的起点可以从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情感共鸣入手。可以通过展示革命年代珍贵的历史照片、播放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片段、分享革命英雄的感人事迹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烽烟下革命的困境与求索、艰辛与伟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第二,连接学生生活经验。革命文化并非遥不可及的历史符号,而是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教学的起点可以将革命精神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品质、责任担当等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展开深度思考。

第三,搭建认知框架。初中生对历史的认知往往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因此,教学的起点应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较为清晰的革命历史和叙事框架,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时代背景、重要事件、关键人物,以及革命文化产生的历史根源。

最后,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大单元教学的理念中包含着重要的个性化发展理念,承认个体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在革命文化大单元教学设计时,针对不同学生选择恰当的适合个性发展的学习材料,采用多种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观点和情感的机会,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革命文化。

三、大单元视角下初中革命文化教学的策略

探讨大单元视角下的初中革命文化教学策略,应结合《纪念白求恩》《梅岭三章》和《谁是最可爱的人》《老山界》等作品,引导学生深人了解革命历史人物和事件,提高对革命文化的认知和思考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第一,在主题引领下对革命文化作品进行多维解读。在大单元视角下,可以将《纪念白求恩》和《谁是最可爱的人》置于“奉献与牺牲”的主题之下。教学的起点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为何会有如此多的人甘愿为他人、为国家奉献甚至牺牲?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白求恩是国际主义精神的象征,他超越国界,将自己的医术和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谁是最可爱的人》则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无私奉献。这两个人物和群体,虽身处不同时代,但都体现了崇高的奉献精神。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阅读,提取关键词,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人类解放而斗争”“最可爱的人”等,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分析这些关键词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教师引导学生挖掘文本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理解奉献与牺牲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了解其他在革命战争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如袁隆平、黄旭华等,进一步理解奉献精神的时代内涵和普遍意义。此外,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思考在当代社会通过如何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奉献精神等等。借助这样的主题引领和多维解读,学生能更深人地理解革命文化的精髓,并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szy20250406.pd原版全文

第二,在关联比较中对情感进行升华提炼。在教学《梅岭三章》时,可以把它和《老山界》置于“革命理想与艰苦奋斗”的主题下,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者在极端困境中依然坚守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两篇作品都描述了革命者在艰苦环境下的战斗生活情境,但表达方式和情感抒发却各有侧重。《梅岭三章》通过豪迈慷慨的诗行,展现陈毅将军在困守梅岭的绝境中仍旧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等诗句更是蕴含着革命者的豪情壮志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老山界》则以纪实的笔法,线性叙述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艰辛历程,反映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于挑战极限的革命精神。在教学策略上,教师可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两篇作品的描写手法和情感基调:前者重在抒情,大气磅礴;后者侧重叙事,细腻生动。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革命者在艰苦环境中坚守理想信念的强大精神力量,感悟革命理想的崇高性和艰苦奋斗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详实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红军转战的真实情况,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理解深度;再引入关联比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想信念的时代价值,并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奋斗的内驱力。

第三,关注综合学习下的多元体验。大单元视角下的革命文化教学,不应局限于文本解读,而是要注重综合学习,让学生在多元的体验中深化对革命文化的理解。《纪念白求恩》《梅岭三章》《谁是最可爱的人》《老山界》这四篇作品,可以统整到“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的主题单元下,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让学生扮演白求恩医生、长征战士或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体会革命先驱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情感和行为,从而更真切地感悟革命精神;同时,开展主题演讲比赛,更深入地解读文本内容,选取某个情境讲述自己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分享自己从革命先辈身上汲取的力量。此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走访革命旧址等革命历史主题的研学活动,让学生在研学活动中品悟革命历史的厚重感和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音乐、诗歌、绘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独特感悟;还可以组织学生制作关于革命事迹的短视频,深入挖掘革命事迹的细节,还原历史事件的全貌。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革命文化的内涵,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使革命文化深入人心。

最后,在深度思考中建构革命文化的价值观。在大单元视角下,开展《纪念白求恩》《梅岭三章》《谁是最可爱的人》《老山界》等革命文化作品的教学,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历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建构正确的价值观。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入解读,探寻作品背后的历史传承。可以将这四篇文章的精神价值进行提炼,重点探寻“国际主义精神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如何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来源和内涵,以及在不同情境下是否适用?如何看待英雄的牺牲和奉献?如何学习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革命时期艰苦奋斗精神有何时代意义?在和平年代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等议题,通过辩论赛、主题作文等形式,引导学生对革命文化的价值进行深入探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革命文化既是历史的遗产,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学生需要在深度思考中汲取革命文化的精髓,并将这种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从而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更好地承担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总之,基于大单元视角的初中革命文化教学,旨在打破传统碎片化的教学模式,通过主题引领、关联比较、综合学习和深度思考,构建系统、多元、立体的教学框架。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革命文化的内涵,更能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简介:杨怀忠(1983一),男,省定西市岷县岷阳初级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育教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szy20250406.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