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花坛”跨学科教学探索
作者: 李聪“设计花坛"项目将数学、劳动与艺术学科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参与项目实践的过程中调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内化知识,提升能力,增强核心素养。
一、梳理项目涉及的学科内容
“设计花坛"项目主要涉及数学、劳动与艺术学科内容。
数学学科涉及几何图形测量与计算及数据统计分析等知识技能。测量与计算实践活动具体包括实地测量花坛场地长、宽、高(考虑地形起伏),并根据实际尺寸,运用比例尺知识绘制设计图。材料采购环节,学生经过四则运算和单位换算,依据花坛面积、周长等数据确定材料与工具的数量和规格。数据统计分析活动包括挑选花卉品种时,统计价格、生长周期、观赏期、适宜生长环境等数据,综合分析当地气候、预算等因素,选出性价比高、适应本地环境且观赏期长的花卉品种搭配种植。
劳动学科涉及工具使用、花卉种植与养护、沟通协作等知识技能。其中,工具使用技能包括学习使用铁锹、铲子、锄头、耙子等园艺工具翻耕、平整土地,以及挖坑;掌握正确握持工具的方法与发力技巧,避免受伤并提高劳动效率,如用铁锹翻耕土地时控制入土深度和翻土力度,锻炼手部肌肉控制与动作协调能力。花卉种植与养护包括了解花卉播种、扞插、移栽等种植方法,掌握浇水、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养护知识。学生要依据花卉生长特性把握浇水频率和浇水量,按生长阶段合理施肥,定期修剪造型,及时处理病虫害问题,以增强劳动实践能力与责任意识。
艺术学科涉及色彩美学搭配、图案创意设计和景观空间布局等知识技能。学生需依据美学原理,考量花坛整体设计的对称性、比例、韵律感等,使其造型与色彩和谐统一;发挥想象力,兼顾图案美与花坛形状、周边环境的协调性,设计几何图案、动物造型、字母造型等富有创意的主题图案。
二、厘清核心素养目标
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和“设计花坛"项目涉及的学科内容,将该项目的核心素养目标确定为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审美情趣等。
学会学习方面,项目准备阶段,学生要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观察、访问园艺工人等方式,收集花坛设计、花卉种植、施工工艺等信息,并要筛选、分类、整合,初步认识项目,锻炼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信息处理)。项目推进阶段,学生要自主发现问题、拟订方案,小组协作完成任务——设计时共商花坛形状、色彩、图案;施工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期间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发挥自身长处,提升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自主合作)。项目实施全程,学生要打破学科界限,把数学、劳动、艺术知识灵活应用于花坛设计建造,通过数据测量与计算确定材料用量,借助色彩搭配原理设计花卉组合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
实践创新方面,设计花坛时,学生要发挥想象力,构思独特的形状、图案和色彩搭配方案,并通过施工将创意变为现实,如打造校园文化主题花坛,培养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创意实操);面对场地限制、预算不足、花卉生长异常等问题,学生要运用所学知识积极思考,及时调整计划,如遇到花卉病虫害,学生要查阅资料、请教专业人员,尝试不同的防治方法,增强应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解难)。
实践创新素养还涉及劳动意识方面,学生要参与花坛建造,亲身体验劳动过程,树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正确劳动观念,养成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劳动观念);要掌握园艺工具使用、花卉种植养护及施工流程,在长期养护中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持之以恒的劳动精神和熟练运用劳动工具的能力(劳动技能)。
审美情趣方面,学习艺术学科知识后,学生要能敏锐感知花坛设计之美,欣赏不同风格的花坛,要能从美学角度评价他人的设计方案和作品,提升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设计建造中,学生要能运用色彩、图案、造型等元素,表达对美的理解,并融入个人创意,创作出有审美价值的作品,增强艺术表达与创造能力(艺术创造)。
三、落实项目实施细节
“设计花坛"项目实施分为准备、设计、施工、养护四个阶段。具体实施细节如下。
准备阶段(1\~2周)。教师先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5 ~ 6 人。各小组推选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小组活动,促进团队协作与沟通。随后,教师向学生介绍“设计花坛"项目的背景、目标和任务,明确需运用数学、劳动与艺术学科知识设计并建造特色花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各小组查阅资料,实地观察校园花坛,访问园艺工人,了解花坛设计知识、花卉品种、施工材料和工具以及校园环境特点;实地测量校园不同区域的人流量、光照条件、地形地貌等,为设计提供数据支持,培养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最后,教师指导小组依据调研结果制订详细项目计划,包括进度安排、人员分工、材料预算等。进度安排分为设计、施工、养护三个阶段,学生要明确各阶段任务目标和时间节点,要根据人员特长和兴趣进行分工,选定设计师、测量员、施工员、材料采购员、养护员等,确保职责清晰。材料预算方面,学生要根据设计方案和市场价格估算费用,制订出合理的预算表。
设计阶段(2\~3周)。首先,各小组运用数学知识,根据测量的场地数据绘制花坛设计草图,确定花坛形状、大小、比例关系,运用几何图形创意设计、计算相关参数,以保证设计准确合理,并根据花坛面积和花卉种植密度计算花卉数量,结合市场价格制订采购预算。其次,各小组从艺术角度讨论花坛的色彩搭配和图案设计方案,依据校园风格和文化氛围选择花卉颜色和种植图案,并绘制色彩搭配效果图。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新设计,如以校园文化为主题设计种植图案,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意与审美能力。最后,各小组整合设计图和方案,制作详细设计方案书,包括花坛造型设计图、色彩搭配图、种植图案说明、材料清单、预算表等,并在班级内展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完善方案书,以此培养学生的展示与交流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
施工阶段(3\~4周)。第一步,劳动技能培训。教师邀请园艺工人或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园艺工具使用方法、花卉种植技巧、施工安全注意事项等培训,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工具掌握其使用方法,了解施工安全风险与防范措施,提升了劳动技能与安全意识。第二步,材料采购与准备。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设计方案和材料清单采购材料,对比不同供应商的产品价格和质量,采购性价比高的材料和工具并分类整理存放,以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与资源管理能力。第三步,花坛建造施工。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设计方案和施工流程建造花坛—一先清理、平整场地,去除杂草杂物,夯实地面,接着确定花坛位置和形状,并用砖头砌边,然后填充土壤并施肥搅拌,最后按照图案和色彩搭配种植花卉并浇水。
养护阶段(长期)。一是制订养护计划。施工完成后,小组根据花卉生长需求和季节变化合理制订养护计划,明确浇水、施肥、剪枝、防治病虫害等养护任务和时间安排。二是养护实践与记录。学生按养护计划定期养护花卉,观察花卉生长状况,记录其生长高度、开花时间、病虫害发生情况等,并及时处理相关问题。三是成果展示与评价。养护一段时间后,教师组织学生展示成果,包括花坛实际效果、花卉养护记录、设计方案落实情况等,并从设计创意、施工质量、养护效果等方面开展学生自评和互评,全面评价项目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军山小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hbjx2025051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