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验视角下的语文学习任务设计策略

作者: 杨祖艳

学生体验视角下的语文学习任务设计策略0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语文课标》”)的相继颁布,语文教科书也随之修订,以落实《课程方案》《义教语文课标》的理念及要求。2024年9月,统编2024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新教材”)七年级上册开始使用,新教材的使用为推进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让一线教师在设计语文学习任务时有所本、有所依。

对比《义教语文课标》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总目标”部分可以发现,《义教语文课标》更注重对学生感受能力的培养:《义教语文课标》的总目标共有9个,其中6个目标均提到“感受"或与“感受”相类似的要求,如“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感受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能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新教材也在扎实落实这一目标要求。例如,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读”3次提到“感受”一词,与统编2016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2016年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相比增加了2处。同时,该单元的写作板块,标题为“热爱写作,学会观察”,在具体内容的表述中强调了“表达自己的感受”“你一定能写出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的好文章”,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从《义教语文课标》和新教材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感受力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丰富、拓展和深化学生的体验活动,是培养学生感受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学习任务的设计要基于学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综合学习能力,进而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聚焦学生体验,从体验主体、体验范围、体验表达路径等方面对语文学习任务设计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一、立足体验主体:设计动态开放的语文学习任务

《义教语文课标》强调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趣,积淀文化底蕴,从而全面提升核心素养。这就要求语文学习任务的设计一定要立足学生这一体验主体,从学生的真实体验、主动实践出发,设计能激发学生进行积极语言实践的活动,让学习从静态封闭走向动态开放[1。从中也可以看出,只有将学生作为体验主体,才有可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建构,从而获得对知识更为深刻的理解。

新教材为教师设计动态开放的语文学习任务提供了思考支架。比如,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思考·探究·积累”栏目中的第一个思考任务为:“文章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题目,你会取什么题目?说明你的理由。”这一任务在2016年版教材中是这样表述的:“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比较这两个任务,新教材删除了“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这一要求。这一小小的修订,却有着重要的意义:更加凸显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也更注重学生的主动性与感受性。

“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是一个静态的问题,所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的阅读,是一种封闭的阅读理解活动。这容易使学生在静态的阅读中形成套路化的封闭的答题模式,并将这种答题模式用于解决紧随其后的另一个任务“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而新教材直接将思考任务变为“文章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题目,你会取什么题目?说明你的理由”,就将重点落在了“你会取什么题自”中的“你”。这个“你”自然是学生,将重点落在“你”这一对象也意味着将“学生”作为解决问题的主体,作为主体的学生自然就会积极调动原有的学习、生活体验去综合思考这一问题。在这样的开放性任务下,每个学生的观点与理由都会有所不同,但持什么观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了怎样解决问题的路径,获得了怎样的经验。这一修订将语文课堂中静态封闭的阅读欣赏活动转变为动态开放的语言实践活动,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

有了这样的认识后,笔者尝试在《秋天的怀念》的教学中设计动态开放的语文学习任务。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思考·探究·积累”栏目中的任务一为“说说《秋天的怀念》这个题目包含着怎样的意味”(2016年版教材中是“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针对这一学习任务,笔者在具体实践中将其进一步完善,设计了如下动态开放的语文学习任务。

【主任务:经典新解·标题策划会】

(情境创设)同学们,今天我们化身小小编辑,参与“经典新解·标题策划会”活动,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解读《秋天的怀念》,并重新为此文拟一个标题。现在需要你们发挥创意,完成以下两个重要任务。

[子任务一]请结合文本特质与读者需求,从不同维度为《秋天的怀念》重新拟定一个标题。

任务支架:可从情感(隐忍一进发)意象(菊花/雁阵/北海)、主题(母爱理解/生命顿悟/自我和解)等角度拟定题目,也可自选角度。

[子任务二]请综合主旨契合度、文学表现力、传播潜力等角度,评选出最佳标题。

评选步骤1:小组互评,互评时用批注符号标注亮点与建议。

评选步骤2:根据互评建议修改标题,并参考下面的维度简述拟题理由。

A.文学性:是否建立意象密码?(如“雁阵”象征生命迁徙)

B.传播性:是否具备情感共鸣点?(如“好好活”的重复张力)

C.适读性:是否暗藏成长启示?(如“菊花”的隐喻层次)

评选步骤3:依据以下两个维度评选出最佳标题。

A.评分权重:主旨契合度 30%+ 文学表现 力 40%+ 传播潜力 30%。

B.评价依据:看题眼是否扣住“秋天的双重象征”(季节更迭与生命轮回);看留白是否保留“未说出口的爱”;看张力是否建构“身体禁与心灵自由”的冲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yz20250402.pd原版全文

(最终入选的标题将被收录进班级《经典新解·标题重塑手册》,并附手记说明拟题理由)

