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事实与观点”的测试与教学:来自国际 阅读素养测试的启示

作者: 俞向军 李瑛莹 滕衍平 孔燕儿

“区分事实与观点”的测试与教学:来自国际 阅读素养测试的启示0

编者按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多元推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已三载有余,近年来,语文教学领域积极响应课标要求,持续探索以学习任务群模式推动教学改革之路径。其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作为重要一环,业已吸引众多学者与实践者深入钻研,成果颇丰。然而,在肯定既有成就的同时,我们亦需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研究尚存诸多薄弱环节。具体而言,对于“事实与观点之辨析”这一基础且关键的能力培养,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关于思辨话题的深入探讨与系统研究,亦显不足。鉴于此,本刊特邀请高校学者、专家型教师与一线教师贡献三重智慧,共同探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多元推进策略。俞向军、李瑛莹从国际测评视角切入,深度解析PIRLS、PISA、NAEP的思辨能力评估框架;滕衍平老师系统阐释思辨话题的概念及特征,并探讨如何组织和实施有效的思辨活动;孔燕儿老师则通过案例阐述具体的口语交际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思辨性表达能力。希望这些文章能为广大教师进一步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当今,阅读活动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信息提取和理解,而是逐渐转向知识的建构、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和基于证据的判断能力的培养,这一转变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将思维能力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之一,并特别强调思维需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批判性思维是思维中最高级也是最核心的能力,而“区分事实与观点”是批判性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起点。其中,事实就是实际发生的事,具有客观性,可以被证实真假,通过观察、记录等方式得到;观点是一个人对事实的看法,带有主观性,通过比较、推理、质疑、判断等方式得出。《课程标准》针对不同学段的特征,对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鼓励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观点;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能够明确事实与观点,并依据事实来表达观点;第三学段则进一步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证据与观点之间的联系,有条理地表达观点。这些要求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逐步深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学业质量描述中有三次强调了对事实与观点的区分,将其作为最基础水平所需具备的能力之一。这进一步凸显了“区分事实与观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鉴于“区分事实与观点”在学生信息获取上的有效性及对他们参与未来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本文重点聚焦三大国际阅读素养测试对“区分事实与观点”的评估,以期为我国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一、国际阅读素养测试中“区分事实与观点"的呈现

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rogressinInternationalReadingLiteracyStudy,PIRLS)、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As-sessment,PISA)、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项目(Na-tionalAssessmentofEducationalProgress,NAEP)作为三大代表性的国际阅读素养测试,突破了传统上仅从阅读结果出发,遵循识字、解词、概括、评判的线性思维评价模式。这些评估项目深入探究阅读的认知思维活动层面,高度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进阶与发展,并特别强调对事实与观点的区分。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对阅读素养的理解和深化,也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重点。

(一)阅读素养内涵聚焦于“区分事实与观点”等关键能力的培养

PIRLS将阅读素养阐释为“理解和运用社会所需要或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的能力”。它要求学生能够从各种形式的文本中建构意义。在最新一次修订的PISA阅读素养测试框架中,阅读素养的定义被进一步扩增,新增了“评价"这一要素,具体为:为达到个人目标、增长知识、发展个人潜能及参与社会活动而对文本进行理解、使用、评价、反思等的能力。NAEP认为阅读素养的培养是“从文本中获取意义,是一个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它包括学生在各种社会和文化情境的活动中提取、构建、整合、评判和应用意义的能力。

三大测试对阅读素养的界定虽然并未直接提及“区分事实与观点”,但其内涵均隐含了这一要求。思维能力的提升体现在反思、评价的过程中,PIRLS强调从各种形式的文本中建构意义,学生需要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包括区分文本中的事实描述和作者的主观见解。PISA新增的“评价"要求学生能够判断文本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识别并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立场。NAEP中“提取、构建、整合、评判和应用意义"的要求,需要学生能够区分文本中的事实描述和作者的主观观点,以便准确理解、阐释和评判文本。可见,三大测试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对“区分事实与观点”的重视,其中PISA更是明确指出了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的要求。

(二)阅读测试框架强调“区分事实与观点”的重要性和评估

PIRLS对阅读过程的文本意义建构进行了详细的分层,其以学生的思维为核心,实现从定位、提取、推论到解释、整合,再到评价与反思的逐层递增。其中,在“评价与反思"阶段,PIRLS尤为注重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它要求学生能够基于个人见解或客观证据,审视文本的立场与可能存在的偏见,并深入反思作者对核心议题的观点表达。PISA则聚焦如何阅读,将文本处理策略细化为信息定位、文本理解、评价与反思三个层次,明确指出学生需具备区分信息中事实与观点的能力,相关任务涵盖评估观点与材料的相关性、分析文本所提供证据或信息的充分性等。NAEP将阅读认知能力从低阶到高阶分为定位和回忆、整合和解释、分析和评价、运用和应用。其中,在“整合和解释"阶段,要求学生在文本内部或跨文本间进行复杂的推理活动,并寻找支持论点的有力证据;而在“分析和评价"阶段,则要求学生从整体视角审视文本的质量与内容,评估作者用以支撑其论点证据的强度与质量,这标志着学生已经掌握了高阶阅读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yk20250402.pd原版全文