在以上语文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能够主动调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对文本的理解来综合思考问题,进而有效解决问题。如学生拟定了丰富多样的标题:《轮椅碾过的菊花香》《北海的约定永不凋零》《在秋天学会说“好好活"》……·其实,哪一个标题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不是一个静态封闭的答案,而是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与体验中能够建构起“文章题目与内容和情感的关系”这一概念性理解2。这一概念性理解又可以被学生迁移运用到不同的情境中去解决不同的问题,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此外,班级《经典新解·标题重塑手册》不仅可以收录《秋天的怀念》一文的自拟标题,还可以收录学生在整个初中语文学习阶段自主重塑的标题,使之成为系列性活动,以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参与度。

二、扩大体验范围:设计关注他人、社会的语文学习任务

相比2016年版教材,新教材逐渐将学生观察、感受的范围由自我、学校扩大到他人、社会。如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写作任务三为“选择你熟悉的某个人物或某一群体,写一篇作文,记述他们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这与2016年版教材的“以《我的烦恼》为题,写一篇作文”相比,更能让学生将关注体验的范围从自我扩大到身边的他人。再如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写作任务三为“以《令我 的陌生人》为题,写一篇文章”,这与2016年版教材的“以《这样的人让我 》为题,写一篇作文”相比,将写作对象限定为“陌生人”更能让学生跳出自身的学校生活范围,将目光转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在设计语文学习任务时,要有意识地设计能扩大学生体验范围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的体验范围从自我、学校走向他人、社会。下面,笔者尝试从关注他人、关注社会两个维度设计语文学习任务。

(一)关注他人维度

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阿长与《山海经》》《山地回忆》《台阶》《卖油翁》等课文讲述的均是普通人的故事,教师可以设计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上的普通人、发现普通人身上闪光点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建构起“社会的宏观发展是由每个普通人的微观努力在推动着”这一概念性理解。如在该单元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如下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语文学习任务。

【主任务:“平凡人的故事”创写活动】

(情境创设)班级将要开展“凡人微光,寻找最美平凡人”故事创写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子任务一]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之后,从生活中选择一个你要记录的平凡人并简述理由。

[子任务二]学习《山地回忆》《卖油翁》之 后,记录一段你与平凡人之间的有意思的 对话。

[子任务三]学习《台阶》之后,记录一些与平凡人有关的生活细节。

[子任务四]整合你的记录素材,选择合适的叙事结构,创写“平凡人的故事”。

在以上语文学习任务中,学生创作出来的“平凡人的故事”质量如何不是最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学习任务可以将学生的体验范围从文本扩展到生活,从熟悉的生活空间扩展到陌生的更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学生可以选择外卖员、校门口的保安、食堂里的厨师、校园里的保洁人员等不同职业的人进行记录,并在连续观察、体验与记录中,将关注点从这些平凡的人转移到他们的家人以及与之相连的各种关系网,从而丰富自己的体验与认知,建构起更有意义的理解。

(二)关注社会维度

例如,在设计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热爱写作,学会观察”写作板块的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尝试根据学生的兴趣,为其制订一个学期的观察计划(如表1所示)。

学生体验视角下的语文学习任务设计策略1
表1“热爱写作,学会观察”观察计划

这一计划的实施能够帮助学生将体验的范围扩展到社会,使学生丰富体验,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对社会生活产生多样化的理解与感悟,进而实现更为多元的表达与创造。

三、提供体验表达路径:设计导向多样个性的学习成果表现形式的语文学习任务

实现个性化表达与创新思维发展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表达体验的最常见的路径就是“说”与“写”,而在当下,教师应探索更为多样化的表达路径,以彰显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结果。对此,笔者采用以下三种策略设计导向多样个性的学习成果表现形式的语文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验表达路径,让学生的体验更为自由、丰富。

(一)借助新教材的“阅读综合实践”板块

新教材在增设的“阅读综合实践”板块中提供了多种表达路径。如:七年级上册中的课文朗诵活动、家庭生活分享会、“学习之道”分享交流、3分钟主题演讲活动、观察动物及创作故事、改编课本剧及表演;七年级下册中的设置杰出人物长廊、撰写故事提纲、整理读书笔记、办一期主题壁报、制作一张座右铭卡片、为探索者“画像”介绍科技影视作品、创作科幻故事;等等。这些丰富多样的体验表达路径,均围绕单元核心知识或学习主题而设计,注重从整体上把握、整合单元核心知识,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提升素养,为改变当下碎片化的语文学习现状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支架[3]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多样化的表达路径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彰显个性、发现特长,从而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表达路径。

教师在设计语文学习任务时,可以参照新教材中提供的表达路径,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学情来另寻表达路径。比如,在教学说明文单元时,教师可以设计“校园风景明信片”设计大赛、“班徽”设计大赛、制作产品说明书(老年人版、儿童版)等语文学习任务。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表达路径的设计与选择中,进而找到更适合展现他们学习成果的表达方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yz20250402.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