可见,三大阅读测试框架均把“评价"作为核心要素纳入其中,直接对应“区分事实与观点"的能力要求,显然这已成为衡量学生高水平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指标。

(三)数字阅读时代的现实挑战下亟须提升“区分事实与观点”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数字阅读逐渐成为学生校内外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海量的数字资源,学生在享受数字阅读带来的便捷之时,也亟须主动增强对数字化阅读材料可信度和适用性的鉴别能力。特别是在“区分事实与观点”方面,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敏锐度和判断力,确保不受片面或误导性信息的干扰和影响。

为适应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PISA在最新的阅读素养界定中删除了“纸质"这一限制性词汇,以拓展文本类型的范畴。同样,信息技术的革新也促使NAEP对其阅读评估框架进行了适时调整。NAEP2026对文本意义进行了拓展,新增“与多模态形式的文本进行互动”,并注重和强调基于数字化的评估方式。此外,PIRLS2021将“文章"的概念扩展为“各种形式的文本”,这一变化深刻反映了信息时代文本形态日益多元化的现实。阅读测试框架的演变,清晰地映射出数字阅读时代对文本多样性及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视,特别是在辨识信息真伪与立场方面,新的标准和要求愈加严格。

二、国际阅读素养测试中“区分事实与观点”的测试

在三大国际阅读素养测试中,对“区分事实与观点"能力的评估展现出主题情境生活化、文本材料多元化、测试结果层级化的特点,旨在:通过构建贴近学生生活的阅读情境,激活学生的真实思维体验;利用多元文本,考查学生应对海量信息挑战的能力;采取层级化评价,精准衡量学生阅读水平,全面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情境生活化:激活真实思维体验

阅读情境的真实化和生活化,使得阅读材料不再是僵硬的文字,而是生动的生活场景,以激活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当学生发现阅读内容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时,更容易产生阅读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更有效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升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学生能够将阅读内容与个人经验相结合,促进知识迁移与能力内化。因此,测试中所构建的阅读主题情境往往紧密围绕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中可能频繁触及的实际情境,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模拟真实的思维过程,提前适应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判断信息真伪和价值的需求,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PIRLS、PISA、NAEP测试中所提供的文本材料均强调真实性,即要求呈现给学生的阅读文章和在线材料能够反映学生在校内外真实的阅读经历和生活体验。这种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在熟悉情境中运用阅读技能的机会,从而更有效地评估其阅读素养。具体而言,PISA根据不同的阅读自的创设了个人、公共、工作和教育四大阅读情境,充分考虑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阅读挑战。PIRLS则侧重评估学生是否具备从“学习阅读”向“通过阅读学习”转变的能力,为此在测试设计上注重反映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实阅读情况,并引入了自适应测试技术,利用多文本与动态文本为学生营造了真实、交互的测试情境。NAEP强调阅读所获得的信息与阅读自的、情境相互交织,围绕文学体验、信息获取与任务完成所设置的情境往往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这种情境化的阅读评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感,也增强了评估的有效性。

以PISA2018《家禽论坛》样题为例,该题创设了“了解姑姑学习养鸡过程"的个人情境,并融入论坛回帖等社交媒体交流内容(如图1)。这一情境与学生的宠物或家禽养殖的兴趣及好奇心相契合,符合现代学生通过社交媒体和在线论坛获取信息的实际情况。同时,这类题自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在该情境中测试学生对事实与观点的区分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迁移运用相关知识。

“区分事实与观点”的测试与教学:来自国际 阅读素养测试的启示1
图1

(二)文本多元化:应对海量信息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这既为学习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对信息筛选与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如何区分事实与观点成了阅读教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考查学生应对大量不同文本信息时,对事实与观点内容的筛选、比较、分析、整合和判断能力,PIRLS、PISA和NAEP在题目编制中均设置了“组合文本”。这种题型由多篇独立文本组成,涉及不同的主题、来源或观点,学生要整合多个文本资源来有效地解决问题。

在具体操作中,学生要对所有文本材料进行多维度解析,识别出文本中的客观数据、主观判断以及潜在的认知偏向,明确事实与观点之间的联系。此外,学生还需运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信息的可靠程度,包括信息来源的权威性、数据的准确性以及论证的逻辑性,同时识别潜在的偏见或误导性陈述。以PISA2018《拉帕努伊岛》样题为例,该样题由3个文本组成,分别是“博客”“书评”“科学新闻”,考查学生对多源文本进行整合、生成和推断的能力(如图2)。题目要求学生将不同信息整合到表格中,根据题目信息排除“博客"文本中关于摩艾石像的信息,准确定位到“书评"和“科学新闻"文本中提取信息。

观点的构建往往需要事实的支撑。虽然观点是主观的,但通常是在对事实进行深入分析、阐释或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在研读文本时,需辨识并提炼支撑性材料,准确把握每位科学家针对同一结果所推断的不同原因,即他们的观点,并避免被无效信息(如定居者利用独木舟将波利尼西亚的老鼠带到拉帕努伊岛)所干扰。该题要求学生从多个网页文本中筛选和提取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学生要先具备快速浏览和精准定位关键信息的能力,并梳理出事实与观点的论证逻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yk20250402.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